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自然景區

1986年國務院公布南陽為歷史文化名城,南陽有四、五十萬年前的“南召猿人”和新石期時代遺址。夏商以後,歷代古蹟遍布各地,特別是漢代文物名勝最多,傑出的漢代科學家張衡和醫聖張仲景出生在南陽,民間的傳說的二十八宿,即漢光武帝劉秀的二十八位主要將將領,也出生在南陽。諸葛亮曾在這裡躬耕。名勝古蹟有武候祠、醫聖祠、宛城遺址、山陝會館、

寶天曼生態旅遊區
寶天曼自然保護區位於內鄉縣北部伏牛山南麓。北臨嵩縣,東連南召縣,西接西峽縣,東南與內鄉縣七里坪鄉交界。呈長方形,長約60公里,寬約30公里,總面積16.3萬畝,核心區面積8.1萬畝。保護區內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是同緯度自然生態結構保存最完整的地區。1982年4月被定為河南省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溝壑縱橫,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高度500~1830米,地形複雜,山勢陡峭,群峰林立,層巒疊嶂,千米以上高峰有銀洞尖、掃帚場、牧虎頂寶天曼等。區中森林覆蓋率達93.9%,共有植物256科1054屬2911種及變種。列入國家保護植物有銀杏、大果青桿、連香樹、香果樹、銀雀樹、水曲柳、紫莖、領春水、杜仲、麥吊雲杉、狹葉瓶耳小草、秦嶺冷杉華榛、青檀、八角蓮、厚朴、楨楠、天竺桂、天目木姜子、山白樹、野大豆、金錢槭、明黨參、猥實、延齡草、天麻、獨花蘭、水青樹等。列入省特有植物的有河南杜鵑河南翠雀等14種。有兩棲動物5科5屬7種,鳥類34科78屬113種,總計61科124屬164種。爬行動物5科12屬13種,獸類17科29屬31種。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虎、豹、雲豹、黑鶴等。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大鯢、鴛鴦、金雕、穿山甲、水獺、麝、禿鷲、紅腹錦雞、大鴇、灰鴞等11種。昆蟲資源數千種,現已查明鱗翅目的蝶亞目10科160種,占河南省蝶類總數80%以上,是河南省蝴蝶種類最多地區之一;蜻蜓亞目13科50種,占河南省蜻蜓種類50%以上,是我國最大的動植物基因庫。同時,保護區內洞、壁、瀑、潭遍布,奇峰怪石林立,為一處集旅遊觀光、療養度假和科普研究為一體的遊覽景區。
老界嶺生態旅遊區
老界嶺生態旅遊區地處恐龍之鄉——河南省西峽縣太平鎮,位於伏牛山主峰,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縣城75公里,“311”、“312”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觀賞面積18萬畝,有景區9個,景點260多個,是登高尋幽、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理想園地。
境內群山疊翠,山川秀美,林海蒼莽,四季景色異彩紛呈。春天萬木崢嶸,百花競開;夏日綠蔭蕩漾,流泉飛瀑,金秋滿山紅遍,飛葉流丹;寒冬銀裝素裹,玉樹瓊花。素有“休閒勝地,度假天堂”的美譽。“長江黃河分水嶺,八百里伏牛凌絕頂”的伏牛山主峰犄(雞)角尖,海拔2212.5米,鶴立群山。海拔1800米以上尖峰15處。少女峰,擎天峰,秀麗壯觀;瀑布群、九珠峰,天下美景;還有迎賓石,刀劈岩和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造化神奇,令人嘆為觀止。
老界嶺植被豐厚,古木參天,奇花異草,種類繁多,是我國最豐富的生物物種基因庫之一。區內有植物2879種,珍禽異獸400多種,中草藥1200多種。千年銀杏、千年杜鵑、國寶連香等,隨處可見,這裡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12.5℃,可謂“清風碧如水,夏涼雨如春”,是中原最佳避暑勝地。
大自然對伏牛山的偏愛造就了老界嶺的好山好水清山綠水、高山流水、奇山秀水。到老界嶺,登中原第一峰犄角尖、看日出、觀雲海、賞千年杜鵑園、穿原始森林、觀犄角尖佛光、拜“伏牛山神”可以使您體味幽靜,享受自然,如入夢境、仙境。老界嶺生態旅遊區熱忱歡迎八方賓朋的光臨。
丹江風景名勝區
淅川縣丹江風景名勝區,總面積590平方公里,包括丹江、小三峽香嚴寺、坐禪谷、渠首、荊紫關龍山等精品景區(點),是鑲嵌在豫、鄂、陝三省七縣結合部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和水源地,是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勝地,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紛至沓來。1994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河南十大旅遊精品”之一,是南陽市“十佳風景名勝區”之一,2004年,被評為先入“南陽八景(縣、市十景)”。
恐龍遺蹟園
中國西峽恐龍遺蹟園,國家4A級景區,是一大型恐龍主題公園,位於秦嶺山脈東段、伏牛山南麓的河南省西峽丹水鎮三里廟村。西峽恐龍遺蹟園主要由地質科普廣場、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恐龍蛋遺址和仿真恐龍園四部分組成。
