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口鎮

灌口鎮

灌口鎮地處廈門經濟特區的西北部、廈漳泉“金三角”的中心地段,東與杏林工業區毗鄰,西與長泰縣交界,南與東孚鎮接壤,北與後溪鎮相連。灌口鎮在歷史上曾是“八方重鎮”,是福建省八個重點集鎮之一。解放初期,隸屬同安管轄;1957年劃歸廈門市;1958年成立灌口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灌口區,轄管東孚(東孚鎮)、前場(現杏林區一部分)、海山、後溪(現後溪鎮)等7個公社;1964年撤消區又改為灌口人民公社;1985年改為灌口鎮人民政府。

基本信息

鄉鎮概述

灌口鎮在歷史上曾是“八方重鎮”,是福建省八個重點集鎮之一。灌口鎮地處廈門經濟特區的西北部、廈漳泉“金三角”的中心地段,東與杏林工業區毗鄰,西與長泰縣交界,南與東孚鎮接壤,北與後溪鎮相連。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段,區域內有國道324線(廈漳)、319線(漳泉)公路、灌新路、泉廈漳高速公路和鷹廈鐵路交叉橫貫其中,與四通八達的城鎮道路銜接形成網路,交通十分便捷,是閩南“金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灌口鎮灌口鎮
灌口鎮轄區有12個村委會、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7198人。轄區山水、森林礦產自然資源豐富。轄區內大小溝渠河溪百餘條,分布全鎮,形成網路形狀。主要礦產有花崗岩、藏量豐富的耐火土原料和具備國家開採規模的稀有金屬礦產。全鎮耕地面積21039畝,林業森林總面積41094畝,主要有松木、杉木、相思樹,以及有規劃的成片果林,還有仙景芋等名優特產。文教衛等事業發展迅速。灌口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習鞏固率和入學率在99%以上。轄區內還建有圖書館文化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動場所,創辦戲曲腰鼓隊和籃球隊等業餘隊伍,逢年過節舉辦各種風俗的文體活動,活躍鄉居文化生活。
灌口鎮以總面積12.7平方公里的機電工業區開發建設為主戰場,以工業強鎮為主線,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進展: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45.2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43.66億元,比增330%;財政總收入1.57億元,經濟實力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廈門機電工業園以機械、電子及汽車行業為招商引資導向,廈門工程機械集團、廈門三圈日化、廈門金龍汽車工業城相繼落戶建設,產業鏈不斷配套完善,產業積聚效應初步突顯,將建設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以工程機械為主導的產業基地,到2010年將實現工業銷售值超過人民幣400億元。
按照廈門市建設海灣型城市的戰略部署,灌口鎮作為中心城鎮。灌口鎮黨委政府將努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工業,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加速推進“第二產業強鎮,第三產業富民”的發展戰略,按照城市標準,加大對社會公共領域的投入,促進社會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使醫療、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領域的體系基本健全,地方文化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快速、健康發展。灌口鎮將依託發達的交通網路和顯著的地理位置,通過科學的規劃和建設,不斷增強輻射功能,使灌口成為輻射範圍跨越廈門及漳州兩地區的工業重鎮和商貿、物流集散中心。

發展情況

灌口鎮機構設定設鎮黨委和鎮政府兩大機構。黨委下設:組織、宣傳、統戰、紀檢信訪、共青團、婦聯、工會等;鎮政府下設:黨政辦、計生辦、綜治辦、經濟辦、社會事務辦、村建辦六大辦公室和人民武裝部,並設有司法、民政、科技、規劃、林業、經管、農技、農機電管統計企業、文教衛等站(辦)業務部門。轄區內有三社、頂許、東輝、李林、雙嶺、田頭、坑內、深青、上塘、上頭亭、黃莊、浦林、陳井、井城、鐵山、灌口16個村委會,1個灌口居委會,85個自然村,124個村民小組和15個居民小組。總人35310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2.7%,非農業人口占7.3%(以97年統計數)

