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肇西

張肇西

張肇西,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庚辰年)7月生於廣西,籍貫河北唐山市。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

基本信息

從事研究

張肇西院士 張肇西院士

主要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基於微擾量子色動力學獨立發表的關於J/粒子強產生的研究論文原創性地提出了直接強產生J/粒子的‘色單態機制’,成為該機制的代表性論文常被引用。理論上正確地計算了b夸克到Bc介子的碎裂函式,強產生Bc介子基態和激發態的橫動量分布和總截面,計算了Bc介子的主要衰變道的寬度及Bc介子的壽命等,明確預言了實驗發現Bc介子的途徑和可能性。1998年美國TEVATRON的實驗率先如理論預言發現了Bc介子。所撰寫和及時升級的蒙特卡羅強產生“雙重味”粒子的理論產生子BCVEGPY和GENXICC,對實驗研究十分有用,已被多個實驗組採用。注重結合我國中、高能物理的實驗,開展了相關的理論研究並為我國的實驗提出過有價值的建議。

主要成就

張肇西研究員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學家,以Bc介子的研究聞名於世界。在粒子物理領域做過許多著名的原創性工作,發表了SCI收錄的高水平文章150餘篇。張肇西研究員曾獲多項榮譽和獎項,為國家特殊貢獻政府津貼獲得者,先後獲得過國家基金委論文獎、1991年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優秀博士指導教師、199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9年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等;並且被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重慶大學等多所學校聘為榮譽教授和兼職教授。張肇西研究員為多個科學雜誌的編委如《中國科學》副主編。

2011年12月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