西峽恐龍遺址,屬於白堊紀斷陷盆地沉積。恐龍蛋遺址的蛋化石層是西坪――丹水盆地的最高層位,已暴露的蛋化石達1000多枚。在它的下部地層至少還有16個產蛋層,現已確定蛋化石分別歸於6科9屬13種。特別是西峽巨型長形蛋和戈壁稜柱形蛋,世界稀有罕見,是西峽蛋化石的標誌。西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分布之廣、保存之好堪稱“世界之最”。最近大量的鴨嘴龍、禽龍、原角龍、肉食龍等恐龍骨骼的發現,又為西峽蛋化石增加新的內容,被譽為繼“秦始皇陵兵馬俑”之後的世界第九大奇蹟。恐龍遺蹟承載著遠古時代生命科學的重要信息,期待著人類去破解恐龍滅亡之謎。滄海桑田,乾坤挪移,六千多萬年過去了。中國西峽恐龍遺蹟園,為研究地球演化、天體演變、災變事件和恐龍的生活習性、生態環境與物種滅絕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學研究基地,為科普和旅遊開闢了一處嶄新的園區。
南陽獨山玉國家礦山公園
南陽獨山玉國家礦山公園是全國首批、河南省惟一的國家礦山公園,也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玉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園區位於南陽市區北部,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2~3公里,面積10.5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67.81米。景區主要由獨山玉礦業遺址、獨山森林公園、白河濕地公園農業生態園等組成。獨山山體渾圓,森林覆蓋率達95%。獨山的美麗風景,在於其“一山突出,單椒傑立”的獨特地貌。獨山礦山公園山青、玉美、水甜、茶香,是遊人休閒娛樂、觀光度假、探尋科學奧秘的旅遊勝地。
園區內的獨山森林公園建於1959年,山林面積6063畝,2000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獨山歷來是道、佛兩教聖地。獨山祖師宮座落在獨山東南之巔,屬全國四大道教之一的玄廟觀下院,始建於明初。現有山門、大殿、姥姥殿等,人稱“南武當,北獨山”。當地居民至今有“三月三上獨山”的習俗。獨山東麓有佛教名剎豫山寺,始建於東漢建安初年,三國時期有劉備屯兵豫山寺的記載。
中原第一漂——鸛河漂流
鸛河漂流,國家4A級景區,位於西峽境內老鸛河上游,距西峽縣城42公里、311國道、豫48省道從中通過。與龍潭溝瀑布群、耍孩關峽谷、老界嶺風景區等重要景點形成黃金旅遊環線。
老鸛河是丹江的源頭,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主要幹流長254千米,流域面積4219平方公里,落差1340米,漂流段落差480多米,漂流距離12公里,是中原地帶最早開發漂流,漂流距離最長、最刺激、規模最大的項目。被人們稱為“中原第一漂”。現已在國家工商局註冊。
漂流過程中沿途佳景頗多,有“鸛河第一灘”。“九龍灘”、形象逼真的“臥龍”、“龍椅”、驚心動魄的“跳舞灘”等大小十八灘。在感受浪遏飛舟的同時,戲水也是鸛河漂流的一大樂趣。這裡天天是潑水節,處處是水丈區,無論認識與否,見面禮就是相互潑水。遇到水緩處,跳到清澈見底的河中一游,你會感到“忘記時間”、“忘記身份”、“忘記年齡”、“忘記煩惱”。
漂流過程中,有一批訓練有素的護漂員為你保駕護航,提供全套漂具及導遊、保險等系列服務,讓你有驚無險,讓你漂的驚心,游得舒心,玩得開心,並讓您感受大自然的洗禮,體味回歸自然、挑戰自然的樂趣。風景哪裡最好,盡在中原第一漂。
五道石童 生態遊覽區
五道石童 生態遊覽區,國家3A級景區,位於西峽縣東北部的二郎坪鄉境內 ,距縣城46公里,緊靠311國道和豫51省道。五道石童,景區峽谷奇特,懸崖陡峭,鬼斧神工。谷中河水清澈,緩如垂練,急如拋珠,如詩如畫;北臨刀棱山峭壁,東與馬武寨奇峰相連,西、南和黃花墁上的天然韭菜園接壤。四周秀山起伏,景點連線,風光無限。懸崖建棧道,峭壁有攀岩,峽谷有速降,小橋伴流水,吊橋空中懸,五石童 勝景,各有千秋,素有“中原第一攀”、“伏牛第一石童 ”之美譽。遊客能參與體驗、回歸自然、樂在其中。是一個集探險、娛樂、觀光、避暑、度假、科教、強身健體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
九龍瀑布群
九龍溝瀑布群景區位於真武頂景區龍潭河一帶山谷中,距縣城28公里,距南陽市88公里,距世界人與自然保護圈寶天曼景區22公里,距焦枝鐵路南召站70公里,與真武頂景區山水相連。九龍溝瀑布群的形成是由於龍潭河自石人山南麓的獨山一帶順谷而下,到九龍溝一帶因山勢的險峻和急劇的落差,在約十公里的河床中形成10餘個高低不等的瀑布,瀑布落差最大有130多米,落差最小的也有10多米,一瀑一潭,潭瀑相應。
白龍瀑自橫臥的巨岩上沖瀉而下,酷似白龍滾動;青龍瀑自峽谷清幽處折轉直下,恰似青龍出潭;飛龍瀑二級飛落,水花飛濺於石壁間深不可測的石潭中再跌盪而下,粗獷豪放;烏龍潭從百米絕壁上騰空而降,大有“銀河落九天”之勢。豐水期水量充沛,聲勢浩大,蔚為壯觀。水流象上緊的發條,衝出崖壁象一幅巨型白練,夾風帶雨,噴薄而下,經突石撞擊,灑出銀雪萬點,在陽光輝映下呈出七彩,灼人眼目,頗為壯觀,煞是好看。其它各級瀑布也各顯姿態,美妙絕倫。也都是漱玉液,映白雲,澄俊美麗,兩岸青山高峻,怪石嶙峋,奇樹搖曳,艷花璀燦,山、岩、瀑、壁、花、鳥、草、樹相映成畫,相襯成趣,山奇水美,岩陡壁峭,花鮮鳥艷,草青樹奇,山水相襯,花草共輝,盡顯神奇,好一個人間仙境,好一處美妙去處。
