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灌口中學

廈門市灌口中學

廈門一中集美分校(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中學)創辦於1956年8月,地處集美僑鄉西部灌口新亭山(福建省廈門市灌口鎮安仁大道1207號),是由旅緬歸僑陳水成,陳占梅及曾天主等二十一位鄉賢共同籌資興建。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廈門一中集美分校(廈門市集美區灌口中學)創辦於1956年8月,地處集美僑鄉西部灌口新亭山(福建省廈門市灌口鎮安仁大道1207號),是由旅緬歸僑陳水成,陳占梅及曾天主等二十一位鄉賢共同籌資興建。

地圖地圖

學校現占地面積5519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58平方米。擁有三幢教學樓,兩幢教師宿舍樓、另有教學辦公綜合樓、實驗室與圖書館綜合樓、公寓式學生宿舍與食堂綜合樓。並建成一個標準400米塑膠跑道的大型運動場、四個籃球場及一座室內體育館、一個教工活動室。學校現有37個教學班,2000多名學生,教職工140人,其中高級教師25人,一級教師6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市級骨幹教師21人。

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2006年2月,學校被定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校,跨入省級重點中學行列,現為省二級達標校。2006年11月25日,學校在五十年校慶同時正式成為“廈門一中集美分校”。

辦學理念

育人為本、質量立校、文化興校、加速發展、創建一流

上世紀八十年代,灌口中學實施“名師治校,科研興校,特色振校,優質立校”的辦學方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了學校建設高標準、教師隊伍高素質、辦學高水平的“三高”特色。

學校一直弘揚精心教育,勤奮讀書,主動創造,全面發展的良好校風,銘記華僑先賢愛國愛鄉的光榮歷史,努力使學校成為人才的搖籃。在教育改革中,打造了一個理念新、作風實、敢負責、勇於開拓進取的領導班子,建設了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良、特別能創造的教師隊伍。

近年來,學校注重現代教育先進手段的運用,改變傳統教學的落後面貌,注重學科競賽研究,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科研比武活動,形成比學趕幫的好風氣。學校還致力於科研促教、科研促學、科研興校。

校史長廊

華僑傾力辦學

灌口中學的創辦,傾注了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不少心血。據介紹,50年以前,他不僅參加了灌口中學的開工典禮,而且在施工過程中,多次親臨工地現場視察指導。此外,灌口中學也是灌口旅緬華僑心血的結晶。50年以前,灌口地區的基礎教育非常薄弱,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想要接受中等教育,都必須翻山越嶺到同安一中、同安三中、啟悟等中學或乘舟穿過滾滾波濤到集美中學就學,旅途跋涉一路艱辛,令人望而生畏,因而入學深造者寥寥無幾。在灌口地區創辦一所中學,成為當地人民民眾的一個共同願望。

學校舊圖學校舊圖

1955年,灌口三社村鄉賢、時任同安縣政協副主席、僑聯主席的緬甸愛國歸僑陳水成先生,與其胞弟陳占梅先生(時任緬甸行商總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及陳水成的助手曾天主先生出於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向僑界發動募款,開始籌建灌口中學。在陳水成與其胞弟陳占梅及助手曾天主的號召下,僑界鄉賢陳登梓、曾省帕、葉振春、陳吉在、郭玉俊、郭玉璞、陳上坑、黃錫智、曾歡祝、曾高苑、陳順利、鄭雙串、陳主意、林加樵、杜朝基、鍾文川、鍾文糞、曾能到、高萬章等人積極回響,緬甸“安仁里公會”、“衡埭尾祖”等華僑組織也鼎力支持,共同捐資4萬元人民幣籌建灌口中學。

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1956年8月20日,灌口中學校舍正式在馬鑾灣畔的新亭山上破土動工,並在當年9月招收第一屆100餘名國中生,暫時寄讀在灌口中心國小。

在建設過程中,時任福建省委書記葉飛和福建省僑聯給予了大力支持,特批大量優質木材,使建校工程順利進展。時駐灌口的部隊官兵及當地民眾也義務投工投勞,保證了工程質量,大大縮短工期。

