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盤消渴片

基本信息

玉盤消渴片玉盤消渴片
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徵的疾病。又稱消癉、肺消、消中。消渴病變臟腑在肺胃腎。燥熱傷肺,則治節失職,肺不布津;燥熱傷胃,則胃火熾盛,消谷善飢;燥熱傷腎,則腎失固攝,精微下注。凡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或情志失調,氣鬱化火,或勞欲過度,耗傷腎陰,均可誘發該病。常見證型有:①肺熱津傷型消渴。證見煩渴多飲,口乾尿多,舌邊尖紅,脈洪數。治宜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味。②胃熱熾盛型消渴。證見多食易飢,體瘦便秘,苔黃脈滑。治宜清胃火,生津液。方用玉女煎加味。③腎陰虧虛型消渴。證見尿頻量多,口乾腰酸,舌紅脈沉細。治宜滋陰固腎,方用六味地黃丸。該病遷延日久,陰損及陽,可致陰陽兩虛,證見尿頻,飲一溲一,腰膝酸軟,面黑耳乾,舌淡脈沉細。方用金匱腎氣丸。消渴兼證較多,可並發肺癆、癰疽、目疾、中風等病證。此外,臨證時還可根據多飲、多食、多尿的程度來辨明上、中、下三焦的病位,指導治療。除中藥外,調節情志,控制飲食亦很重要。

消渴治療的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稟賦不足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認識到先天稟賦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內在因素。《靈樞·五變》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其中尤以陰虛體質最易罹患。
2.飲食失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發為消渴。《素問·奇病論》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3.情志失調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傷肝,肝氣鬱結,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熱內燔,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正如《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勞欲過度房室不節,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則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乾,終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說:“房勞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
消渴病的病機主要在於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三髒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熱所傷,則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趨下行。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量多;肺不布津則口渴多飲。正如《醫學綱目·消癉門》說:“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
胃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熱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則口渴多飲,多食善飢;脾氣虛不能轉輸水谷精微,則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養肌肉,故形體日漸消瘦。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則胃熱消谷,腎失濡養,開闔固攝失權,則水谷精微直趨下泄,隨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雖有在肺、胃、腎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響,如肺燥津傷,津液失於敷布,則脾胃不得濡養,腎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熱偏盛,上可灼傷肺津,下可耗傷腎陰;腎陰不足則陰虛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終至肺燥胃熱腎虛,故“三多”之證常可相互並見。
消渴病日久,則易發生以下兩種病變:一是陰損及陽,陰陽俱虛。消渴雖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由於陰陽互根,陽生陰長,若病程日久,陰損及陽,則致陰陽俱虛。其中以腎陽虛及脾陽虛較為多見。二是病久人絡,血脈瘀滯。消渴病是一種病及多個臟腑的疾病,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且陰虛內熱,耗傷津液,亦使血行不暢而致血脈瘀滯。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之一,且消渴病多種併發症的發生也與血瘀密切有關。
上消(肺熱津傷)【證見】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

1.主方玉泉丸(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加減
處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黃、麥冬各15克,黃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藥、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藥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降酮湯(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黃芪40克,生地黃30克,山藥30克,玄參35克,黃芩15克,黃連15克,川芎15克,黃柏15克,赤芍15克,蒼朮15克,梔子20克,茯苓20克,當歸20克,生牡蠣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2)人參白虎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參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中消(胃熱熾盛)【證見】多食易飢,形體消瘦,大便乾結。舌苔黃乾,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生津。
【方藥】
1.主方玉女煎(張介賓《景岳全書》)加減
處方:麥冬、生地黃、玄參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黃連、梔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乾結者,可合調胃承氣湯
2.中成藥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參黃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大黃、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參、生地黃各12。15克,麥冬12克,黃芪30—45克。水煎服。
(2)蘿蔔汁(來春茂《新中醫》1987.8)
處方:紅皮白肉蘿蔔,搗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為1個療程,連用3-4個療程。
(3)消三多湯(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黨參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黃連9克,阿膠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藥15克,黃精15克,何首烏15克,麥冬9克,地骨皮9克,雞子黃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4)扶脾消渴湯(王文彥驗方)
處方:黨參20克,白朮15克,山藥20克,沙參20克,麥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雞內金15克,陳皮10克,甘松15克,葛根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下消(腎虛精虧)【證見】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尿甜,口乾,頭暈,腰腿酸痛。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滋陰益腎
【方藥】
1.主方六味地黃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處方:山藥20克,山茱萸、生地黃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陰損及陽,腎陽亦虛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絲子、巴戟天各12克。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現血瘀之證,可加丹參2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2.中成藥
(1)杞菊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下消飲(田鳳鳴《中國奇方全書》)
處方:天花粉60克,山藥40克,黃芪、白朮、枸杞子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黃柏各12克。水煎服。
(2)滋腎蓉精丸(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黃精20克,肉蓯蓉15克,制何首烏15克,金櫻子15克,山藥15克,赤芍lO克,山楂10克,佛手10克,五味子10克。上藥共烘乾研細末,水泛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乾燥,每服6克,每日3次,30日為1個療程,平均服藥時間45日。
(3)補腎滋陰湯(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熟地黃20克,生地黃20克,枸杞子30克,山茱萸15克,桑螵蛸12克,黃柏12克,天花粉60克,玄參20克,何首烏30克,黃芪30克,白朮30克,山藥4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消渴治療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1)豬胰煲淮山:豬胰1具,山藥30克,同煲湯,加鹽調味服食。
(2)玉米須煲豬瘦肉:玉米須30克,豬瘦肉100克,共煲湯,加鹽調味去玉米須服食。
(3)豬胰粉:豬胰適量焙乾,研成細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服。
(4)松樹二層皮60克(乾品,老大松樹為佳),豬骨適量,共煎湯服。
以上各方均適用於各

型消渴。

消渴患者的注意事項
消渴是指消谷善飢,口渴多飲,並因多飲而多尿,由消耗而致消瘦之證。它是一個獨立的證候,《內經》中稱本病為"消癉"、"鬲消"、"肺消"、"消中",提示本病與多臟器有關係。主要涉及西醫學之糖尿病。
【診斷注意事項】
注意年齡因素髮病年齡不同病情發展、輕重及預後也不同。中年之後發病者,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部分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類似虛勞,常有癰疽、肺癆及心、腦、腎、眼等併發症;年齡小者,一般發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症狀多具典型性,預後較差。
注意分辨病位、病性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屬肺,以口渴多飲為主症。中消屬胃,以多食善飢為主症。下消屬腎,以多尿為主症。
一般病變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後期病變以中、下焦為主。臨床症狀較複雜,沒有明顯界限,不易區分,應結合氣血、陰陽、臟腑來辨別;本病的特點為本虛標實,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因病程長短和病情輕重不同,陰虛燥熱各有偏重,陰虛以瘀血內停和痰濁中阻為主。
注意辨別本證與併發症多數患者先見本證,有少數病人首診時本症不明顯,易被忽視,常因癰疽、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診而發現本病。應辨明本證與併發症的關係,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則。
注意鑑別診斷
精神性煩渴:以煩渴多尿為臨床特點,由於多飲常導致多尿、低比重尿,症狀可隨情緒而波動是本病最典型的特徵。實驗室檢查提示尿激素水平正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