真 武 頂
真武頂景區,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人山的南麓,距南召縣城41公里,主峰海拔2153.1米,是伏牛山的第二主峰。真武頂風景名勝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年降水量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4.6℃,盛夏氣溫不高於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風光別致:春天,春花似海,杜鵑流彩,爭芳鬥豔,鳥語花香;夏季,綠蔭蓋地,清涼世界,樹影搖曳,瀑飛泉鳴;秋日,滿山紅遍,層林盡染,楓紅松翠,色彩斑斕;冬季,銀裝素裹,松海雪原,玉樹瓊花,景色更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其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兼有“北雄南秀”的雙重風格,秀甲一方。區內有典型的過渡地帶次生原始植物群落,山背上嵯岈萬態,怪石崩雲,石柱秀峰婷婷玉立,險峰峭壁白雲繚繞,千年萬畝杜鵑林以其面積大、品種多而堪稱絕奇,峭拔兀立的真武頂,空中石城聖母宮,奇險迷離的鬼谷城,沖天絕壁的萬丈石瀑,惟妙惟肖的三隻靴,以及天然奇觀雞冠石、天王塔、秀女峰、聖女峰、仙女峰、醒獅峰、駱駝峰、鳳凰台、官石垴、猴子拜觀音、全蟾望闕、登天崖已成為中原地區的著名景觀。
真武頂還盛產天麻、杜仲、辛夷、何首烏等名貴藥材,“真武頂三寶——金釵、石豆、過橋草”更是盛名遠播。據調查,景區有植物2900餘種或變種(其中藥用植物1055種),有野生動物264種,其中29種植物和21種動物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範圍,堪稱一座十分珍貴的動植物基因庫。
麒麟湖風景區
麒麟湖風景區位於臥龍區小寨鄉,距市區16公里。它是以龍王溝水庫為依託,利用水庫中的鳳凰島及水庫周圍的河、湖、港叉及諸多半島而開發的旅遊度假風景區。因湖面酷似神話傳說中的麒麟而命名麒麟湖。景區面積2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約11平方公里,陸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神龍島景區、鳳凰島景區、駝峰島景區、金龜島景區、靈象島景區、小龍島景區、仙鶴島景區、觀音島景區、蓮花島景區、孔明島景區、仙翁島景區、走馬崗景區等60餘處。景區建有麒麟湖招待所,辟有新婚旅遊休閒屋、老年旅遊度假休閒屋、合家團圓休閒屋;碧波萬頃的仙鶴島上建有數十套帳蓬式野營度假村;鳳凰島上建有九曲橋垂釣樂園、桃花源垂釣樂園、木槿花園垂釣樂園、林蔭垂釣樂園和百餘畝的柿園、梨園、梅園、桃園、蘋果園等自助果園及鳳凰島森林氧吧茶座、柿園露天茶館茶座、鳳凰島三閒茶館、三星觀日賞茶樓、觀佛台等。遊人置此,尤入世外樂園。
景區內豐富的森林植被是景區重要的旅遊資源。仙鶴島上有100多公頃的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覆蓋。水中綠島,為人們觀賞與休閒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豐富的森林資源也是鳥類活動的天然樂園,島上有眾多的鳥類駐足其間,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共生的和諧景象。眾多的半島,給麒麟湖周圍形成了多處景觀各異的幽深港灣,使各個半島也天然地形成了多種吉祥美麗的圖案。臥龍吸水、靈龜探海、大象騰奔、仙鶴飛舞、駱駝漫步、佛祖仰臥、菩薩拈花、仙翁拄杖等,惟妙惟肖,令人稱奇叫絕。
廣闊的水面是景區的主體景觀,或碧波蕩漾,或水平如鏡,或雲霧籠罩,或一望無際,或朝陽夕陽、日出日落。泛舟湖上,山巒倒影,鳥翔雲涌,綠樹藍天,明月清風,氣象萬千。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時段,呈現出不同的景色。置身其間,心曠神怡。沿湖有綿綿的沙灘,沙軟坡緩,是天然的游泳場。區內還有數艘高速快艇和十餘艘遊船,乘船環遊景區,湖光山色,趣味無窮。
北頂五朵山風景區
北頂五朵山風景區,國家3A級景區,位於南陽市南召縣西南部伏牛山東南麓,距南召縣城38公里,南陽市區80公里,207國道轉景區旅遊公路可達,是集道教文化、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景區占地面積100多平方公里,地質結構奇特,地勢地貌複雜,北大河和排路河呈“八”字形向上延伸,主峰海拔1715米,山勢巍峨,峰巒疊嶂,在南北一線三公里內並連矗立的五朵突兀山峰高聳入雲,勢成五極,氣勢宏偉。
