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寺

烏龍寺

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簡介

建築特點

烏龍山四面環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疊。據《史記》、《漢書》記載,烏龍山原與烏龍寺
雲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分江水繞烏龍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現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如今登烏龍山有水陸兩條道路。從 雲山經麻浩東漢崖墓陳列館,過鐵索橋登山為陸路;由樂山城乘船沿江而下,直抵烏龍山西南麓為水路,都十分方便。

歷史沿革

烏龍寺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朝,為唐代名僧惠淨法師所建。現山頂建結茅亭,為“唐惠淨上人結茅處”。據說當年詩人岑參在嘉州作刺史時,與惠淨相交甚密,並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一詩,有“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鍾磬,松籮泛天香”之佳句。可見當時烏龍寺已建成。北宋時,改正覺寺為“烏龍寺”,以山名寺。烏龍寺在明清時兩度毀於戰亂,現存建築大多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
一九八四年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僧人成立了樂山市烏龍寺佛教協會,烏龍寺住持遍能法師任會長。在有關部門的支援下,烏龍寺根據實際情況,訂立了“宗教活動試行規定”、“寺廟管理制度”以及對外開放、安全保衛、防火防盜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做到每個僧人職責明確,在從事宗教活動的同時,參加寺廟管理。
烏龍寺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將主要殿堂修復一新,“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的羅漢堂等建築也次第恢復。烏龍寺寺門正中書寫“烏龍寺”三個大字,兩側的對聯為∶
寺門高開洞庭野
蒼崖半入雲濤堆
山門上還有“青衣別島”、“慈雲”、“法雨”等題字,使氣氛頓然莊嚴、靜穆。入寺門為天王殿,新塑有四大天王像。穿過天王殿,迎面是彌陀殿,彌陀殿立於岷江斷崖旁的參道上,建於一九二○年,依崖而立,風格迥異。內供一尊高約五米的阿彌陀佛像,泥塑金身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眾生,又稱接引佛。身後有四十八尊塑像,代表著阿彌陀成佛前所發的四十八願。後為彌勒殿,清末鹹豐(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年)、同治(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年間重修。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分列著四大菩薩。彌勒殿後為韋馱殿,正中塑韋馱像,左右兩側為伽藍、龍神像,這三者都是護法神祇,此殿又稱護法殿。
再後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一九一三年所建,單據式建築,莊重雄偉。正中“大雄寶殿”三大字為清末名書法家黃雲鵠所書。大殿的門窗壁板上雕刻著富有中國古典風味的花卉圖案,精美別致,與“壯嚴引源”、“見道根源”的匾額和堂柱上各式對聯相輝映,益發典雅華麗。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三尊佛像,每尊都高達四米,系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貼金,衣紋瀟灑自如,神態慈祥肅穆,具有唐代塑像風格。
殿外左右分立著八角雙檐的鍾亭和鼓亭。鐘樓內懸鐘為明代永樂年問所鑄。殿左的廂房現闢為文物陳列室,展出自漢朝至清朝各種文物近乾件。
大雄寶殿後為如來殿,為清末同治年間重修,雙層結構,上層為藏經,藏有《頻伽藏經》、《日本續藏經》各一部,約萬餘卷。殿前兩個撐枋上,雕有 雲、烏龍兩山的全貌,玲瓏剔透、巨細盡致。殿正中供五尊如來像,代表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又稱五方五佛,分別為阿閦佛、寶生佛、彌陀佛、成就佛和毗盧遮那佛。兩旁為二十四尊護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羅漢泥塑像,表情動作風趣幽默。
如來殿右側西廊盡頭為觀音殿,重建於一九二五年。殿內觀音菩薩像,高三米,造型優美,儀態萬方。如來殿左側東廊盡頭是方丈室。方丈室為一四合小院,幽靜雅致。四壁嵌有不少匾聯題詞,其中宋代名士張方的詩,寫出了烏龍山的氣勢∶
竹橋沙水烏龍渡,絕壁孤崖意氣驕。
故與 雲分半坐,僧窗假寐見金蕉。
在如來殿西側有著名的爾雅台,傳為漢代郭舍人注釋《爾雅》的地方。台右側臨江絕壁處有明朝鼓汝實所書“中流砥柱”四個大字,字徑達五米。為烏龍一景。旁有曠怡亭,是曠覽江山勝跡、怡悅心志的好地方。再上為山頂花園,登園中八角亭遠眺,峨眉蒼鬱的山巒,岷江滔滔的流水,遼闊的原野,三江環繞的樂山市,皆一一收入眼底,真可謂“江山這邊獨好。”

旅遊特色

烏龍山自一九八四年開放以來,每年有上百萬遊人香客前來觀光、朝山。烏龍寺為了方便遊客,開辦了法物流通處、茶園、素菜館、食品店等服務。一九八五年,烏龍寺還安裝了消防設備,培訓了義務消防隊,加強了對寺廟古建築的保護和防火工作,被評為樂山市一九八五年冬季防火工作先進集體。
與烏龍山相距一華里便是 雲山,著名的樂山大佛就位於雲山棲鸞峰下。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依 雲山西壁鑿岩而成,坐東面西,佛像通高七十一米,體型魁偉高大,比例均稱,神態端莊安詳,形神兼備,令人讚嘆。大佛頭寬十米,鼻長五.六米,耳長七米,眉長五.六米,眼長三.三米,嘴長三.三米,肩寬二十八米,腳背至膝高二十八米,僅腳背寬八.五米,赤腳上可圍坐百餘人,享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譽。
樂山大佛為唐開元元年(七一三年)名僧海通法師創建,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於貞元十九年(八○三年)完成,開鑿歷時九十年,正值盛唐之世。這尊千古佳作也反映了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和佛教勢力的昌盛,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一個雄偉的實物標本。