灌口鎮灌口鎮
地形灌口鎮土地面積70.2平方公里。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且低丘台為主,形成西北向東南走向,山、水、田比例為:6:1:3。氣候灌口氣候類型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四季如春,極宜萬物生長。年平均氣溫21℃,絕對最高溫38.4℃,絕對最低溫度3℃。年平均雨量1100?/FONT>1700毫米。全年晴天在250天左右,無霜日達340天以上。

自然資源:境內山水、森林礦產自然資源豐富。水利轄區內大小溝渠河溪百餘條,分布全鎮,形成網路形狀,其中較大的溪流有10餘條,水庫14座,總容水量950萬立方米,可供水工程29處,貫穿全鎮各角落,足夠農田灌溉。林業森林總面積21441畝,主要有松木、杉木、相思樹,以及有規劃的成片果林。
礦產資源主要礦產有花崗岩、有藏量豐富的耐火土原料和具備國家開採規模的稀有金屬礦產,有建築用沙、土等資源。

灌口鎮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段,鎮政府距廈門島僅10公里,距杏林火車貨運站3公里,距廈門(高崎)國際機場13公里,距東渡貨運碼頭15公里,距海滄碼頭16公里。區域內有國道324線(廈漳)、319線(漳泉)公路,泉廈漳高速公路和鷹廈鐵路交叉橫貫其中,與四通八達的城鎮道路銜接形成網路,交通十分便捷,是閩南“金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在地理位置上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工農發展

灌口鎮有廈門和閩南地區最大的電鍍工業區,是廈門經濟特區輕工業原料和“菜藍子”工程的重要基地。9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58億元,鎮級財政收入864萬元。

灌口鎮灌口鎮
農業:全鎮耕地面積79884畝,除種植水稻、甘薯、大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蔬菜糖蔗花生香芋(其仙景香芋揚名千里,遠銷國內外)等經濟作物。山地果樹立足種植龍眼、荔枝柑桔香蕉芒果、李、蕃柘榴等。水產養殖主要有鰲蟹、牛蛙、及草、鰱、鯉、羅非、饅魚等五大淡水魚,並逐步轉向養蝦、甲魚等。主要禽畜養殖有生豬、牛、羊、雞、鴨、食用肉鴿、梅花鹿等。食用菌培植有蘑菇香菇金針菇等。97年度全鎮農業總產值達9750萬元。
企業:近年來,灌口鎮經濟迅速發展,97年全鎮各種企業已發展到623家,其中外資企業29家,鎮辦企業8家,個體企業586家。大型企業有先鋒電鍍、東龍、國峰、永隆、湧泉實業,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以上。其中電鍍城占地面積20萬平米,水、電、路、排污等基礎設施齊全,可以進行電鍍加工,廠房出租、土地轉讓;灌口商貿中心規劃用地面積11公頃,可開發商業、公寓、娛樂中心、寫字樓等。灌南工業區占地面積2.24平方公里,可以進行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成片或單位開發建設。

灌口鎮目前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走上軌道,現已完善李林220KV樞紐變電站,該站是閩南地區最大的變電站;污水處理廠與杏林水廠的自來水管網已接通,並可投入使用;新開闢的灌南中路以及通往各村的5條主要交通的擴修也已開通;通信網路已經形成,並納入廈門程控電話系統,可直撥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地區和全國各大城市。目前全區程控電話已擴容至上萬門,還擁有移動通信、無線傳呼等先進通信手段。

科教文化

科技:目前全鎮農業科技人員超300人,科技示範戶超500戶,農業科技示範田7958畝。1987年建立科技示範鎮以來,全鎮先後建立萬畝山地優質果樹、百萬隻珍禽飼養、千畝水產養殖、千畝反季節蔬菜和千畝花卉等五大生產基地。其中萬畝山地優質果樹基地被列為國家級“星火計畫項目”,榮獲1991年全國“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金獎。

