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徐濤,1970年5月生,湖北宜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德馬普合作小組主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膜與細胞專業委員會主任。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徐濤徐濤

1992年至1996年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1996年至1999年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博士後;

1999年至2000年華盛頓大學生理與生物物理系SeniorFellow;2000年至2003年華中科技大學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所長,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2003年至2007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入選“百人計畫”生物物理所副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2007年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膜與細胞專業委員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血糖調控涉及胰島素的釋放和葡萄糖轉運體的上膜。這兩個過程都需要囊泡的參與。本研究組主要以胰腺β細胞和脂肪細胞為對象,研究其中囊泡轉運和融合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闡明血糖調控的分子細胞機理。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胰島素儲存囊泡分泌過程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和胞內第二信使對分泌的調控作用;葡萄糖轉運體在脂肪細胞內轉運和上膜機制的研究;細胞內Ca2+信號的自穩平衡和對分泌的調控作用。

國外留學期間,在Cell、NatureNeuroscience、NatureCellBiology、EMBOJ、BiophysicalJ.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其中發表於NatureNeuroscience的論文同時配發了特約評論文章。回國後主要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對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信號轉導和分泌機制進行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等國家級研究課題。近年來在NaturecellBiology、J.Physiology、PNAS等國際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有影響的研究論文。獲得自然科學2等獎,2005年和2009年參選中科院院士,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候選人。

(06-07)主要工作和進展

徐濤徐濤

1、胰島素第二相分泌關鍵調控因子的發現及其對胰島素分泌的調控作用
胰島素兩相分泌的產生機制有多種假說,但對其產生的分子機制沒有揭示。我們以Munc13-1基因敲除的小鼠和與二醯基甘油(DAG)結合位點的突變Munc13-1基因敲入小鼠為模型,首次證明了Munc13-1介導的胰島素儲存囊泡形成融合能力的步驟是第二相分泌產生的限速步驟。我們的研究還揭示了葡萄糖調控胰島素分泌的一條全新機制,即通過DAG激活Munc13-1加速胰島素貯存囊泡的釋放。高糖或高脂肪酸都可以上調胰島素的釋放,但其產生的機制不明。我們的工作提示Munc13-1是其中的關鍵分子(Kangetal.,CellMetabolism,2006)
2、胰島素在GLUT4轉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位點的識別和確認
胰島素刺激下脂肪和肌肉細胞中的葡萄糖轉運體4(GLUT4)會被大量轉運到膜上,對維持血糖平衡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局限於傳統的生化手段,GLUT4轉運的具體步驟沒能很好的區分和定義開來。我們發展了單個GLUT4儲存囊泡的標記和識別技術,在活細胞中實現了對其動態循環過程的跟蹤。依靠該技術我們確定了胰島素調控GLUT4上膜的關鍵步驟是在囊泡錨定到細胞膜之後,主要是增強GLUT4儲存囊泡與脂膜的融合能力。我們還發現PI3K以及它的下游效應分子AS160參與調控囊泡的錨定步驟,初步揭示GLUT4儲存囊泡與細胞膜錨定的分子機制(Baietal.,CellMetabolism,2007)。
3、套用模式生物線蟲研究調控型分泌的分子機制
模式生物線蟲是很好的研究遺傳和發育的系統,但其在細胞生物學特別是膜轉運領域的貢獻卻十分有限。主要的原因是缺少高時空分辨的功能研究手段。我們克服了這個技術局限,首次將高時空分辨的分泌檢測技術套用線上蟲上,建立了線上蟲細胞水平研究調控型分泌的技術平台。利用該技術平台,我們證明了核心緻密囊泡的胞吐過程需要一種稱為UNC-31的蛋白,闡明了該蛋白參與囊泡錨定的作用機制,並發現了UNC-13(Munc13-1線上蟲中的同源蛋白)和UNC-31蛋白存在相互作用(Zhouetal.,Neuron,2007)。該工作開闢了利用線蟲模式生物研究囊泡分泌的新方向。

先進事跡

為祖國科學事業磨礪才幹

從1988年到1997年,徐濤在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先後學習了自動控制工程專業和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1995年,他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進行研究,在導師ErwinNeher教授(1991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並繼續進行博士後研究。1999年,徐濤又來到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理與生物物理系繼續深造,其導師是美國科學院院士BertilHille教授。嚴格和豐富的學習和工作經歷,使徐濤系統地掌握了多學科知識,成長為一位擅長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工作者。ErwinNeher教授在給徐濤的推薦信中寫道:徐濤在國際性的前沿研究工作中,思路創新,是過去25年中在其實驗室工作過的最好的2-3人之一。他在2001年接受北京青年報的記者採訪時,特別提到了徐濤,讚揚他:"工作成績突出",並於2002年專程訪問了徐濤的實驗室。

