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石牌坊

獨山石牌坊

獨山石牌坊位於浙江遂昌焦灘鄉獨山村。為明進士工部員外郎葉以蕃之父葉弘淵建。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前後抱鼓石,基座寬11.72米,深4.13米,通高8.40米。正樓龍門枋上牌高1.12米,寬0.50米,中刻“敕立”兩大字。上額枋高0.40米,長3.60米,前刻雙龍戲珠,後刻鳳凰牡丹圖。中額坊高0.70米,中刻“洊膺天寵”四大字,左直署三行16個小字,右直置一行“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吉日立”。下額坊高0.60米,鏤雕雙獅戲球,次間額坊雕瑞獸圖。龍門枋上用斗拱承托檐子,坊頂仿木結構,雕鑿精細。脊獸歷數百年完整無損。獨山石牌坊是浙江省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價值。獨山石牌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獨山石牌坊獨山石牌坊
遂昌獨山石牌坊(1997年8月29日公布)

時代:明

地點:遂昌焦灘鄉獨山村

獨山石牌坊,四柱三間五樓,歇山頂,高8.40米。坊柱下用整塊的大基石。柱前後用抱鼓石夾固。龍門枋下用三道大額枋,刻“溶膺天寵”匾,‘隆慶三年(1569年)三月吉日立”款及鏤雕雙獅戲球圖。次間額枋上刻浮雕奔鹿,麒麟,皆圓潤生動。龍門枋上用斗拱承托檐子,坊頂仿木結構,雕鑿精細。脊獸歷數百年完整無損。獨山石牌坊是浙江省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石牌坊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價值

獨山村位於浙江遂昌縣西南,距縣城57公里。約南宋孝宗時(1163-1190),尚書左丞相葉夢得曾孫葉巒,自松陽古市卯山遷居獨山,始成村落。元明間,朱葉周邵諸族共居之。明嘉靖間,葉以蕃殿試中二甲十九名進士,官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一時文風卓盛,名士輩出,勝跡日辟,村容大壯。至今,村中仍古色古香,享有“明代一條街”之譽。葉氏宗祠葆守祠、正統古井、隆慶古井、隆慶石牌坊、明代寨牆等為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獨山村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位於獨山村東南隅,坐東朝西。花崗石構築、三間四柱五樓結構。這座牌坊高8.40米,寬7.3米,是浙江省至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石牌坊之一。牌坊的上部,重檐歇山頂,脊端飾龍魚吻飾,額枋浮雕雙龍嬉珠、鳳凰向牡丹、雙獅戲石球、麒麟伴仙鹿,工藝精湛,栩栩如生。頂層樓中間立碑一座,中部枋間石框中刻圖案,前面刻兩人勞作圖,圖上方小匾額題“槐蔭裕後”,後面刻三人遊覽圖,上方匾額題“蘭玉承先”四字。

獨山石牌坊在葉氏宗祠外,葉氏宗祠是獨山村保存最好的古建築,石牌坊也是屬於宗祠建築的一部分。這座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的祠堂,屹立在雨中,顯得雄渾古樸。門樓挺拔氣派,透過密密的雨簾,磚雕依舊清晰,粉牆被風雨侵蝕,稍有斑駁的痕跡。台階上一對雌雄石獅,隔著雨線,紋絲不動,相守相望,默默地向人們訴說,風吹雨打的堅貞和愛情。祠內青石作柱,方磚墁地,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在雨聲里,顯得格外空寂和寧靜。古老的建築,凝聚著先人的心血和智慧,也是祖宗留給獨山人最寶貴的財富。石牌坊是明代隆慶三年,獨山葉氏族人為感激明穆宗對工部員外郎葉以蕃的禮遇和恩寵,用花崗石建造的,三間四柱五樓,歇山頂,飛構翹角,脊頂龍魚紋飾,額坊浮雕龍鳳瑞獸,工藝精湛,實屬罕見。牌坊上“洊膺天寵”四個字,表現當年獨山葉氏對皇上感恩戴德和誠惶誠恐的心情,紀念著葉氏一族曾經的輝煌。