灌口鎮灌口鎮
文化教育:轄區內有灌口、上塘2所中學,14所國小,16所幼稚園,教師隊伍達350餘人,學生達5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每年向高校輸送生源上百名,全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習鞏固率和入學率在99%以上。轄區內還建有影劇院、錄相廳、歌舞廳、圖書館,各村(居)委會組建文化活動場所,創辦戲曲和體育等業餘隊伍,逢年過節舉辦各種風俗氣意的文體活動,活躍鄉居。
衛生:區域內建有1所中型綜合醫院,全鎮醫療衛生站和門診部上百個,醫療工作人員達200餘人,高效地為駐地民眾提供醫療服務保障。

旅遊業: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旅遊觀光業也迎頭跟上,新開闢的“萬寶旅遊觀光果園”是廈門旅遊行業具有代表性的觀光點,其規模逐步已形成,吸引了島內外不少遊客。與長泰交界的“麒鱗山”(仙人奇),海撥900多米,其山青水秀、有上百種類的野生動物吸引了不少登山愛好者和觀光遊客,對旅遊開發利用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灌口鎮黨委、政府在市、區各級領導的指導下,努力帶領全區奔小康,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先後被省、市、區等單位授予“明星鎮”、“先進鎮”、“先進單位”和“雙擁先進單位”等數十次的獎勵。根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灌口鎮作為中心城鎮,將發展成為廈門“眾星拱月”中的一顆“金星”,努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以最佳化投資環境為重點,大上工業,最佳化農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全方位發展外向型經濟,把灌口建設成為先進工業區、繁榮的商貿區和高效的農業區。

歷史變遷

據《同安縣誌》記載,自唐代以來,灌口就是“煙火千家,頗為富庶”的“八閩重鎮”。元朝時,朝廷在此設立深青驛站,陸地古道橫跨漳泉兩府,明、清時期形成繁榮的集鎮。經濟的發展,商貿的繁榮,人口的增長,從而推動了灌口文化教育事業的興旺。南宋理學大師朱熹任同安主簿時多次到灌口講學,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同安縣府在灌口開設鳳山書院,這是同安縣最早的書院之一。後來該書院成為辛亥革命的閩南同盟軍的基地,鳳山書院與鳳山祖廟也成為灌口重要的名勝古蹟。灌口人文薈萃,歷史上孕育了三十多位進士、舉人;近代出現了從廈門集美灌口走出去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海洋生物學家、藻類學家曾呈奎教授,可見灌口文風鼎盛。

基礎設施

灌口鎮地處閩南“金三角”的中心地段,鎮政府政府距廈門島僅10公里,距杏林火車貨運站3公里,距廈門(高崎)國際機場13公里,距東渡貨運碼頭15公里,距海滄碼頭16公里。區域內有國道324線(廈漳)、319線(漳泉)公路,泉廈漳高速公路和鷹廈鐵路交叉橫貫其中。

自然資源

轄區山水、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豐富。轄區內大小溝渠河溪百餘條,分布全鎮,形成網路形狀。主要礦產有花崗岩、藏量豐富的耐火土原料和具備國家開採規模的稀有金屬礦產。全鎮耕地面積21039畝,林業森林總面積41094畝,主要有松木、杉木、相思樹,以及有規劃的成片果林,還有仙景芋等名優特產

氣候環境氣候

環境編輯灌口鎮土地面積70.2平方公里。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且低丘台為主,形成西北向東南走向,山、水、田比例為:6:1:3。氣候灌口氣候類型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四季如春,極宜萬物生長。年平均氣溫21℃,絕對最高溫38.4℃,絕對最低溫度3℃。年平均雨量>1700毫米。全年晴天在250天左右,無霜日達340天以上。

社會事業

文教衛等事業發展迅速。灌口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習鞏固率和入學率在99%以上。轄區內還建有圖書館、文化中心,村村有文化活動場所,創辦戲曲、腰鼓隊和籃球隊等業餘隊伍,逢年過節舉辦各種風俗的文體活動,活躍鄉居文化生活。