1999年10月11日,徐濤收到了一封來自母校華中科技大學的納賢信。在時任華中科技大學的周濟校長和其他校領導的感召下,毅然決定回國發展,為國家效力。因為他知道,中國的發展需要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需要為科學獻身的科學工作者,而飛速發展的祖國也為自己的科研事業提供了最好的舞台。2000年6月,徐濤回國擔任了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在當時,他是國內招聘少數幾位在國際著名雜誌上發過多篇論文後回國的學者之一。時年僅30歲的徐濤被華中科大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他迅速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細胞膜轉運和胞吐的研究基地,其中細胞膜電容檢測技術平台、光解鈣離子釋放技術、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技術平台等都具有領先水平。徐濤還凝聚了一支創新能力強、勤奮敬業、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相繼承擔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項項目。

2003年,由於突出的科研成就,同時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生物物理學科的發展,他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入選"百人計畫",併兼任該所副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實驗室副主任。

在生命科學前沿創新

徐濤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統地開展了神經和內分泌細胞信號轉導及囊泡分泌的分子機制研究。細胞內囊泡的分泌活動是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對於理解神經遞質釋放、激素分泌和免疫防衛等生理活動的機理和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是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的熱點之一。

徐濤系統性的研究工作闡明了不同動力學分泌過程所對應的分子狀態,揭示了分泌相關蛋白在囊泡分泌過程中的作用機制,提出了SNARE蛋白的作用模型。他證明了一條新的調控分泌的途徑,提出了囊泡分泌的鈣離子敏感性能被蛋白磷酸化所調控。反映該項成果的研究論文發表後,被特約評論文章評為"fascinatingnovelfinding(新奇的發現)"。在此基礎上,他又深入研究了該現象形成的機理,提出鈣離子結合位點的減少是分泌致敏的原因。這些工作為解釋突觸傳遞和激素釋放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機制。他首次報導了在自然殺傷細胞(NK)上一種快速生成分泌型溶酶體的現象,該工作是第一篇在NK細胞上研究分泌特性的工作,對於理解NK細胞產生殺傷的信號轉導和溶酶體的生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還在囊泡分泌研究的方法學上作出了貢獻,發展了活細胞中亞細胞結構的動態三維跟蹤技術,為深入闡明分泌囊泡轉運過程中涉及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技術基礎,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近年來,徐濤主持了國家自然基金委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以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等多項國家重要科研項目,現主持國家973項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是973項目最年輕的首席科學家之一。

迄今,徐濤已在國內外知名雜誌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責任作者在《細胞》、《自然細胞生物學》、《自然神經科學》、《歐洲分子生物學雜誌》、《美國科學院院刊》、《轉運》、《生理學雜誌》、《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雜誌》、《生物物理學雜誌》等國際著名雜誌上發表的有影響的研究論文,多次獲得特約評論文章,被他人引用七百多次,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

以開拓進取精神迎接新挑戰

隨著科研成就的進展,徐濤贏得了多項獎勵和榮譽: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膜與細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科學通報》特邀編輯,同時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9月,徐濤領銜擔任科技部973項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學家,總經費達2500萬,將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務交與一個年僅34歲的科學家,在科技部並不多見。徐濤建立的實驗室還被德國馬普學會確立為中德馬普合作實驗室,也得到了中德科學中心的重視與資助。面對如此多的榮譽,徐濤卻顯得非常低調,他很少在眾人面前提及。他常說:少說話,多做事。這就是徐濤在工作中遵循的原則。在眾人眼中,徐濤無疑是幸運的。可是這些成績的背後凝聚著心血和汗水。愛迪生曾說過: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在徐濤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徐濤擔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副所長以來,為研究所的發展與壯大盡職盡責。他與同事們一起,積極組織研究所的科研精銳力量爭取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生物物理所的科研經費飛速增長;參與組織申報以生物物理研究所為依託的中國科學院蛋白質科學研究平台,並順利通過驗收;積極推進以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主體的蛋白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工作;作為人才交流委員會的主任,積極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在一絲不苟地承擔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時,徐濤利用了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情忘我地開展科學研究。在他的時間表上,已經沒有了節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十餘年如一日。他就是憑著這種執著的刻苦鑽研精神,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突出的科研成果。"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科學是徐濤畢生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他猶如一隻凌空高飛的雄鷹,懷著對科學不懈的追求,艱苦奮鬥,勇於獻身,在中國科研事業向前的滾滾洪流中,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貢獻。

院士初選入圍

2011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原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14人,進入初選名單的為145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40歲,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候選人,供職於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細胞生物物理專業的徐濤教授。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