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它爾

獨它爾

獨它爾,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彈弦樂器。“獨”為“二”、“它爾”是“琴弦”之意,即二胡的樂器。漢文又意譯作獨它爾、都塔爾、獨它爾等。歷史悠久,形制古樸音色悅耳,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豐富的表現力。常用於獨奏、合奏、彈唱或歌舞伴奏。流行於新疆各地,尤以南疆喀什最盛行。

概述

(圖)獨它爾獨它爾

其名源自波斯語,“獨”為“二”、“它爾”為“琴弦”之意,即兩條弦的樂器,漢文還有譯作“都它爾”、“獨塔爾”的。歷史悠久,形制古樸,品種多樣,音色柔和、悅耳,深受人民喜愛。可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豐富的表現力。

獨它爾是維吾爾族彈撥樂器,形制古樸,可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豐富的表現力。

結構

獨它爾獨它爾
獨它爾的構造簡單,製作精細,外形像個長柯的大水瓢,由琴頭、琴桿琴箱弦軸琴弦等組成。

獨它爾的構造簡單,製作精細,外形像個長柄大水瓢。琴長約130厘米,琴桿較細,在指板上纏有15~18個絲弦品位,瓢形的共鳴箱用11或13決兩端窄、中間寬的木板條拼粘而成,除面板用桐木外,其他都位均用桑木製作。

琴桿上端為琴頭,正面和左側面各置一個雙角狀的弦軸。琴箱的面板上部.開有5個小音孔,組成花朵狀,下部支有弦馬。兩條琴弦,原來使用腸衣弦,現多採用絲弦(外弦用子弦,裡弦用二弦),還有用尼龍弦或尼龍鋼絲弦的。

獨它爾在民間多為自製自用,雖然形式相同,但規格尺寸很不統一,常見的有成人、女式和童用獨它爾三種。成人用的獨它爾長大,女式的獨它爾短秀,兒童獨它爾小巧。

20世紀60年代,改革後的獨它爾和低音獨它爾,縮短了琴桿,以骨品代替弦品,方便了演奏。

獨它爾有三種定弦法。最常使用的是五度關係定弦法,兩弦分別定成(g、d1),音域由(g~c3)。也有按四度關係定成(a、d1)的,音域由(a~c3)。還有兩弦定成同度d1的,這種方法僅個別老藝人使用。它具有高音特別響亮的特點。低音獨它爾的定弦,比獨它爾低一個八度。

傳統的獨它爾,外形像個長柄大水瓢,琴體採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製作,規格分為大、中、小三種,分別適用男士、女士和兒童,男士的長大、女士的短秀、兒童的小巧。以男士的為例,琴長125厘米,共鳴箱碩大,箱長45厘米,寬25厘米,厚26厘米,背板用13塊木料拼粘成瓢形,其上蒙以桐木薄板。琴桿細長,琴首平頂無飾,上置兩個雙角狀或T形弦軸,張兩條琴弦,原用羊腸弦,後改為絲弦,現用尼龍鋼絲弦,以絲弦音效效果最好,張弦後試音,在琴桿上纏以13~19個牛筋或絲弦音品。琴桿和琴箱背板上嵌有牛骨和紅木製黑白相間的圖案花紋或線條,這些獨具特色的裝飾,使獨它爾又成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傳說

(圖)獨它爾獨它爾
獨它爾有許多傳說:古代維族牧人,以黃羊肉為食,他們把羊腸子扔到草地上,經風一吹髮出優美的音響;後來人們就有意識的把風乾的腸子張掛在挖空的木頭上,製成了古老而簡陋的獨它爾。還有人說:獨它爾為英雄玉素甫·艾哈邁德製造,有一次他被關在獄中,心情鬱悶,便向獄卒要來桑木、骨膠和羊腸,創製了獨它爾琴以自娛。千百年來,獨它爾一直流傳在維族人民中間,有著“維族樂器之母”稱譽。據維族音樂歷史文獻《樂師史》記載:美麗的于闐(今和田)王皇后阿妮莎,就是一位極出色的獨它爾演奏家,她能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在她小的時候,獨它爾彈唱的表演形式已在南疆流行。

歷史

(圖)獨它爾獨它爾

獨它爾有較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6~8世紀,維吾爾族人民,就創造了富有民族色彩的棒狀直頸樂器——獨它爾的前身。至今在庫車的克孜爾(龜茲古都)、庫木吐拉森木賽姆的古代伎樂壁畫上,仍能見到它那修長的造型。長期以來,獨它爾為民間藝人所喜愛而廣泛流傳。據說90%的家庭都有獨它爾,不論男女老少,幾乎都能彈奏幾曲。
相傳古代維吾爾族牧人以黃羊為食,他們把黃羊腸子丟棄在草地上,經風一吹,發出優美的音響。後來人們把乾腸子張掛在挖空的木頭上,製成了古老而簡陋的獨它爾。千百年來,獨它爾流傳於民間,有“維吾爾族樂器之母”之譽,尤以南疆喀什一帶盛行。美麗的于闐國皇后阿夢妮莎,就是極出色的演奏家,她能邊彈邊唱,始創了獨它爾彈唱的表演形式。

演奏

(圖)獨它爾獨它爾
演奏獨它爾採用坐姿,琴箱置於右腿,琴敢斜向左方,右手肘部壓住琴箱上策,左手持琴,拇指按裡弦,食指按外弦,右手用五指撥彈。音域兩個八度,音色柔美動聽,低音獨它爾音色渾厚深沉。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種的很多樂曲,就是用獨它爾來做主奏樂器的。

音色

(圖)獨它爾獨它爾

獨它爾彈唱,富有濃厚的維吾爾族民間特色,它是由自彈自唱發展而成的器樂、聲樂與表演相結合的藝術形式,為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在“麥昔若普”上,獨它爾是離不開的伴奏樂器。

曲目

它演奏的較著名的曲目有:《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間奏曲》、《艾介姆》和《幸福的時代》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