經濟發展

經濟介紹

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經濟以工業為主,基本形成了機械工業集中區、後溪工業組團灌口片區、深青組團等工業片區。其中機械工業集中區一期已建成,形成了以廈工、金龍等企業為龍頭的工程機械和汽車製造兩條百億元產業鏈。轄區現有各類工業企業58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80家,年產值上億元企業21家,擁有廈工股份、金龍聯合、通威飼料、松芝空調等多家上市企業,2010年全鎮實現實現工業產值228.57億元。農業生產方面,圍繞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因地制宜發展休閒型、觀光型農業,並大力推動農業發展的技術化和集約化,全鎮現有10個產業品牌生產基地,10個專業合作社。近年來,灌口鎮在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同時,不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先後引進味友食府、金中意大型購物廣場,建成雙龍潭生態運動景區等生活性配套項目。一年一度的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分站賽在灌口已成功舉辦5年,知名度不斷提高。生產性服務業方面主要依託工業集中區發展物流業,已引進中港物流、海翼物流等知名企業。2010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241.9億元,其中工農業總產值230.77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9.18億元,鎮級財政收入1.46億元。實現國內招商10.67億元,契約利用外資3280萬美元。集美灌口人均純收入達13066元。

投資環境
交通:
灌口鎮位於廈門經濟特區的西北部,地處廈漳泉“金三角”中心地段,距廈門島10公里、距高崎國際機場13公里、距東渡貨運碼頭15公里、距海滄國際貨櫃碼頭16公里、距廈門新火車站(廈門北站)3公里。鷹廈鐵路、福廈鐵路、廈深鐵路、廈漳泉高速公路、319、324國道均貫穿灌口。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海滄大橋、高集海堤,“四橋一堤”使灌口鎮與廈門本島直接貫通。

通訊:
通訊網路健全,電話、電報、數據傳輸、圖文傳真和國內郵政特快專遞,可通世界各地。

有線電視:
有線電視網路基礎較好,地下光纖鋪設完備,有線電視服務到位。

供水:
自來水供應系統完善,水資源豐富,供給充裕日供水量23萬噸以上,並日益完善擴容。

供電:
220KV樞紐變電站2座,開閉所4座,電源充裕。

供氣:
依託位於集美北部工業區的林德氣體(廈門)有限公司和日供2.5萬立方米的液化氣空混站,滿足各類工業企業用氣需求。

污水處理:
依靠集美區兩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7.5萬噸,總設計能力達日處理21萬噸。

政府服務:
灌口鎮政府致力於為投資者提供一流的服務,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有灌口形象”的意識,大力營造“親商、安商、重商”的社會氛圍,為投資者專設服務部門,並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

產業導向
1、工程機械產業
機械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及其配套件的研發、製造、銷售。
2、汽車產業
汽車零部件及配件研發、製造、銷售。
3、商貿物流業
倉儲、運輸、加工、包裝、信息服務。
4、旅遊服務業
閩南文化型、山地汽車運動型、自然生態型的休閒旅遊開發建設。美食餐飲業、星級酒店業、專業性超市等。
5、建築、房地產業
生態文化商住區、商業地產的開發與建設、古鎮改造等

農業發展

灌口鎮有廈門和閩南地區最大的電鍍工業區,是廈門經濟特區輕工業原料和“菜藍子”工程的重要基地。9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3.58億元,鎮級財政收入864萬元。

灌口鎮
農業:全鎮耕地面積79884畝,除種植水稻、甘薯、大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蔬菜、糖蔗、花生、香芋(其仙景香芋揚名千里,遠銷國內外)等經濟作物。山地果樹立足種植龍眼、荔枝、柑桔、香蕉、芒果、桃、李、蕃柘榴等。水產養殖主要有鰲蟹、牛蛙、及草、鰱、鯉、羅非、饅魚等五大淡水魚,並逐步轉向養蝦、甲魚等。主要禽畜養殖有生豬、牛、羊、雞、鴨、食用肉鴿、梅花鹿等。食用菌培植有菇蘑、香菇、金針菇等。97年度全鎮農業總產值達9750萬元。