五朵山風景區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景區內林木蓊鬱,涼爽宜人,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其中有獼猴桃、山藥、茱萸、刺梨、山脊、猴頭、山漆、蒼朮等木本、草本植物110科、850種,麝香、金釵等名貴藥材300多種,豹、鹿、野豬、野羊、松鼠、刺猥、狼、獾、山兔等各類動物600多種,是遊人親近自然,進行生態旅遊的絕好去處。 景區內林茂水秀,怪石嶙峋,又是道教勝地,文化底蘊深厚,兼有自然人文之景,並蓄北雄南秀之美,明清以來,朝“北頂”成為中原和江漢地區的重要典祀活動,被譽為“北頂神仙地,中原小華山”。
現已開放金頂、萬福宮和暴瀑峽三大遊覽區,120多處景點,主要景觀有金頂、天梯、暴瀑、萬福宮、鴛鴦溪仙人橋等。金頂四周摩壁萬仞,站立其上俯瞰四周的鐘鼓樓峰、大峰和奇峰怪石、茫茫林海等,如臨仙境,四千餘級的石階路勢則宛如登天雲梯。暴瀑峽位於北大河河谷內,峽谷內飛瀑流泉,瀑潭相連,水流潺潺,碧潭幽幽,石崖石壁、造型岩體、突兀巨石、懸天一線和人造平湖、飛瀑淵潭、茂林修竹、爛漫山花、珍禽異獸等特色鮮明的自然景觀十分秀美。主景點暴瀑落差近百餘米,九轉十折,“轟隆”而下,聲若雷鳴,傳說即真武祖師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淨化體內“戾暴”之氣的瀑水,因此被敬稱為“暴瀑”。這裡自古就是道教勝地,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傳統頗多,民間道士信徒皆慕名朝拜。五朵山祖始廟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5)所建,鼎盛於明、清兩代。世傳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變”中下野後輾轉到五朵山建廟修道,民稱“祖師爺”,欽封“真武大帝”。自此其山成為“北頂”,又稱“祖師頂”、“金頂”,與南頂武當山遙相輝映。明清以來,中原及湖、廣、閩、浙一帶的不少善男信女,不遠千里,長途跋涉,來朝拜祖始,朝“北頂”成為中原和江漢地區的一項重要典祀活動,五朵山廟宇走向鼎盛時期。萬福宮坐落在聖朵下山腰谷地中,包括玉皇殿、藥王殿、文昌殿、財神殿、土地廟等幾組廟宇道觀,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其中,藥王殿又名千金閣,殿內除供奉唐朝名醫藥王孫思邈外,還供奉了神農,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等歷代名醫,堪稱獨樹一幟。五朵山風景區自開發以來,不斷完善接待服務設施。
仙 人 洞
仙人洞位於南召縣喬端鄉洞街西部的大洞山腳。洞在絕壁懸崖的河谷旁,洞口高達數丈,遠望若巨人之口。入洞頓覺豁朗,石廳長、寬、高各數十丈,可容數千人。洞內處處可見石筍、石鐘乳,玲瓏奇絕,懸垂自若。洞圍有洞,洞頂有洞,洞洞相連。洞廳有石雕神像10餘尊,千孔相通,如入迷宮。入之愈深,行之愈艱,見之愈奇,深奧不可測。清代《南召縣誌》載:“洞之中又有洞,愈入愈窄,皆非人間境,不可一一舉也。”每逢穀雨,鱗鯉萬億自泉出,日三忽不見,甚為奇觀。
天 心 洞
天心洞位於內鄉縣七里坪鄉二道河公路北側,獨孤垛山東側半山腰。洞口約3平方米,洞深340米,洞內面積2500平方米。洞的東北、東南有兩個猶如花園的月洞門。東北洞門內直立著幾個乳白色的大石柱,石柱上天然形成各種精巧圖案,似仙女散花,如龍騰虎躍;洞壁上石紋,有的如大海波濤、戰馬騰空,有的如鳳凰展翅、二龍戲珠,形象栩栩如生,各具情態。東南洞內,底深莫測,溪水潺潺,叮咚作響,似琴弦獨奏,令人心曠神怡。西北方洞內,寬敞浩大,其面積是東北、東南二洞的總和。
雲華蝙蝠洞
雲華蝙蝠洞,國家3A級景區,位於西峽縣五里橋鄉,距縣城6公里,在312國道南2000米。區內屬岩溶風景地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洞內有地下廊道,水曲河、洞廳、暗河、鐘乳石等。溶洞蜿蜒曲折,走勢時高時低,時寬時窄,洞中有洞,窄處不足1米,寬時可達數十米,高時達60餘米,低時需彎腰低頭才能通過;洞中的鐘乳石有的若神龜探海,有的似海狗觀天,有的如雄獅倒掛,有的象玉女獻花,姿態萬千,奇妙無比,簡直把人帶入神奇萬千的海底世界;更為奇妙的是由於岩層的褶皺彎曲,加之水的沖刷溶蝕,形成眾多線條明快,紋理清晰的天然岩畫,似人似神,似獸似禽,形態各異,恰似神來之筆,巧奪天工。進洞觀賞,猶如步入神聖的藝術殿堂。
洞中棲息著7個品種逾十萬隻蝙蝠,屬世界奇觀。有的展翅寬度可達58厘米,掠空飛翔,滑翔的姿態優美壯觀;白天在洞中石壁倒掛棲息,一遇驚動,轉動頭部,抖動雙耳,發出鳴叫,堪稱一絕;夜晚陸續出洞,似離弦之箭從洞中射出,持續數小時,場景壯觀;黎明前,先在洞口盤鏇片刻,然後疾速進洞,場景比出洞更為壯觀;加之洞內流水常年不斷,時而積潭,時而成瀑,時而循入暗河,只聞嘩嘩聲,不見水流,更添覽勝情趣。清代文人李袞遊覽蝙蝠洞後留下了“風晴飛白蝙,地冷蟄玄虬。列炬空潭動,垂花怪石留。幽深不可及,天遣鬼神愁”的千古絕句。是一處集自然觀光、洞中探奇、生態覽勝、消夏避暑為一體的遊覽景點,被省旅遊局定為重點生態自然風景區
龍潭溝風景區