其他相關——遍能法師

遍能老和尚俗家姓許,名在光,四川省樂山縣人,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出生。遍能幼年時受村塾教育,及長從川內名儒翰林趙熙受學,以穎悟好學,深受趙翰林器重。民國九年(一九二○年),遍能年十五歲,投入烏龍山上的烏龍寺,禮傳度和尚為師而落髮出家。他在寺中依師禮佛誦經,學習佛門儀軌。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時已十八歲,到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圓戒後住文殊院學戒堂學戒。他的國學、佛學均有相當的基礎,在文殊院學習期間,戒律精嚴,功課出眾,受到師長的青睞。學戒堂於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改為四川佛學院,由佛源老法師擔任院長。遍能於佛學院畢業後,受聘到川東佛學院任監學。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出川遊方參學。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到了北京,考入柏林寺的柏林教理院受學。
柏林教理院,最初是柏林寺主持台源和尚所創辦,聘請泰縣光孝寺住持常惺法師為院長。後來太虛大師自歐美弘法歸來,打算設立“世界佛學苑”。台源和尚熱心支持,請大師把佛學苑設在柏林寺內。太虛大師把原在武昌佛學院的錫蘭留學團也遷到北京,在柏林教理院設定了華日文系與華英文系,遍能讀的是華日文系,與塵空、本光、雪煩等為同學。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翌年華北情勢緊張,經濟蕭條,教理院經費來源受到影響,不得已宣告停辦。遍能法師也離開北京回到四川。
先是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太虛大師應四川佛教會之請,入川弘法,與四川省主席劉湘見面,劉湘談及欲選派漢僧入藏留學,以溝通漢藏文化。大師告以不如在四川設立學校,集合漢藏僧青年加以訓練,作為促進漢藏民族團結的橋樑。劉氏贊同此議,復得成都、重慶諸大居士何北衡、王旭東、王曉西等之協助,乃以重慶北碚縞雲寺為院址,命名曰“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並命畢業於武昌佛學院、四川籍的滿智法師負責籌備工作。民國廿一年(一九三二年)漢藏教理院在重慶設定籌備處,滿智由上海回四川負責籌備。滿智於半年之間,把一座破落不堪的縞雲寺,整理成一所教學的學府。太虛大師乃命滿智為漢院教務主任,負責院務;由超一為事務主任,以柚盧、慧松等為教師,並命遍能到教理院任學監。民國廿一年(一九三二年)璁假招生,八月二十日舉行開學典禮,太虛大師親臨主持,以“澹寧明敏”四字為校訓。
漢院初創,百廢待舉,滿智主持院務二年,以辛勞過度,患了喀血病,因而辭職。太虛大師乃命遍能為教務主任並代理持院務。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西藏學法的法尊法師,應太虛大師之召回到重慶,接任教理院教務主任代理院務,遍能始放下肩頭重擔。翌年受重慶名剎華嚴寺之聘,任華嚴岩寺佛學院教務主任。任職三年,於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受請出任樂山烏龍寺方丈。以後六十年的時間,他都在四川弘化。一九五○年以後,遍能法師仍在樂山烏龍寺任住持。不過,國家的新政策,出家人要做工才有飯吃,遍能法師也不得不配合政策,帶領常住僧侶做工耕田,美其名曰“農禪合一”。一九六六年,“十年動亂”期間,遍能法師也和其他出家人一樣,被下放農村,參加勞動生產。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後,改革開放,落實宗教政策,遍能老法師才重返寺院,恢復僧裝,繼續擔任烏龍寺方丈,負起了修復烏龍寺任務。
烏龍寺在十年動亂期間受到破壞,遍能老法師多方奔走,籌集資金,經過數年努力,烏尤寺漸復舊觀。一九八八年,遍能老法師高齡八十三歲,受宗教部門安排,擔任成都新都縣寶光寺方丈,同時仍擔任烏龍寺方丈。他為法忘身,為兩處大寺院奉獻身力。一九九二年,老法師為提高出家人素質,培育僧材,在寶光寺設立了四川省佛學院。他親執教鞭,誨人不倦,受到全院師生敬重。
遍能老法師晚年,除擔任兩大寺院方丈外,還長期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協會秘書長、副會長等職務,對於四川的佛教事業有著相當的貢獻。他不遺餘力地培養佛教僧材,並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捐資百萬元改建江上大橋,捐資十萬圓興辦幼稚園,會同寬霖法師等創立四川佛教慈善功德會,募化專款,幫助貧困失學兒童。
遍能老法師於一九九六年罹病,醫治罔效,於一九九七年二月四日,在烏龍寺丈室安詳示寂,世壽九十二歲,僧臘七十七夏,七日荼毗,獲舍利極夥。遍能老法師一生重視僧侶教育,他青年時代初任漢藏教理院教務主任,繼在峨嵋山為僧尼二眾建佛學院,晚年任寶光寺方丈時,在寶光寺創辦四川佛學院,春風化雨,桃李遍及省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