工業發展

近年來,灌口鎮經濟迅速發展,97年全鎮各種企業已發展到623家,其中外資企業29家,鎮辦企業8家,個體企業586家。大型企業有先鋒電鍍、東龍、國峰、永隆、湧泉實業,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以上。其中電鍍城占地面積20萬平米,水、電、路、排污等基礎設施齊全,可以進行電鍍加工,廠房出租、土地轉讓;灌口商貿中心規劃用地面積11公頃,可開發商業、公寓、娛樂中心、寫字樓等。灌南工業區占地面積2.24平方公里,可以進行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成片或單位開發建設。灌口鎮目前基礎設施建設逐步走上軌道,現已完善李林220KV樞紐變電站,該站是閩南地區最大的變電站;污水處理廠與杏林水廠的自來水管網已接通,並可投入使用;新開闢的灌南中路以及通往各村的5條主要交通的擴修也已開通;通信網路已經形成,並納入廈門程控電話系統,可直撥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地區和全國各大城市。目前全區程控電話已擴容至上萬門,還擁有移動通信、無線傳呼等先進通信手段。

科教文化

科技:目前全鎮農業科技人員超300人,科技示範戶超500戶,農業科技示範田7958畝。1987年建立科技示範鎮以來,全鎮先後建立萬畝山地優質果樹、百萬隻珍禽飼養、千畝水產養殖、千畝反季節蔬菜和千畝花卉等五大生產基地。其中萬畝山地優質果樹果樹基地被列為國家級“星火計畫項目”,榮獲1991年全國“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覽會金獎文化教育:轄區內有灌口、上塘2所中學,14所國小,16所幼稚園,教師隊伍達350餘人,學生達5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每年向高校輸送生源上百名,全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習鞏固率和入學率在99%以上。轄區內還建有影劇院、錄相廳、歌舞廳、圖書館,各村(居)委會組建文化活動場所,創辦戲曲和體育等業餘隊伍,逢年過節舉辦各種風俗氣意的文體活動,活躍鄉居。

衛生:區域內建有1所中型綜合醫院,全鎮醫療衛生站和門診部上百個,醫療工作人員達200餘人,高效地為駐地民眾提供醫療服務保障。

灌口鎮
旅遊業: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旅遊觀光業也迎頭跟上,新開闢的“萬寶旅遊觀光果園”是廈門旅遊行業具有代表性的觀光點,其規模逐步已形成,吸引了島內外不少遊客。與長泰交界的“麒鱗山”(仙人奇),海撥900多米,其山清水秀、有上百種類的野生動物吸引了不少登山愛好者和觀光遊客,對旅遊開發利用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灌口鎮黨委、政府在市、區各級領導的指導下,努力帶領全區奔小康,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先後被省、市、區等單位授予“明星鎮”、“先進鎮”、“先進單位”和“雙擁先進單位”等數十次的獎勵。根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灌口鎮作為中心城鎮,將發展成為廈門“眾星拱月”中的一顆“金星”,努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以最佳化投資環境為重點,大上工業,最佳化農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全方位發展外向型經濟,把灌口建設成為先進工業區、繁榮的商貿區和高效的農業區。

廈門灌口美食

灌口薑母鴨、灌口滷鴨、海蠣煎、豆乾、鹽鴨等灌口特色美食。

旅遊景區

鳳山祖廟
鳳山祖廟位於灌口鎮灌口街北側,始建於明朝啟禎年間。該廟原為兩落宮殿式結構的建築物,幾經歷代重修。現在前殿是由海峽兩岸信徒集資,按清乾隆丙午年(公元1786年)式樣修葺一新;並留有一堵乾隆丙午年修建的青石窗雕及盤龍石柱,青石獅及石柱楹聯原物。楹聯都是前清時期同安的舉人,太學生所書,作對工整,書法技藝精湛。後殿是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仰光同安縣仁里公會捐建混凝鋼筋建築,廟內祀奉李府清元真君二郎神,其中殿的八幅青石窗雕記載著該神的來歷。青石窗雕描畫著孽蛟興風作浪,一老一少正與孽蛟搏鬥;後江上風平浪靜,祥雲朵朵,一老一少駕著被馴服的蛟龍,迎著彩雲,冉冉上天。二郎神是中國民間神話中的水神。據《中國宗教祠典》釋:二郎神系指戰國時代秦蜀郡守李冰三次子,因“除蜀郡都江之孽蛟,有水功”後人遂在今四川灌縣立廟紀念。宋真宗時追封為“清雲妙道真君”。