龍潭溝,國家3A級景區,位於雙龍鎮化山村,毗鄰311國道,距縣城38公里,距南陽160公里,交通便利,自然生態保護完好,被譽為世外桃源。龍潭溝全長20多公里,落差由海拔1300米降至400米,在約5公里的溝段內,形成梯式瀑布群,共有較大瀑布19個。最高的瀑布達50餘米,最大潭面達千餘平方米,兩岸石壁陡峭,花崗岩山體分別顯現出龍首、龍口、龍角和龍身,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谷內林木叢生,山澗溪水從懸崖傾瀉,急流如注,浪花飛舞,瀑水長嘯,落入龍潭,壯哉美哉。秀山、奇石、幽潭、密瀑,構成龍潭溝獨具特色的壯觀風景。山,峭岩壁立,峰嶂千疊。山峰有的似利劍,巍巍然直插雲霄;有的似脫疆俊馬,揚蹄奮勇向前;有的則似瀟灑飄逸的少女,給群山平添幾多嫵媚;有的則像持杖的老翁,顯得那樣的和藹穩重。植被茂密,松樹、柞樹等漫山遍野,滴翠沁綠,映蒼流黛,陰翳蔽日,意境幽悠,鳥翔林間,啁啁啾啾,秀色可餐。溪水清澈,坦坦蕩蕩,彎彎曲曲,映著山容樹貌,漾著細石游魚,一路歡歌,從岩洞中,石縫間蹦跳而下,叮叮咚咚,似箏若琴,宛如仙樂飄蕩。潭中,水色墨綠,寧靜無波,一平如鏡,四周的景物倒映其中,乃一幅“樹石幽潤,蜂巒清深”的山水佳畫卷。瀑布壯觀,白龍潭瀑布高達30餘米,黑龍潭瀑布高40多米,天池瀑布為最高,未見瀑布,先聞其聲,轟轟隆隆的響聲不絕與耳,近觀瀑布有的似匹練倒掛,飛珠濺玉;有的順勢而下,似“黃河之水天上來”;有的一波三折,似巨龍飛舞,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氣勢,使人心曠神怡,精神為之大振。此地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如:獾、獐、娃娃魚、千年甲魚、羚羊及名貴中藥材和各類樹木500餘種。景區山美、水美、石美、樹美,在豫西南獨樹一幟,為較大的生態旅遊區之一,是我省九五重點旅遊建設項目。景區內生活服務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集吃、住、玩為一體,是旅遊、度假、觀光、避暑和體味大自然的絕佳去處,被遊人譽為“河南僅有、中原一絕”。
寺山國家森林公園
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西峽縣城鸛河西岸,312國道沿山腳穿行而過。園內林木蔥籠,古藤縈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園林總面積756公頃。園內有半山亭、窪尊石、燃燈寺等古蹟。半山亭為宋代修建,是舊時士大夫遊覽小憩之所。窪尊石是一天然巨石,上有窪尊形水坑,常年不枯,並有名人石刻,民國初年遺址尚存。李白孟浩然張舜民元好問王庭筠胡瀚等文人墨客曾留連此地,並留下了不少名詩佳句。園區另有電視播轉台、瞻亭、根藝展廳和茶園、植物園。遊人可乘車盤鏇而上,或沿山
間小徑攀緣而上。至山巔,舉目四望,鸛河如帶,山城新姿盡收眼底。是集旅遊觀光、娛樂療養和物種引化、保護及文化、科研、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1985年河南人民政府批准為森林公園,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定為全國45處國家森林公園之一。
荷 花 洞
荷花洞,國家2A級景區,位於西峽縣雙龍鎮東北6公里處的伏嶺村,獨阜嶺南麓的峭壁之下,洞周山巒起伏,風景如畫,豫48省道公路,從景區門前而過,交通十分便利。為豫西南較為罕見的石灰岩溶洞奇觀。溶洞面積約3500平方米,洞高7米。洞頂多處鐘乳石形如出水荷花初綻或含苞待放,中呈紅色,周邊呈白色,色澤鮮艷,形象逼真,“荷花洞”因此得名。洞內石鐘乳林立,有似“荷花仙子”,亭亭玉立;有似採藥老人,棧道而歸;有似三進深宮,將軍鎮守三門;有似線柳低垂,有似天幕帳於龍榻……。鍾乳千變萬狀,不可盡述。遊人入洞,猶如進入一座自然藝術迷宮,又若置身仙境。是大自然300萬年鬼斧神工的藝術佳作。荷花洞周圍,還分布有數處大小溶洞,諸如黑龍洞黃龍洞等,各有奇景。這些奇景在民間還流傳著一些動人的地名傳說,各自編織著許多迷人的故事,把荷花洞及其周圍美景渲染得更加神奇迷人。
石門湖風名勝景區
石門湖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水庫源頭、西峽縣城北雙龍鎮十畝地村老鸛河上,水清如碧,水平如鏡。兩岸險峰峭壁,千姿百態。如龜兔賽跑,似恐龍入江,像大鵬展翅,若大象藏迷,山上植被蔥蘢,林密竹茂,鳥語花香,乘船遊覽其間,水中魚蝦飛躍,天上鶴鷺翱翔,山映湖中,山水相連,美不勝收,區內噴泉、瀑布眾多、“一線泉”飛流直下,“鳳凰泉”四季噴涌,“鳳凰泉”又稱“中原第一泉”,日出水量達上萬立方米,富含多種微量元素,遊客到此可痛飲優質的礦泉水。聞名遐邇的火硝洞,不僅寬闊幽深,且四壁岩石造型奇特,似人如獸,巧奪天工洞內有蝙蝠數萬隻,早晚入出洞時風聲四起,更添遊覽情趣,唐朝大詩人李白、賈島,金朝文學家元好問常游此地,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建成後的湖心鳥島、五松坪度假村、九崖避暑山莊,不僅讓遊客大飽眼福,還可領略到田園牧歌式的民俗生活。
景區內備有各種遊船、快艇,遊客可以乘船遊覽上游還有眾多橡皮舟,可沿江漂流到庫區:兩岸有東西兩條庫區公路同國道相接,也可乘車遊覽,還可徒步觀賞,各有所樂、石門湖風景區南與燃燈寺、恐龍蛋化石展館相連,北與龍潭溝、雞角尖相接,是外地遊客西峽二日游的必經之地,是域內居民假日休閒的最佳去處。
淮源風景名勝區
