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頭疽

有頭疽

有頭疽(carbuncle),病症名。指生長於肌膚間,以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後狀如蓮蓬蜂窩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的癰。需注意與中醫的癰區別。

概述

有頭疽有頭疽

有頭疽(carbuncle) 是發生於肌膚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其特點是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樣膿頭,杴熱紅腫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圍發生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之後狀如蜂窩。《外科理例·瘡名有三》云:“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著其痛應心,此疽始之發兆……”本病根據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於項部的,名腦疽對口疽落頭疽;生於背部的,名發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處的,名膻中疽;生於少腹部的,名少腹疽。本病相當於西醫的

診斷要點

好發於項後、背部等皮膚厚韌處。多發於中老年人。
根據病程演化,臨床可分為三期:
初期患處起一腫塊,上有粟粒樣膿頭,腫塊漸向四周擴大,膿頭增多,色紅灼熱,高腫疼痛。伴發熱惡寒、頭痛納差。
潰膿期腫塊進一步增大,瘡面漸漸腐爛,形似蜂窩,腫塊範圍常超過l0cm,甚至大於30cm。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膿腐漸盡,新肉開始生長,逐漸癒合。
整個病程約1個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潰膿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常在15X109/1.一20X109/L,中性粒細胞80%一90%。應常規檢查血糖、尿糖。可作膿液細菌培養。

鑑別診斷

一、癤病小而位淺;無全身明顯症狀;易膿,易潰,易斂。
二、脂瘤染毒患處有結塊,或有擴大的毛囊口,可擠出皮脂栓;染毒後紅腫多局限;全身症狀較輕;潰後膿液中可見豆渣樣物質。
三、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結塊範圍多為6~9厘米,發病迅速,易膿,易潰,易斂。

四、也初起無頭,紅腫明顯,邊緣不清,後皮膚濕爛,色黑腐潰,範圍較有頭疽大,好發於肌肉豐厚之處。

辨證分析


本病多由感受風溫濕熱之毒,以致氣血運行失常,毒邪凝聚皮肉而成;或由情志內傷,氣鬱化火;或房室不節,勞傷精氣,以致腎水虧損,火邪熾盛;或平時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火毒內生,加之外感風溫濕熱,凝聚肌表,導致營衛不和,氣血瘀滯,經絡阻隔成。本病具有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狀膿頭,繼則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相繼增多,潰後狀如蜂窩,膿液難以暢泄,結塊範圍常在9一12厘米之間,甚可達30厘米,症狀嚴重者,可引起疽毒內陷的特點。
若毒雖盛而正不虛,正邪相搏,反應較劇,初、中期局部及全身症狀均較明顯。膿潰暢泄,腐肉脫落,則病情停止發展,收口較易,此屬實證;中年人多見。若臟腑先自蘊毒,或有消渴病,加之外來毒邪,正虛而毒盛,正氣難以化毒,則瘡腫難膿難潰難斂,甚則疽毒內陷,兼見神昏譫語,氣息急促等嚴重症狀,此屬虛證;多見於老年及體虛之人,或有消渴病患者。本病治療以清熱利濕,和營托毒為原則。

辨證論治

(一)火毒蘊滯

腫塊色紅灼熱,根腳收束,上有粟粒樣膿頭,瘡面腐爛,流膿黃稠;發熱,口渴,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分析:外感風溫、濕熱毒邪,內有臟腑蘊毒,邪毒蘊結於肌表,以致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故腫脹疼痛;熱毒熾盛,故色紅而灼熱,發熱;熱勝肉腐,故瘡面腐爛,膿出黃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黃、脈弦數皆為熱毒內盛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托毒。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便秘者,加生大黃、枳實瀉熱通腑。
(二)陰虛火熾

瘡形平塌,根腳散漫,瘡色紫滯,疼痛劇烈,膿腐難化,膿水稀少或帶血水;全身高熱,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辨證分析:陰液虧虛,虛火內生,復感濕熱毒邪,陰虛無水制火熱之邪,而使毒蘊更甚,故瘡色紫滯,疼痛劇烈;毒甚走散,故瘡腳散漫,瘡形平塌;陰液不足,無以化膿,故膿水稀少;熱毒人里,故高熱、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細數為陰虛火熾之象。
治法:滋陰生津,清熱解毒。
方藥:竹葉黃芪湯加減。
(三)氣虛毒滯

腫勢平塌,根腳散漫,化膿遲緩,皮色赤暗不澤,膿水稀少,腐肉難脫,瘡口成空殼,悶脹疼痛;伴畏寒,高熱,精神萎靡,面色少華,口渴喜飲,小便頻數;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數無力。
辨證分析:氣血虛弱,氣虛無力托毒,毒邪留滯,故瘡形平塌;血虛無以化膿,故腐肉難脫;熱毒留滯不解,故仍畏寒、發熱、口渴喜飲;氣血虧虛,機體失養,故精神萎靡,面色少華;舌淡紅、苔白、脈數無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扶正托毒。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參考文獻

1.《中醫外科學》

2. 《中醫藥學名詞》修訂版 (內部資料)