構造

獨山石牌坊獨山石牌坊
獨山石牌坊是一種類似於門形式的建築,其最突出的功能就是起標誌性或紀念性的作用。既是用來導引環境,同時也是為了體現獨山村寨的祥和氣氛。

獨山石牌坊為四柱三樓歇山式牌樓,其採用仿木結構的形式雕刻了檐下的斗拱,是為了在視覺上突出牌樓的高大其四根方形折邊石柱均為出頭柱子,這樣的牌樓又叫沖天牌樓,柱頂端為一石雕圓形仰覆蓮花承露盤,其上蹲踞著一隻象徵吉祥的神獸望天犰,這正合沖天牌樓的沖天之意柱子下面起加固作用的夾桿石為抱鼓石所取代,十分獨特其基座為長方體形式,四面雕有纏枝花卉仙人祥鹿松柏麒麟等吉祥圖案,前後抱鼓石的鼓心雕成一盛開蓮花,下襯錦袱,錦袱角墜一枚古錢,岔角石上刻有纏枝花卉牌樓為歇山頂,其梁枋斗拱檐椽吻獸等均為青石雕成,梁枋上浮雕著雙龍戲火焰珠的紋飾正中明間的枋心上刻有文字,文字朝外,為豎書滿蒙漢三體文字,滿文居左,蒙文在右,漢字居中,內容是往來人等,至此下馬,如違,定依法處另枋額兩面均雕有圖案,如海水江崖仙人童子鯉魚躍龍門仙人騎瑞獸等,整座石牌坊的雕工古樸而精美,堅實的質感表達出永恆的含義。

作用

獨山石牌坊獨山石牌坊
中國建築格式自古以來已形成了一種定式:十分重視空間序列,往往用中軸線將一幢幢建築和一個個庭院連起來,使人在沿著軸線繞過一幢幢建築後,體會到建築群體的恢弘,但這種在頭腦中形成的虛軸線往往不易體會,所以一般人只有登上山頂才能體會山中建築的宏偉氣勢,而不能先入為主,形成一種視覺的強勢衝擊。

牌坊的出現,解決了這樣的問題,因為牌坊是可容視線穿透的,將牌坊組合到建築序列中或建築序列的端點,均有增強序列效果的作用。獨山石牌坊除了當年的感恩戴德外,更為狹小的獨山村烘托出了曾經的繁榮。

歷史

獨山石牌坊獨山石牌坊
獨山石牌坊建於明隆慶三年(1569),距今四百多年,仍保存完好,巍然屹立在獨山村南端,成為村中心的標誌性建築,199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雄偉的牌坊,銘刻著歷史的滄桑,記述著古老而美好的傳說。

獨山又稱天馬山,座落在群山之間,烏溪江畔。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獨山在群山之中,既低又小,但傳說是神仙運來的,因此名聲響亮。

九百年前的南宋初年,松陽古市卯山後村葉法善的後裔,北宋尚書葉夢得的曾孫葉巒相中了獨山這塊風水寶地,移居獨山。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村中葉以蕃考中第二甲一十九名進士,官居工部營膳司主事。獨山《葉氏宗譜》中印著一道道朝廷敕封的聖旨,向後世展示著當時的榮耀。葉以蕃考取進士,在京任職後不久去世。其父親和家庭還沐浴著皇恩。隆慶三年(1569),遂昌知縣池浴德為這在村頭建了石牌坊。牌坊額枋上刻“封工部營膳司署員外郎事主事葉弘淵由子以蕃貴立”,正中的“洊膺天寵”四個大字,標示再次受到朝廷的恩寵。

雄偉的牌坊,在小小的獨山村中,四周高聳的大山,這高山深處,有人考中第二甲一十九名進士。在當時的全國來說,可稱是排列前二十一名。如此驕人的成績,竟然出於這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令人肅然起敬。

清康熙《遂昌縣誌》記載:葉以蕃的父親葉弘淵從小誦讀詩書,知書識禮,敦厚孝友。母親患病,籲天以求身代。其父六十歲時,妾生下一個兒子,隨之丟棄了。葉弘淵得知,暗地裡把小孩抱回撫養。待小孩長大成人,也即葉弘淵同父異母的弟弟。分家產時,葉弘淵認為小弟與已是同父骨血,將財產與之同分。在葉弘淵的撫養教育下,其弟也考取了例貢。葉弘淵的長兄早逝,遺下一個孤兒。葉弘淵又將侄兒收留撫養,視若親生。平時,葉弘淵熱心村中公益事業,出資捐置學田,創辦家塾,邀集村中兒童讀書。開創義店,方便行旅食宿。種種善行,鄉里稱讚。葉以蕃出生在詩書傳家,積善行德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薰陶和教育,功成名就也就情理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