淮源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位於豫鄂兩省交界的桐柏山脈北麓中段,景區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核心區為108平方公里,距桐柏縣城3公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淮源、太白頂、桃花洞水簾洞四大各具特色的景區及各類景點100餘處。桐柏山,蜿蜒起伏,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也是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和江淮分水線,境內自然條件優越,奇峰競秀,層巒疊嶂,森林密布,瀑泉眾多,風景如畫,專家評價其“比華山高險、與黃山競秀”。她集淮源文化、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和蘇區文化為一體,成為我國壯麗河山的代表和令人神往的地方。淮河被華夏兒女尊為“風水河”,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瀆”。
景區也是盤古文化、神話傳說十分集中的地方,三國吳人徐整所著的《五運歷年記》載“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桐柏民間有關盤古的神話傳說十分豐富,盤古廟、盤古山、盤古船、盤古井、盤古磨等相關盤古文化的質證性遺蹟隨處可見。這裡,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太陽神”的傳說。此外,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作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遊覽,後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亦明確指證“無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佛道文化在桐柏景區文化內涵中也占居較重的份量,桐柏山道教源淵流長,太白頂漢時曾建“保全觀”、“金亭翠闕”,歷為桐柏舊八景之一。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練,桐柏山被道家稱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佛教傳入桐柏山則始於隋唐,昌盛於清,主峰太白頂雲台禪寺為主寺的臨濟宗白雲山系,被尊稱為華光德祖,經歷代法師經營,桐柏山寺院已達二十餘處,香火旺時僧眾達600餘人,一度與浙江普陀山齊名,素有“南方普陀,北方雲台”之稱。目前,桐柏山水簾寺與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登封少林寺等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寺”。
桐柏山還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種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景區不少山峰海拔千米以上,這裡山勢陡峭,登高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千山萬壑,盡收眼底,每當冷空氣過境,山間的雲霧或淡薄漂渺,或綿厚穩重,或雄偉壯麗,或瞬間變幻,如玉帶,似瀑布;忽而雲蒸霧翥,峰頂即為雲海,蔚為壯觀。
景區還飽含濃厚的蘇區文化,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李先念王震楊靖宇彭雪楓王樹聲、趙紫陽等都曾在這裡戰鬥和工作過,從1925年到1947年的22年裡,這裡先後建立過6個省級、5個地級、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原中原軍區、中共中央中原局都曾設在這裡。1945年10月24日“桐柏三軍會師”在我國解放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桐柏英雄紀念碑”和“桐柏革命紀念館”題詞,桐柏已成為後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桐柏山淮源風景區名勝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和景區中無可替代的淮源文化,引起各級政府和海內外人士廣泛關注,1999年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人來此觀光、祭祖探源。
南陽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南陽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於白河南陽市區段上,是南陽市區的一顆旅遊明珠。公園面積24.5平方公里,其中水城面積16000畝,上下延伸長達15.6公里。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好似一條銀練素帶,波光閃閃,堤、林、路、島、橋、水相互協調,相映成趣,形成了具有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系統,成為南陽市區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線。形成了天水一色、上下貫通的壯麗景觀。