灌口鳳山祖屆與台灣、海外淵源關係密切。明末清初,灌口是鄭成功反清復明基地之一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其將鳳廟香火請至台灣。目前,台灣祀奉灌口鳳山廟香火的廟宇有一百六十餘座。旅居南洋各地的灌口人又把灌口鳳山廟香火帶到旅居地,現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如緬甸仰光、馬來西亞檳城、印尼三寶壠、泰國曼谷等都有灌口鳳山廟的分爐。現在灌口鳳山廟經海內外信徒捐資維修,已修葺一新,溢彩流光,金壁輝煌。“大使澤長俎豆南海看萬里,真君名重光風海峽借千秋”是灌口鳳山廟與台灣海外關係淵源遠流長的真切寫照。

雙龍潭
雙龍潭生態運動景區位於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坑內村西部

集美灌口雙龍潭
外有村級公路與灌口新城和灌口工業區相連,並通過G324、G319和廈漳高速公路與廈門島及其他地區相連,從廈門各主要人口聚集區乘車約0.5-1小時皆可到達景區。是廈門唯一的一家運動類景區。景區內山、水資源豐富,適合登山休閒運動,目前已經建好的項目包括滑草場、攀岩場、射箭場、l溜索場地、親子樂園。

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

2011年9月,灌口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試點示範鎮,這也是福建省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小城鎮。

2011年開始,隨著灌口小城鎮各項建設工程的快速推進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灌口不斷深化以生態優先促發展領先的理念,制定實施了《灌口生態文明鎮建設規劃》,提出“三個堅持”和“三個優先”:堅持把生態建設作為灌口發展全局的重要取向,優先統籌;堅持把綠色產業作為經濟持續發展跨越發展的必然路徑,優先發展;堅持把環境質量作為營造宜居家園的第一目標,優先建設。

開展國家級生態文明鎮創建以來,灌口鎮先後投資10多億元,全面啟動和建設中心城區生態圈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大氣污染防控等生態城鎮建設系列工程。通過全方位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生態鎮建設,灌口小城鎮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斐然成績的同時,區域總體環境質量也保持平穩良好態勢,空氣環境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呈上升趨勢,地表水水質持續向好。

從2010年初開始,灌口鎮就開始就對轄區流經的深青溪、瑤山溪、頂許溪等河流進行全線改造和修復。截至目前,三條溪流生態廊道建設已經完成綠化120公頃。

經過精心的打造,瑤山溪溪流經過的風景湖公園,已經成為廈門市河道治理與景觀改造的典範。這裡是灌口最大的一個生態景觀公園,3430多株高大的喬木、9500多株灌木和45多萬株玲瓏的植被花草,把風景湖公園裝點得四季如春。環繞著碧波蕩漾的風景湖水面,一條近5公里的親水棧道沿湖而建,點綴著亭台樓閣,人們在這裡散步、休閒,享受小城鎮建設的“綠色福利”。

風景湖公園周邊,環湖截污工程正在建設當中,項目將生活污水集中到風景湖東南側的“再生環保污水處理站”,經處理後的再生水再被引到風景湖的上游,作為上游補水和公園綠化灌溉,實現了“中水回用”,既淨化了環境,又節約了資源。

與此同時,灌口鎮啟動了“四綠工程”,以“點、線、面”帶動城市綠化美化。截至2012年10月,灌口鎮新增園林綠地32公頃、公共綠地10公頃,營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的綠化景觀特色,並相繼建成了湧泉園林等一批園林精品項目以及10多處街頭公園。如今,灌口居民出門不出500米就能享受到綠地,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生態招商
發展低碳產業執行環保準入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一大批客商來灌口鎮投資興業。在招商引資方面,灌口鎮從有利於低碳產業發展和控制環保產業項目的要求入手進行招商選資,嚴格執行環保準入制度,實行環評一票“否決制”。也就是說,再好的項目,環評不過關也“進不了門”。主導“綠色GDP”的灌口,正在實現“綠色崛起”。

