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七

王二七,男,1950齣生,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基本信息

個人信息

王二七,研究員。

簡歷

王二七 Erchie Wang

博士 Ph.D.

研 究 員 Professor of Geology

學習及工作經歷:

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

1975-79年在青海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和找礦;

1979-8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沉積學研究室工作,主要從事青藏高原地質科學考察;

1988年考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

1994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1994-97年在美國MAX’S石油公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7-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從事青藏高原構造研究,任研究員(Research staff);

1999年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青藏高原構造研究至今現任博士生指導老師,地質科學副主編,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TECTONOPHYSICS編委,西北大學特聘教授;承擔過國家973項目(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點項目(2項,任首席科學家)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

生平經歷

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自1979年從事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先後參加中科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和中科院橫斷山綜合科學考察;1994年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於美國MAX‘S石油公司完成青藏高原北緣構造成因博士後研究,1997年受聘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研究員(Research scientist),1999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曾任青藏高原研究室副主任。

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2項),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中國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於1990年獲得美國地質學會頒發的優秀博士論文設計獎,於2010年獲得國土資源部科技一等獎和國家科技大獎(排名30)。

王二七專長於青藏高原新生代大地構造,厘定了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鏇轉運動;創新性地提出秦嶺的側向擠出模式,建立起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岩折返的新機制;創新性地提出柴達木盆地側向擠出和沉積物源來自西構造結的新模式;以高質量數據揭示青藏高原東緣新生代經歷了兩階段的隆升,而不是國際上流行的單階段隆升模式,提出青藏高原東緣的隆升除了下地殼流動和增厚機制外還存在其他的機制; 提出四川盆地在青藏高原向南東生長的牽引作用下發生逆時針鏇轉, 由此造成的龍門山斷裂帶的壓扭性運動引發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新認識, 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高水平刊物上發表國際SCI論文數十篇,其中包括Nature-geoscience, Geology, EPSL, JGR, GSA Bulletin and GSA Special Paper, Tectonics.

研究方向

區域地質、大陸構造、地貌以及山盆耦合作用

學科類別

地質學

代表論著

Erchie Wang, E. Kirby, K. P. Furlong, M. van Soest, G. Xu, X. Shi, P. J. J. Kamp and K. V. Hodges, Two-phase growth of high topography in eastern Tibet during the Cenozoic, 2012, Nature Geoscience

Erchie wang, Xuhua Shi, Gang Wang, Chun Fan, Structural control on the topography of the Laji-Jishi and Riyue Shan belts in the N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acilitation of the headward propag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system, 2011,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Wang Erchie, Meng Qingren, Mesozoic and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belt, 200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Wang Erchie, An important form of basin-mountain coupling: Orogenic belt and flank basin

Wang-Erchie; Meng-Qingren; Burchfiel-B-Clark; Zhang-Guowei. Mesozoic large-scale lateral extrusion, rotation, and uplift of the Tongbai-Dabie Shan Belt in East China. Geology.

Wang-Erchie; Wan-Jinglin; Liu-Jiaqi. Late Cenozoic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foreland basin bordering the West Kunlun Range in Pulu area; constraints on timing of uplift of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Wang-Erchie; Xu-Fengyin; Zhou-Jianxun; Wan-Jinglin; Burchfiel-B-Clark.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enozoic evolution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associated river system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Wang-Erchie; Burchfiel-B-Clark. Late Cenozoic to Holocene de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and adjacent Yunnan, China, and its role in form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Wang-Erchie; Burchfiel-B-C; Royden-L-H; Chen-Liangzhong; Chen-Jishen; Li-Wenxin; Chen-Zhiliang. Late Cenozoic Xianshuihe-Xiaojiang, Red River, and Dali fault systems of southwestern Sichuan and central Yunnan, China. Special Paper -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Wang-Erchie. Displacement and timing along the northern strand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zone, northern Tibe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Wang-Erchie; Chu-Jean-J. Collision tectonics in the Cenozoic orogenic zone bordering China, India and Burma. Tectonophysics

Wang E, Xu F, Zhou J, Wang S, Fan C, Wang G. Vertical axis bending of the Altyn Tagh belt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Evidence from late Cenozoic deformation within and around the Xorkol basin. GSA Special Paper

Wang-Erchie; Burchfiel-B-C. Interpretation of Cenozoic tectonics in the right-lateral accommodation zone between the Ailao Shan shear zone a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Wang-Erchie; Burchfiel-B-Clark Late Cenozoic right-lateral movement along the Wenquan Fault and associated deform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kinematic history of the Qaidam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Burchfiel B C, Wang E (主編).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Tectonic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SA Special Paper

院士候選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