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剛

吳興剛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2007年作為重慶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調入重慶大學數理學院物理系工作,英國IOP系列雜誌審稿人,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及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

個人簡介: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導師為張肇西研究員和陳裕啟研究員),並先後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分別為黃濤研究員和馬建平研究員),2007年起到重慶大學物理學院工作。2011年8月-2012年8月,史丹福大學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訪問學者。Eur.Phys.J.[A/C]以及英國IOP系列雜誌審稿人,中國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分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

生平:

2000年獲重慶大學理論物理碩士學位。
2003年獲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理論物理博士學位,並先後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以及中國科學院理論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其間負責及主研了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獲得中國第三十八批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
2007年作為重慶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學科帶頭人)調入重慶大學數理學院物理系工作,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及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

獲獎情況:

2011 渝盟教育獎勵基金二等獎
2010 重慶大學【優秀青年教師】【黃尚廉院士青年創新獎】
2002-2003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年度優秀學業獎】
2001-2002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年度優秀學業獎】
1997 重慶大學【優秀本科畢業生】並推免重慶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導師:方禎雲教授)
1993-1997 重慶大學【本科優異生】/ 每年
1992 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並獲當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金質獎章】
1991 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二等獎

研究方向: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主要從事與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間強相互作用有關的研究工作,包括其中微擾及非微擾效應的處理,以及標準模型的檢驗和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等。已在國際高能物理主流學術期刊JHEP,Phys.Rev.D,Eur.Phys.J.C等發表SCI檢索論文40餘篇,論文平均影響因子超過3.0,論文當前總引用次數約400次。詳細論文列表及論文最新引用情況,參見網頁SPIRES-HEP。

主持項目情況:

2004-2005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理論物理專款“博士研究人員基金”項目】
2005-2006主持【中國第三十八批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
2007 主持【重慶大學引進人才啟動項目】
2008-2011主持【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9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議專項基金項目】參加義大利國際理論物
理中心(ICTP)2009年度學術活動
2009 獲【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會議資助舉辦《雙重味物理學術研討會》
2009-2012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2010 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傑出青年高級研究學者赴國外研修數學物理項目】
2010 主持【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
2011-2013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
2011 入選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理論物理)

代表性工作

I已發表與Bc介子產生性質相關的論文10餘篇,與合作者設計完成程式BCVEGPY,相關論文總引用次數160餘次。BCVEGPY程式已被國際上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及TEVATRON多個著名實驗組引用及採用,部分理論研究成果被國際重夸克偶素合作組寫入2005年度《歐洲核子中心CERN黃皮書》,2006年度《LHC-CMS實驗組技術設計報告》以及國際重夸克偶素合作組完成的2010年度《重夸克偶素進展綜述報告》。
II已發表與Xicc,Xibc,Xibb強子有關的論文5篇,與合作者設計完成程式GENXICC(程式已被LHC上相關實驗組採用),總引用次數30餘次。部分研究成果被國際重夸克偶素合作組寫入2010年度《重夸克偶素進展綜述報告》。
III已發表與B->p ,K類空躍遷形狀因子有關的論文10餘篇,總引用次數80餘次。提出便於套用的含三粒子FOCK態效應的B介子波函式。在QCD光錐求和規則理論框架下,我們完成的B到P躍遷形狀因子單圈圖計算結果被德國格點QCD小組QCDSF引為B到p,K躍遷形狀因子典型結果。
IV已發表與贗標介子(p,K,h)的電磁形狀因子以及輕介子分布振幅有關的論文近10篇,總引用次數80餘次。部分成果被美國J-Lab實驗組及BABAR實驗組成員引用。