診治

有頭疽的辨證論治

熱毒熾盛型【證見】 初期患部起一腫塊,上有粟粒狀膿頭,隨即焮腫高大,膿頭相繼增多,皮色潮紅,疼痛日增,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中期瘡面逐漸腐爛,形如蜂窩,膿出黃稠,壯熱惡寒,口渴,溲赤便秘,苔黃膩,脈弦數。潰後膿液暢泄,腐肉脫落,全身症狀隨之減輕或消失。繼則膿盡肌生,瘡口平復。
【治法】 清熱利濕,和營托毒。
【方藥】
1.主方
(1)仙方活命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當歸9克,赤芍9克,丹參9克,金銀花9克,連翹12克,紫花地丁30克,陳皮6克,象貝母9克,炙穿山甲6克,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有寒熱者,加荊芥9克、防風9克。便秘者,加生大黃9克(後下)、枳實9克。溲赤者,加草薜12克、澤瀉9克、車前子12克(包煎)。潰膿者,加黃連3克、黃芩9克、生梔子9克。
(2)收口期一般不需內服藥,如有氣血虧虛者宜調補氣血,方用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減。
處方:黨參9克,黃芪9克,當歸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朮9克,陳皮6克,谷芽12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1)連翹敗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水牛角解毒丸,每次1丸(2.1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熱毒腦疽方(唐漢鈞驗方)
處方:當歸12克,赤芍9克,丹參12克,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黃芩12克,生黃芪15克,穿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每日l劑。
陰虛火熾型【證見】 初起患部腫塊上有粟粒狀膿頭,瘡形平塌,皮色暗滯,微熱,壓痛輕微,不易釀膿。全身症狀不明顯,或僅見發熱,口乾唇燥,溲赤便乾。舌紅無苔,脈細數。瘡面腐爛較慢,潰後膿水稀少,或帶血水,不易脫腐,新肉生長緩慢,瘡面紅亮如鮮牛肉,癒合較遲。
【治法】 滋陰降火,和營解毒。
【方藥】
1.主方竹葉黃芪湯(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大生地黃12克,麥冬9克,金石斛9克,生黃芪12克,當歸9克,竹葉6克,生石膏18克(打碎),黃連3克,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12克,皂角刺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有消渴病者,可兼服生胰子肉每日9克。切薄洗淨,置沸水中燙後即食;玉米須30~60克,煎湯代茶。便於者,加瓜蔞仁15克(打碎)、桃仁12克。
2.中成藥
(1)醒消丸,每次3~6克,7歲以上兒童減半,3—7歲服l/3量,每日l。2次,溫開水送服。用於初期。
(2)知柏地黃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陰虛腦疽方(唐漢鈞驗方)
處方:生地黃15克,麥冬12克,白芍12克,天花粉12克,玄參9克,黃芪18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血兩虛型【證見】 初起局部微腫,隱約可見粟粒狀膿頭,瘡面平塌,皮膚微熱,壓痛不甚,腫勢緩慢,成膿亦遲,伴有低熱,精神不振,面色蒼白,舌淡苔薄白,脈略數而無力。中期瘡面逐漸作腐,出膿不暢。後期膿水稀薄似水,腐肉難脫,新肉生長緩慢,瘡面難斂。
【治法】 扶正補虛,托毒透膿。
【方藥】
1.主方 托里消毒散(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黨參9克,生黃芪9克,白朮9克,當歸9克,白芍9克,桔梗3克,皂角刺9克,茯苓9克,金銀花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後期宜氣血雙補,兼調脾胃,方用八珍湯(薛己《正體類要》)加味。處方參照一般癰潰後期
2.中成藥
(1)西黃丸,每次3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不宜久服。
(2)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 正虛腦疽方(唐漢鈞驗方)
處方:黨參12克,白朮9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當歸12克,生地黃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黃芩9克,黃連6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每日l劑。適用於氣血兩虛證。

有頭疽的外治法

1.初期 熱毒熾盛證陰虛火熾證,用玉露散或金黃散水蜜調製外敷。氣血兩虛證用沖和膏或回陽玉龍膏外貼,每日換藥1次。
2.中期 膿成在患部作“十”字或“井”字形切開引流術。或摻七三丹、八二丹,膿少時改摻九一丹,外敷藥物與初期同。
3.後期 膿盡肌生,用生肌散撒布其上,加蓋生肌玉紅膏或拔毒膏。若創口有空腔,皮膚與新肉一時不能粘合者,可用墊棉法;如無效時,則應手術擴創。
4.若氣血兩虛,瘡形不起,可配合神燈照法桑柴火烘法
(1)神燈照法(吳謙等《醫宗金鑒》):用硃砂6克、雄黃6克、血竭6克、沒藥6克、麝香1.2克,諸藥共研為細末。每次用藥末0.9克,以絲棉紙滾藥末搓拈,長23厘米,麻油浸透,用時點燃煙燻患處。每日2—3次。
(2)桑柴火烘法(吳謙等《醫宗金鑒》):取新桑樹根數根劈條,各長30厘米,大如指粗,將桑柴條的一頭點燃後吹滅,以陰火向患處烘烤,火盡再換,仍依前法。每次用3-4條,每日烘2—3次。

有頭疽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蟾蜍水蛇粥:蟾蜍2-4隻,去皮及內臟、頭、爪,洗淨後切成小塊;水蛇l-2條,去皮及內臟,放入開水中煮熟,拆肉去骨。大米適量與蟾蜍肉、熟蛇肉同煮成粥,調味服食。
其餘參照“一般癰”飲食療法。
2.預防調護
外敷藥應緊貼患部,摻藥宜撒布均勻。 瘡口皮膚保持經常清潔,可用2%.10%黃柏溶液或生理鹽水洗滌拭淨,以免並發濕疹、丹毒。瘡口切忌擠壓,以免毒邪走散。 高熱時應臥床休息,多飲開水。 忌食魚腥、辛辣等刺激發物及甜膩食物。氣血兩虛患者可適當增加營養食品,如雞、瘦肉等類。 有消渴病者應積極治療,控制血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