2012年“九八”期間,灌口鎮以綠色低碳高新產業為主導,成功實現7個項目簽約。在灌口東部片區,依託軟體園三期項目,主要引進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主的軟體產業。目前,在灌口區域內的軟體園三期起步區已經開工建設,已經有包括美亞柏科、志凌科技等在內的78家國際知名軟體產商入駐.另一方面,通過轉型升級、節能減排,灌口的傳統產業——工業也實現了“綠色蛻變”。眾所周知,灌口小城鎮是廈門機械工業集中區所在地,已形成汽車工業和工程機械製造業兩個百億產業鏈。通過積極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相關企業努力實現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以三圈電池工業園為例,其埋式污水處理站每日處理污水量達200噸,每年可以減少排污7萬噸。.

在灌口,工業的發展與生態建設不但沒有矛盾,而且相互銜接、相互促進。大金龍客車3年來投入研發資金3.6億元,研發了10多款新能源汽車;廈工致力於天然氣裝載機等節能減排產品的研發和車間照明的節能改造,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數據顯示,2011年,灌口鎮單位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0.507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3.11%。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13.29立方米/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水產生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固廢排放量均呈下降趨勢;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等逐年上升,資源能源利用率提高顯著。

生態農業
發展特色項目農民腰包變鼓
灌口,自古是八閩重鎮,依託豐富的人文歷史積澱,結合4.5萬畝現有的山地、森林景觀資源,灌口的“生態休閒旅遊版圖”已逐漸打開。[3]發展山地休閒遊樂項目、汽車文化主題公園項目、民俗鄉土風情項目、生態旅遊項目和農業參與性項目,是灌口小城鎮建設發展生態休閒旅遊產業的重點。灌口鎮先後建成萬雙龍潭生態運動景區、東輝大峽谷等景點,生態休閒旅遊業發展形勢喜人。

和休閒旅遊業相結合,灌口鎮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鼓勵農業向環保、精細化、深加工方向發展,形成多種“人無我有”的特色農產品。[3]灌口的捷聖生態農業區,先後引進特種菜良種50多項,建成一百多畝的特種菜種植園,年培育種苗50多萬株,年產特種菜450多噸,是廈門市目前規模最大的特種菜生產基地;仙靈旗休閒農莊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出產的台灣水果深受大眾喜愛,其畜牧專業合作社規模生產無公害的黃羊、香豬肉走俏全國,更帶領村民走上特種養殖致富的道路;田頭村的“明星產品”仙景芋塊頭大、口感鬆軟,曾經是國宴專用芋頭。

生態創建
全民關心環境建築節能減碳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社會各層面,灌口鎮通過各類綠色創建活動,增強了企業、公民保護環境的意識,通過引導公眾合理消費,節約資源,形成了全民關心環境、人人參與建設的良好氛圍。截止去年底,灌口轄區已經有20多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成了12所市級以上綠色學校、2個綠色社區。

通過對機械工業集中區的環境宣教引導,企業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大金龍汽車全面構建綠色採購鏈,擁有完善的供應商管理制度,要求供應商必須符合歐盟有關減排指令和國際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等條件,並優先採購“能源之星”、環保標籤認證產品。[3]灌口鎮還與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中心簽訂“碳交易”減排合作協定。新建的灌口市民中心建築群將成為聯合國建築節能減碳項目在中國少有的案例。通過建築節能低碳,促進小城鎮生態環境的提升;通過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居民環保意識與生活品質,從而全面提升灌口生態文明建設。

克難求進譜華章,生態灌口展魅力。環境保護讓灌口插上綠色的翅膀,灌口鎮表示,未來將再接再厲,加大推進生態經濟發展步伐,全力打造產業發達、宜居親和、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綠色小城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