近年來,南陽市區圍繞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進行了全方位的綠化美化。丹青園、松濤苑、眺宛苑、金三角、槐香灣等各具特色的小園林分居兩岸而吐新綠,淯濱森森公園、解放廣場懷抱淯水而顯偉岸,在兩岸的萬米台地上,排排垂柳隨風搖曳,同心湖、翠甁塢、關帝泉等水清如碧,魚兒游弋。月亮島上,亭台水榭和綠樹花叢,相互輝映,流光溢彩。更始帝劉玄的登基台更是惹人注目。蓮花島上,假日小池,玲瓏俊秀,景色幽美,設施齊全,服務配套,。白河遊覽區大大小小的小島或半島,有的綠陰蔥蔥,蒼翠欲滴,蝶飛蜂舞,鳥聲啁啾。有的花柳夾映,清波倒映,鷗魚相戲,清雅恬淡。
在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內,共有大型遊艇、快艇、腳踏船、手划船130餘艘,為人們提供著不同檔次水上娛樂的便利條件。由6條全長2500米的國際A級標準賽船道、觀禮台和指揮塔等組成的水上運動基地,是全國12個同類標準基地之一,也是我國第一個利用城市自然河道建成的水上運動基地。在市區白河段的兩岸,辟有文化曲藝區、餐飲區、商貿服務區、綜合服務區、遊船區、快艇區、游泳區、釣魚區等多個功能區域,為人們的遊覽觀光休閒納涼提供了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標誌性品牌——解放廣場,是一座集瞻仰觀賞、文化交流、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廣場。充分體現了南陽“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新城”的建設特色。解放廣場總面積14公頃,已經建成南陽解放紀念碑、彩色音樂噴泉,配套了供、排水設施、電力照明設施、廣場道路系統、公共停車場、集會廣場等,基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廣場景觀。南陽解放紀念碑全高63.09米,花崗岩貼面處理,整個碑體莊重秀麗、雄偉挺拔,直聳雲天。紀念碑的碑座和碑體採用了我國紀念性塔、碑的傳統造型模式,形狀多,六邊形稜柱。在碑座的六個平面上,正面雕刻著前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南陽解放紀念碑”,背面雕刻著毛澤東主席1948年11月5日撰寫的新華社電訊《中原我軍占領南陽》。其餘四面鑲嵌著南陽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的巨型漢白玉浮雕,生動地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體現了南陽人民緬懷先烈,艱苦奮鬥、開拓未來、再創輝煌的信心。紀念碑的周圍是集會廣場和觀賞瞻仰區。面積約3.5公頃。集會廣場由碑體承台、扇形引道和廣場三個部分組成,是民眾集會、觀賞瞻仰、休閒娛樂場所。紀念碑西側的音樂噴泉,長50米,寬30米,組裝了各類大小不同的高壓噴頭2850個,200瓦的彩燈1000盞,採用了音控、程控兩種方式,使噴出的水柱伴著音樂的節奏上下起伏,可以變化組合成40餘種不同的造型。廣場周圍為花圃和綠化草坪,以常綠草坪和造型花壇為主,四季常青,綠意濃濃,煙迷聚黛,水洗枝條,色濃似染。廣場道路用彩色砼砌塊鋪成了各種圖案,寬窄相間,蜿蜒曲折,構成了完整的廣場道路交通體系。廣場設定高桿燈兩組,154盞各種不同造型的射燈、小太陽燈、庭院燈、草坪燈,構造了流光溢彩的燈光氛圍,增強了廣場夜景的觀賞美感。
龍泉遊樂園也是白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觀光亮點,面積約四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龍泉閣,高16米,由16根大紅柱子擎起,石獅子守護左右。園中的假山腳下和人工湖中,綠水銀波,錦鱗爭食,游弋欣然,曲欄蜿蜒,亭台點綴。湖邊水榭臥波,波映朱窗,廊閣起伏,精緻奪目,繁花滿坡,燦若山霞。遊樂園內的人工湖、九曲橋、假山、長廊、玉帶橋、石牌坊、龍亭、觀月台等眾多景觀,既有南方園林之秀,又兼北方古建之雄,古香古色,風景秀麗。
七星潭景區
七星潭景區位於內鄉縣寶天曼南麓。屬於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寶天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天曼的一顆明珠。景區青山疊翠,泉水迭宕奔流,飛瀑從天而降,形成連環七星深潭,故名七星潭。景區分為原始生態旅遊區和旅遊文化娛樂區兩部分。屬於度假、餐飲、洗浴、娛樂、野營、攀岩、探險為一休的“休閒度假型”生態旅遊景點。
望花湖風景區
望花湖風景區,國家2A級景區,位於(陽)高速公路10公里、鄭(州)南(陽)省道6公里、方城縣城東南7公里。望花湖湖面面積5平方公里,湖東河叉交匯,大片濕地有鳥類棲息,湖西壩下有百畝魚塘,湖的南北兩岸丘崗起伏,岸線迴環,湖區林區3000畝,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湖區與德雲山狼牙山玉皇頂、大乘山、普嚴寺等景觀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大乘山森林公園
