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

汗證

汗證是由於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不固,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根據汗出的表現,一般可分為自汗、盜汗、戰汗、黃汗等。時時汗出,動則益甚者為自汗;睡中汗出,醒來即止者為盜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為脫汗;急性外感熱病中突然惡寒戰慄而後汗出者為戰汗;汗色黃而染衣者為黃汗。

基本信息

歷史記載

早在《內經》即對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確指出汗液為人體津液的一種,並與血液有密切關係,所謂血汗同源。故血液耗傷的人,不可再發其汗。並明確指出生理性的出汗與氣溫高低及衣著厚薄有密切關係。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尿與氣。”在出汗異常的病證方面,談到了多汗、寢汗灌汗絕汗等。《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首先記載了盜汗的名稱,並認為由虛勞所致者較多。《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論治》對自汗、盜汗作了鑑別:“無論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著汗出,即名盜汗,或雲寢汗。若其飲食勞役,負重涉遠,登頓疾走,因動汗出,非自汗也。”並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現的自汗,應著重針對病源治療,謂“歷節、腸癰、腳氣、產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當推其所因為病源,無使混濫”。朱丹溪對自汗、盜汗的病理屬性作了概括,認為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盜汗屬血虛、陰虛。《景岳全書,汗證》對汗證作了系統的整理,認為一般情況下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但“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臨證指南醫案•汗》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說:“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補充了針對血瘀所致自汗、盜汗的治療方藥。

治療原則

虛證當根據證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氣養陰、補血、調和營衛;實證當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此外,由於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功能。

病因病機

汗證盜汗
汗證與生理性出汗不同。人體為適應外界環境自身調節體溫而汗出,為正常的生理現象,如天氣炎熱、穿衣過厚、渴飲熱湯、情緒激動、運動等出汗。若人體患病時,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異常外泄並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狀的,則為病理性出汗

汗證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營衛不和。衛氣有固護體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於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感受風邪,均可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還有因素體虛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氣,因肺與皮毛有著表里相合的關係,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衛不固,毛竅開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或感受風溫、暑熱之邪,邪入於內,肺胃熱盛,蒸發津液而汗出;或因飲食不節、外感濕邪,損傷脾失於運化,濕邪中阻,蘊久化熱,濕熱熏蒸肌表而為自汗;或因濕熱熏蒸於肝膽,膽汁隨汗液外溢肌膚而為黃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虛精虧,虛火內生,擾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陽氣虛衰,不能斂陰,衛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熱病中,正邪相爭,以致戰慄而汗出。

辨治 

汗證病因多種,病象各異,但不離虛實寒熱。辨證時,首先要辨別自汗、盜汗、絕汗、黃汗、戰汗;其次要辨別寒熱虛實。汗證以屬虛者較多。一般自汗多為陽虛,盜汗多為陰虛。但也有自汗屬陰虛,盜汗屬陽虛的。不能僅憑自汗、盜汗一證判定陽虛或陰虛,應四診合參作出正確診斷。臨床上因熱致汗多為陽證實證;因寒致汗多為陰證、虛證。汗證的治療主要根據虛者補之,脫者固之,實者泄之,熱者之,寒者熱之的原則。

自汗

臨床較為常見,任何年齡都可罹患此證,有寒熱虛實的不同。①肺衛不固。證見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於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治宜益氣固表,常用玉屏風散加味。②營衛不和。證見汗出惡風,周身酸痛,或微發熱頭痛,脈浮緩,苔薄白。治宜調和營衛,常用桂枝湯加味。③里熱熾盛。證見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烘熱,煩躁不安,或兼發熱,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治宜清里泄熱,里熱得清,則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湯加味。

盜汗 

以虛熱居多,也可見於氣虛、陽虛、濕熱等。①心血不足。證見心悸少眠,睡則汗出,醒則汗止,氣短神疲,面色不華,脈細,舌淡。治宜補血養心斂汗,常以歸脾湯加減。②陰虛火旺。證見虛煩少眠,寐則汗出,形體消瘦,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或有久咳虛喘,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常以當歸六黃湯加減。

絕汗 

急性熱病或各種危重病證,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憊,四肢厥冷,氣短息微,舌乾少津,脈微細欲絕。治宜益氣回陽、固脫斂汗,常以參附龍牡湯加味。如熱病兼見口渴欲飲,舌紅絳或見捲縮,為陽虛陰竭之象,可與生脈散合用。

黃汗 

多屬濕熱。證見發熱汗出,色黃如黃柏汁,染衣著色,口乾不欲飲,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脅痛,胃納呆滯,或有發熱煩躁,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利濕,常以茵陳五苓散加減。

戰汗 

急性熱病中,證見發熱口渴,煩躁不安,並突然出現全身戰慄,而後汗出,汗後熱退身涼,或熱勢減輕,脈數,苔薄黃。戰汗一般不需特殊處理,主要根據原發病情辨證論治。

汗證除絕汗外,治療得當,一般預後良好。絕汗乃重危之證,為生命垂危,陰陽離決的一種表現,應採取緊急措施,治不及時,可危及生命。

宜忌原則

汗證汗證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自汗症多因素體薄弱,或久病之後或婦人產後體虛,以致陽氣不足,肺衛不固而易汗多汗,汗液自出。自汗症者宜多吃些甘溫益氣、收斂止汗的食品,忌食辛散耗氣之物。

