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瘀阻證

濕熱瘀阻證,中醫病證名。是濕熱內蘊,蘊結胞中所出現的證候。常見於痛經。

病因病機

素體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後攝生不慎感受濕熱之邪,與血相搏,流注沖任,蘊結胞中,氣血失暢。經前、經期氣血下注,子宮、沖任氣血壅滯更甚,“不通則痛”,致使經行腹痛。

臨床表現

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不適,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血量多或經期長,色暗紅,質稠或夾較多黏液;平素常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熱起伏,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

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劑

清熱調血湯加減。

常用中藥

牡丹皮、黃連、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延胡索、莪術、香附、車前子、薏苡仁、敗醬草。

常用腧穴

三陰交、中級、關元、十七椎。

常見病

痛經。

針灸療法

毫針瀉法。

預防調護

注重經期、產後衛生,以減少痛經發生。患者經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精神愉快,氣機暢達,則經血流暢;注意調攝,慎勿為外邪所傷;不可過用寒涼或滋膩的藥物,忌服食生冷之品,均有利於減緩疼痛,促進疾病早期向愈。

轉歸預後

中醫藥治療痛經,有良好臨床療效。功能性痛經,經及時、有效治療,常能痊癒;屬器質性病變所引起者,雖病程纏綿,難獲速效,辨證施治,也可取得較好消減疼痛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