1957年4月13日,灌口中學校舍舉行落成典禮,陳占梅特意由緬甸返回故里,時任廈門市長李文陵同志為“福建省廈門灌口中學”落成剪彩,同安縣也派人前來祝賀,龍溪縣的一支薌劇團特意前來灌口義演,共襄盛舉。與此同時,灌口區公所還舉行一場盛況空前的跨地區籃球賽。

從那時起,灌口地區結束了沒有中學的歷史,不僅灌口的少年學子,甚至遠至海滄、東孚、角美的農家子弟也紛紛前來就讀。

建校後,陳水成多次親臨學校視察,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多次籌劃、組織籃球錦標賽,豐富師生們的課餘文化生活。

1959年夏,一場強颱風給校園帶來巨大的破壞,部分校舍受損,學校禮堂倒塌。陳嘉庚先生立即驅車到校視察,當即將災情反映到市政府、市教育局,政府及時撥款並按原貌重建。

校園大事記

1956年春旅緬華僑陳水成、陳占梅及鄉賢曾天主等人和旅緬華僑組織“安仁里公會”籌資創建“同安縣灌口中學”。

1956年7月灌口中學建校委員會成立。陳水成任主任,謝水然、蔡振貴任副主任。

1956年8月20日灌口中學校舍正式動工興建。

1957年4月13日舉行校舍落成典禮。廈門市長李文陵為“福建省廈門灌口中學”落成剪彩。湯懋椿為首任校長。隸屬灌口機關支部的黨小組成立,楊榮裕任黨小組長,

1957年春僑屬子弟補習班開辦。

1957年11月學校基層工會成立,楊清白為首任工會主席。共青團支部成立,邵文芳為首任團支書。

1958年夏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來校視察。

1958年秋學校正式成立黨支部,湯懋椿、楊榮裕分別任黨支部書記、副書記。

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在新亭山創建校辦農場,種植瓜果蔬菜。

1960年師生共同努力,上山搬運石頭,興建教職工宿舍和學生宿舍。

《中國青年》和《人民畫報》先後刊登我校的勤工儉學成果。同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來我校慰問演出。

1965年廈門市委派社教工作隊進駐學校,隊長郭蘇,指導員黃忠臣。

1966年4月灌中通訊》出刊,刊載教師教學和工作經驗,僅出兩期,因“文革”爆發而停刊。

1968年春複課鬧革命。學校成立革委會,蘇成報任主任,寧天才任副主任。

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

1970年春學校首次開辦高中班,首屆高中生220名。學校由初級中學轉為完全中學。

1971年學校農場在雙嶺、頂許等地種植水稻。

1971-1973年學校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節目,到黃地村、坑內水庫工地和長泰等地慰問演出。

1972年生物教師莊泉岩研製“九二○”農藥,在此基礎上創辦校辦工廠農藥車間。

全體師生用勤勞的雙手開闢和擴建四百米跑道的運動場。

1973年底“灌口中學地震測報小組”成立。

1975年6月校辦工廠創辦電鍍車間,安排學生輪流到車間學習勞動。

1976年校辦工廠創辦電機維修車間。貧下中農宣傳隊撤消。

1975至1976年灌中教育革命通訊》共出刊八期。

1977年春學校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以教學為中心的正確軌道上來。

1979年校革委會結束運作,恢復校長負責制。

1980年建教學樓一座(8間教室,現已拆)

1981年建一排教工宿舍平房一座(12間,現已拆)

1983年學校開始建立教學檔案。建實驗樓一座。

1983年10月舉行首屆科技、美術、書法作品展覽。

1984年學校被評為福建省科技活動先進單位

1985年建成學校食堂(現改為體育項目教室)

1986年建學生宿舍樓(五層樓)一座(現已拆)

1987年建教學樓一座(20間教室)

1988—1989年拆除原有工廠、小倉庫、學生宿舍和教工宿舍(西側平房)

1990年拆一座學生宿舍(靠大門西側平房)