盜汗症則因過度煩勞、陰營暗耗、虛熱內生,出現夜寐盜汗,或五心煩熱,或午後潮熱。適宜多吃常吃具有養陰液、降虛火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傷津耗液之品。汗證宜忌原則黃汗症屬色汗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為脾胃濕熱交蒸,適宜多吃常吃清熱解毒、淡滲利濕之物,忌食滋膩甘肥、辛辣溫燥、助熱生痰的食品。

臭汗症多因素體內熱偏重,或濕熱內蘊所致,表現為腋下、足部及會陰部出汗特別多,有臭味,尤以腋汗臭和足汗臭為常見。腋部汗臭是因腋窩部大汗腺分泌物中含的有機物質,經局部皮膚的色原性桿菌作用後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而散發出特異的臭味。足部汗臭是由於小汗腺分泌的汗液,促使局部細菌繁殖分解皮膚表面的污穢物所致。臭汗症適宜常吃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食物,忌食油膩煎炸香燥辛熱的物品。

頭汗症俗稱“蒸籠頭”,手足汗症僅局限於兩手掌心和腳底部汗出如洗,兩者多因素體內熱偏盛,以致濕熱內蒸所致,其飲食宜忌原則與臭汗症和黃汗症相同。

心汗症是指心窩局部多汗,此病在元《丹溪心法》中有載,多因憂思驚恐、損傷心脾所致。飲食上適宜常吃補養心脾、益氣斂汗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

無汗症是指出汗絕對減少,在皮膚上見不到出汗,可因多種疾病導致體表汗腺分泌明顯不足。如維生素a缺乏症、硬皮病、魚鱗病等。無汗症者皮膚過於乾燥,適宜多吃些生津養液、滋陰潤燥的食品,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

飲食療法

汗證白朮藥材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治汗證,補虛是其基本治療原則,以下是專家針對各種常見“汗證”做出的簡易食療建議——自汗症:是指清醒狀態下出汗增多,且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在白天時分經常出汗。多數由於肺氣虛弱,陽氣不足,與氣虛、血虛、陽虛、痰、濕等有關。建議可食用扁豆、栗子、豬肚、豬腰、核桃仁、豆腐皮、泥鰍、雞肉、鴨肉雞蛋芡實、山藥、黨參、白朮等。

或試試以下兩款例湯:黃芪紅棗湯:黃芪30克,紅棗20枚,豬瘦肉100克,水煎服。適用於氣虛不固之自汗。烏豆圓肉大棗湯:五指毛桃30克,烏豆(黑豆)50克,龍眼肉15~20克,大棗30克,豬瘦肉100克,水煎服。適用於氣血虛之汗證。

盜汗症:晚上睡眠時出汗,時多時少,嚴重時衣服濕透,醒來時汗流自止。盜汗是陰虛所致,大多是由於心血不足,心脾受損或先天不足及後天失調,血虛、陰虛為主。此症以小兒與青年、壯年最為多見。建議多選食葡萄、蓮子心、金櫻子、鴨肉、豬腰烏魚蚌肉、蜆肉、番茄菠菜山藥、蓮子、銀耳、鴨肉、雞蛋等。或取用粳米50g,白木耳15g,百合15g,冰糖10g。共同熬粥吃,每日1次。也可用紅棗50g(去核),浮小麥30g煎湯,吃棗喝湯,每日1劑。臭汗症:多因體內熱偏重,或濕熱內蘊所致,表現為腋下、足部及會陰部出汗特別多,有臭味。

汗證藥材金櫻子
臭汗症忌食油膩煎炸香燥辛熱的物品,適宜常吃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食物,如:橄欖蘿蔔茶:每日取橄欖100克,鮮蘿蔔500克加水煎湯代茶飲。冬瓜薏仁湯:冬瓜500克連皮切塊,薏苡仁50克,加水煮湯,加鹽調味服食。心汗症:是指心窩局部多汗,此病多因憂思驚恐、損傷心脾所致。飲食上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適宜常吃補養心脾、益氣斂汗的食物,如:山藥燉豬腦淮山藥30~60克,枸杞子15~30克,豬腦1具加水燉食。百合蓮子湯:鮮百合50~100克,蓮子30~50克一同煎服。

心汗症者還宜常食桂圓肉、蓮子、大棗、芡實黨參、豬瘦肉、雞蛋等。無汗症:是指出汗絕對減少,在皮膚上見不到出汗,可因硬皮病、魚鱗病等多種疾病導致體表汗腺分泌明顯不足。患者一般皮膚乾燥,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適宜多吃些生津養液、滋陰潤燥的食品,如:銀耳羹:選用優質銀耳10克,加適量冰糖隔水燉1到2個小時後服食。胡蘿蔔紅棗湯:選胡蘿蔔250克切片,加紅棗10多個共煮後將湯渣一起食用。無汗者還宜多食常食雞肝、豬肝、羊肝、麥冬、百合、杞子山藥豬肺、花生米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