代表性論文

I)Bc介子強產生理論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產生機制、八個FOCK態強產生】
1) <<THEmeson B(C) ANNIHILATION TO LEPTONS AND INCLUSIVE LIGHT HADRONS>> Phys.Rev.D67, 094001 (2003). 2)<<HADRONIC PRODUCTION OF THEP-WAVE EXCITED B(C)-STATES B*(CJ, L=1)>> Phys.Rev.D70, 114013 (2004).3) << THE COLOR-OCTETCONTRIBUTIONS TO P-WAVE B(C) MESON HADROPRODUCTION >>Phys.Rev.D70, 074012 (2005). 4) << HADRONIC PRODUCTION OF B(C)(B*(C))MESON INDUCED BY THE HEAVY QUARKSINSIDE THE COLLISION HADRONS>>Phys.Rev.D72, 114009(2005). 5)<< PRODUCTION OF BC OR BAR{B}C AND ITSEXCITED STATES VIA \BAR{T}-QUARK OR T-QUARK DECAYS >>Phys.Rev.D77, 014022(2008).
II)可模擬Bc介子強產生的產生子程式【BCVEGPY】
1)<< BCVEGPY2.0: AN UPGRADE VERSION OF THEGENERATOR BCVEGPY WITH AN ADDENDUMABOUT HADROPRODUCTION OF THE P-WAVEB(C) STATES>>, Comput.Phys. Commun. 174, 241 (2006) ;2)<< AN UPGRADE VERSIONOF THE COMPUTER PROGRAM BCVEGPY2.0 FORTHE HADRONIC PRODUCTION OF BC MESON>> Comput. Phys. Commun. 175, 624 (2006);3<<BCVEGPY: AN EVENT GENERATOR FOR HADRONICPRODUCTION OF THE B(C) MESON>>, Comput.Phys. Commun. 159, 192 (2004). 4<<A TRICK TO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ENERATINGUNWEIGHTED BC EVENTS FROM BCVEGPY>> arXiv:1108.2442 to be published in CPC(2001).
III)其它重味粒子的理論研究成果以及【GENXICC】程式
1) << HADRONIC PRODUCTION ofb^{(*)}_S AT TEVATRON AND LHC>>Phys.Rev.D79,114012(2009). 2) << DOMINANT SPIN-FLIP EFFECTS FOR THEHADRONIC PRODUCED $J/\PSI$ POLARIZATION AT TEVATRON >> Phys.Rev.D80, 034010(2009). 3) <<HADRONIC PRODUCTION OF DOUBLY HEAVY baryon $\XI_{BC}$ AT LHC>>Phys.Rev.D83,034026(2011). 4) << ESTIMATE OF THE HADRONIC PRODUCTION OF THEDOUBLY CHARMED BARYON XICC UNDER GM-VFN SCHEME >>Phys.Rev.D73, 094022(2006).5)<< GENXICC2.0: ANUPGRADED VERSION OF THE GENERATORFOR HADRONIC PRODUCTION OF DOUBLE HEAVY BARYONS XI(CC), XI(BC) AND XI(BB)>>Comput.Phys. Commun. 181, 1144(2010).6)<< GENXICC: A GENERATOR FOR HADRONICPRODUCTION OF THE DOUBLE HEAVYBARYONS XI(CC), XI(BC) AND XI(BB)>>Comput.Phys. Commun. 177, 467(2007).
IV)B->p ,K類空躍遷形狀因子
1)<<CONSISTENT ANALYSIS OF THE B\PITRANSITION FORM FACTOR IN THE WHOLEPHYSICAL REGION>>Phys.Rev.D71,034018 (2005). 2) << B-MESONWAVEFUNCTION WITH CONTRIBUTIONS FROM3-PARTICLE FOCK STATES>>Phys.Rev.D73,074004 (2006). 3) <<SU(F)(3)-SYMMETRY BREAKING EFFECTS OF THEB-> K TRANSITION FORM-FACTOR IN THEQCD LIGHT-CONE SUM RULES >>Phys.Rev.D77,074001(2008). 4) << RADIATIVE CORRECTIONS ON THEB -> P FORM FACTORS WITH CHIRALCURRENT IN THE LIGHT-CONE SUM RULES>>Phys.Rev. D79, 034013(2009).
V)輕贗標介子電磁形狀因子及其分布振幅性質
1) <<pion Form-Factor In The K(T)Factorization formalism>> Phys.Rev.D70,053007 (2004). 2) <<A Model For The Twist-3 Wave Function Of The Pion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ion Form-Factor>> Phys.Rev.D70, 093013 (2004). 3) << AN IMPLICATION ON THE PION DISTRIBUTION AMPLITUDE FROM THE PION-PHOTON TRANSITION FORM FACTOR WITHTHENEW BABAR DATA>> Phys.Rev.D82,034024(2010).4)<< NEW RESULTS ON PIONIC TWIST-3 DISTRIBUTION AMPLITUDES WITHIN THEQCD SUM RULES >>Phys.Rev.D83,036002(2011).5)<< KAON ELECTROMAGNETIC FORM FACTOR WITHINTHE K_T FACTORIZATION FORMALISM ANDIT'S LC WAVE FUNCTION>> JHEP0804, 043(2008). 6)<<CONSTRAINTS ON THE LIGHT PSEUDOSCALAR MESON DISTRIBU- TIONAMPLITUDES FROM THEIR MESON-PHOTONTRANSITION FORM FACTORS >>arXiv:1106.4365(Phys.Rev.D,2011,已接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