1991年因公路拓寬征校園地十多畝。

1992年由楊水勝、林陵海、曾井泉組新一屆校領導班子。聯考錄取率達24.8%。

1993年重新建校圍牆,整理大操場

1994年中考取得好成績,錄取率達74%,陳伯宏全市第一名,林麗紅全市第八名,聯考錄取率達22%。我校學學生優秀作文集《含羞草》出版,該刊2000年更名《青橄欖》。

1995年6月新建教師宿舍樓一幢36套落成。市府、路橋為學校建島外第一座人行天橋。

1995-1999年學校開辦兩年制四屆電子職業高中,畢業生共258人。

1996年5月由劉盛民、曾井泉、黃主定組成新一屆校領導。改建校道400多米,建學生腳踏車棚。

1997年12月學校榮獲廈門市“百萬公眾看科普掛圖暨知識答題”活動組織獎。

1998年9月新建教學綜合辦公樓落成。

1999年3月學校榮獲福建省中國小校園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

1999年各村及知名人士捐建學校第一座雕像——騰飛。

學校榮獲集美區“頌祖國”教師歌詠比賽優秀獎。

2000年3月《福建中學教學》第三期在封面、封底和首頁以“華僑旗幟映日紅”為題介紹我校新面貌。

2001年5月學校被評為廈門市先進教工之家。

校團委被評為廈門市“五四紅旗團委”

2001年6月新建單身教師宿舍樓落成。

2001年10月校報《灌口中學》正式創辦。

2002年12月實驗、圖書綜合樓落成。改進田徑場、建主席台,拆除舊辦公紅磚樓。

2004年2月學生宿舍及食堂落成。

2004年3月學校被定為廈門市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中學學科實驗基地校。

2004年12月,學校教工合唱隊在全區“頌祖國,鑄師魂”歌詠比賽中榮獲中學組二等獎。

2005年6月,學校榮獲“萬人獻愛心”活動先進單位。

2005年10月,學校被定為中國教育學會學校管理機制實驗研究課題實驗學校。

2005年,學校被評為廈門市治安保衛工作先進單位

2006年2月,學校被定為省普通中學三級達標校。

2006年5月,學校被定為集美區水土保持教育活動基點中學。拆除學生宿舍樓。

2006年10月,四百米塑膠跑道的田徑運動場改建完成。

2006年11月25日,學校舉行五十年校慶慶典暨“廈門一中集美分校”正式揭牌

發展規劃

科學管理

向管理要質量,健全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運作機制,讓學校有序地步入制度化、科學化、人性化的發展軌道。

名師培養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創建現代化名校,培養高素質人才,關鍵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因此要以現代化教育理論為指導,更新教育觀念,堅持分類分步最佳化、分層發展、整體推進的原則,全方位、高層次地提高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開拓創新的教師隊伍。

德育工程

學校教育,德育為先,育人為本。良好的品德和習慣是新型人才的第一要求,也是學生成才的關鍵

學校德育工作要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由重共性、重他律、重外顯、重灌輸、重理論、片面強調限制、防範和改造轉向重個性、重自律、重內化、重實踐、重引導、薰陶和塑造。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將來負責,最終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創新教育實施

學校圖片學校圖片

江澤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套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者,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探索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為突破口,努力構建我校教育科研的創新體系,實現師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

信息技術教育

堅持鄧小平“三個面向”的重要思想,占領教育發展的制高點,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生動活潑、自主學習創造新的空間與條件。

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堅持正確的校園文化建設方向,體現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按照校園文化高起點、高品位、高檔次的要求,爭取校園設施出精品、文化活動出成果,使校園文化成為教育、激勵全校師生和促進素質教育開展的有效載體,使育人環境得到全面最佳化

特色學校建設

為了實現規範加特色的辦學目標,按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逐步形成以學生終生髮展為本,

注重整體最佳化、分層推進和因材施教,努力培養高素質、有特長、全面健康發展的四有新人。校園形象工程建設按照“高起點、高檔次、高水平”的要求,進一步加快進度,提高建設標準的檔次,充分體現使用方便、視覺美觀、環境和諧的原則。

廈門市區中學名錄

廈門市是福建省的一個副省級城市,是全國首批實行對外開放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現代化國際港口風景旅遊城市,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本任務主要收集整理廈門市區的中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