大乘山森林公園,國家2A級景區,位於方城縣桐柏山余脈的大乘山內,距方城縣城東南15公里,距省道魯姚路5公里,許(昌)南(陽)高速公路17公里、鄭(州)南(陽)省道13公里。公園內森林覆蓋率95%,林木蒼翠欲滴、蔥鬱繁茂,種類繁多。森林類型主要有:常綠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與落葉闊葉混合林,以及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灌叢林等,形成了十分誘人的四季景觀,如松林聽濤大寺紅葉等,“大乘晚照”為古代裕州八景之一。
大乘山東南-西北走向,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地勢錯蹤複雜,山峰連綿,溝壑縱橫,或孤峰獨秀,或群峰相依,造型優美,形神兼備。主峰雙山海拔711.2米,是公園的最高峰,這裡山石奇麗,形態名異,懸崖峭壁,直聳雲天,登山撩望,心曠神怡,鳥瞰群山,千姿百態,舉目遠眺“白龍山”在雲海中暢遊;“娘娘山”風韻猶存;“華尖山”、“大主山”似兩名忠誠的衛士巍峨挺立;“結義石”、“金背月”活靈活現宛自天開。“龍王廟”、“老井”、“主山洞”、“望家樓”、“白馬洞”、“大石峽寨”等古蹟,為大乘群峰的秀麗風光更添光彩。
流雲飛瀑位於華尖山和大主山之間的安子溝。懸瀑高大,巨岩壁立落差40多米,十分壯觀。三龍潭(黑龍潭白龍潭青龍潭)形態各異、左右彎曲、上下起伏、形似游龍。“老井”、“龍井”、“三星潭”、“小西湖”等,是水體景觀開發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素材。
普嚴寺位於大乘山中心,興建於唐貞元(796-805年)年間,由南嶽懷讓之曾孫吉本禪師來此布道,成為宣揚大乘教的一代祖師,至今已有1100年的歷史,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具有較高知名度,歷代文人騷客賦詩作詞留下的100多通石刻碑記散列在寺院內外,曾有日本香港佛教界等來該寺參觀,香火十分興旺。
七峰山森林公園
七峰山森林公園方城縣城30公里,緊靠省道肖白路,距鄭州180公里、南陽機場90公里。七峰山森林公園位於方城縣北部拐河鎮境內,屬伏牛山東南麓,淮河水系的澧河上游,總面積5100公頃,森林覆蓋率76%,該景區地形錯綜複雜,山峰連綿,溝壑縱橫,最高海拔760.4米。
景區內林木生長茂盛,常綠樹與闊葉林混交,藤本及其它類型植物生於其間,既有許多罕見的古樹名木和寶貴的珍稀植物,也有大量現代開發的林果花卉,具有多樣性的植被類型。氣候適宜、鳥語花香、四季變化明顯,區內棲息著大量珍禽異獸,昆蟲蝶類,給景區增添了無限的活力。蒼翠碧綠的原始森林,山花爛漫的灌木植被,綠茵如毯的草皮植被,細膩柔軟的沿河沙灘,使人心情爽朗,給人清新、安寧、舒適之美感。良好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資源,為開展生態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
景區地貌類型獨特多樣,峰巒疊嶂,絕壁摩立,珠潭碧波。七座山峰參差並立,雄奇險峻,渾然天成,巍巍壯觀。泉眼瀑布奔騰跳躍,飛流直下,構成七十二潭,碧水漣漪。七峰秀湖飄逸俊美,嫵媚秀麗。紅石崖下的神仙洞,恢宏寬闊,洞深百餘米,可容納萬餘人,洞內溫涼宜人神清氣爽,是天然的避暑勝地,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兩次親臨神仙洞考察。元代兵營遺址泉白寨位於森林公園內的泉白山之巔,兵寨基礎設施基本完備,可以充分感受古代戰場之壯觀氣勢。整個景區儼然一道長長的山水圖畫,展示著一幅生機勃然的秀美景色。
黃石山風景區
黃石山景區緊靠交通要道,距許(昌)南(陽)高速公路7公里、鄭(州)南(陽)省道10公里、方城縣城20公里。黃石山俗稱小頂山,因與湖北武當山相對為道教勝地,又稱北武當山,相傳道教仙翁黃石公在此傳兵書與張良,故稱黃石山,是方城山的主峰,海拔716.8米,西北—東南走向,屬伏牛山系。該景區山體長9公里,寬3公里,面積27平方公里,北、南、西三面異常陡峭,相對高度大,給人以氣勢雄偉、凌空而起的感覺,是一個自然觀光的好去處。山上的道觀頗具規模,它始建於漢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道教武當派鼻祖張三豐曾在此修煉。現有二庵、三橋、九宮十三殿、神仙洞、張良三拾履拜師的仙人橋等遺蹟存在。明朝萬曆皇帝恩賜北武當山的御碑保存在山下。被多個劇種演唱的民間傳說《桃花庵》即出自此山,現存有桃花庵遺蹟和唐代書生張才墓。北武當山宗教節是當地道教傳統節日,周邊地區前來參加者有數萬之眾。山上盛產硯石,“中國黃石硯”聞名遐邇,宋代大詩人黃庭堅和大書法家米芾及當代書法大師啟動等,都寫詩或題字盛讚黃石硯。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資源珠聯璧合,是北武當山資源的一個顯著特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