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

津液

津液是人體機體中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液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涕、淚等。津液同氣和血一樣,亦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津液,其實就是“津”與“液”兩種液態物質的合稱。津,存在於氣血之中,以利氣血流行運通,主要分布於體表,見於外者為淚、唾液、汗。滋潤髒府、肌肉、經脈、皮膚。液,藏於骨節筋膜、顱腔之間、以滑利關節、滋養腦髓。

基本信息

概念

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津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之一。

分類

各種津液因性質、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為津和液兩類。將存在於氣血之中,散布於皮膚、肌肉、孔竅並滲入血脈,清而稀薄,流動性較大,具有濕潤作用的稱為津;將灌注於關節、臟腑、腦髓、孔竅等組織,稠而濃濁,流動性較小,具有滋養作用的稱為液。津與液二者本質相同,均來源於飲食水谷,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故往往津液並稱。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過程很複雜,涉及多個臟腑的生理活動。如的受納,小腸的吸收,的轉輸,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的蒸騰氣化,三焦為通道等。津液主要有滋潤和濡養的功能,如潤澤淺表的皮毛、肌肉,滋潤深部的臟腑,充養骨髓和腦髓,潤滑眼、鼻、口等孔竅,滑利關節等。如果津液的輸布、排泄失常,就會滋生水飲,或釀生痰濁,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

生成

津液津液

胃主受納腐熟,“游溢精氣”而吸收飲食水谷的部分精微。小腸泌別清濁,將水谷精微和水液大量吸收後並將食物殘渣下送大腸。大腸主津,在傳導過程中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液,促使糟粕成形為糞便。胃、小腸、大腸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均上輸於脾,通過脾氣的轉輸作用布散到全身。這就是“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的津液生成過程。可見,津液的生成主要與脾、胃、小腸、大腸等臟腑的生理活動有關。由於胃腸中的水谷精微和水液必須通過脾氣的運化才能成為津液並布散全身,所以《素問·厥論》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若脾氣的運化及胃腸的吸收功能虛虧或失調,都會影響津液的生成,導致津液不足的病變。

輸布

即是傳輸與散布。津液的輸布主要由脾氣散精、肺的宣發肅降、腎的蒸騰氣化等生理功能的協同作用,以三焦為通道輸布全身。脾通過運化功能,將津液直接散布周身,同時上輸於肺,經過肺的宣布肅降,再將津液進行布散。如果脾失健運,就會影響津液的輸布,形成水腫、痰飲等疾病。所以《內經》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肺接到脾傳來的津液後,通過宣發向全身的體表和內臟布散,將代謝後的濁液輸送到腎與膀胱,因此,“肺為水之上源”。腎在津液的傳輸中起決定性作用,《內經》上講“腎者水髒,主津液”。腎陽是人體陽氣之根本,具有蒸騰激發作用,推動各臟腑的功能活動,同時腎本身也參與津液的傳輸。腎將清液上傳周身、濁液下排尿液。

功能

津液的功能主要包括滋潤濡養、化生血液、調節陰陽和排泄廢物等。如布散於肌表的津液,具有潤澤皮毛肌膚的作用;流注於孔竅的津液,具有滋潤和保護眼、鼻、口等孔竅的作用;滲入於血脈的津液,具有充養和滑利血脈的作用,而且也是組成血液的基本物質,注入於內臟組織器官的津液,則具有濡養和滋潤各臟腑組織器官的作用;滲注於骨的津液,則具有充養和濡潤骨髓、脊髓和腦髓等作用。

滋潤濡養

津液以水為主體,具有很強的滋潤作用,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具有營養功能。津之與液,津之質最輕清,液則清而晶瑩,厚而凝結。精、血、津、液四者在人之身,血為最多,精為最重,而津液之用為最大。內而臟腑筋骨,外而皮膚毫毛,莫不賴津液以濡養。“津亦水谷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液者,淖而極厚,不與氣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於骨節筋會之間,以利屈伸者。其外出孔竅,曰涕、曰涎,皆其類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分布於體表的津液,能滋潤皮膚,溫養肌肉,使肌肉豐潤,毛髮光澤;體內的津液能滋養臟腑,維持各臟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竅的津液,使口、眼、鼻等九竅滋潤;流入關節的津液,能溫利關節;滲入骨髓的津液,能充養骨髓和腦髓。

化生血液

津液經孫絡滲入血脈之中,成為化生血液的基本成分之一。津液使血液充盈,並濡養和滑利血脈,而血液環流不息。故曰:“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靈樞?癰疽》),“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脾胃論.用藥宜忌論》)。

調節陰陽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之間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津液作為陰精的一部分,對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臟腑之陰的正常與否,與津液的盛衰是分不開的。人體根據體內的生理狀況和外界環境的變化,通過津液的自我調節使機體保持正常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如寒冷的時候,皮膚汗孔閉合,津液不能借汗液排出體外,而下降入膀胱,使小便增多;夏暑季節,汗多則津液減少下行,使小便減少。當體內丟失水液後,則多飲水以增加體內的津液。“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靈樞.五癃津液別》),由此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排泄廢物

示意圖示意圖

津液在其自身的代謝過程中,能把機體的代謝產物通過汗、尿等方式不斷地排出體外,使機體各臟腑的氣化活動正常。若這一作用受到損害和發生障礙,就會使代謝產物瀦留於體內,而產生痰、飲、水、濕等多種病理變化。

文獻記載

《黃帝內經太素》《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十九氣論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六第三

十六《五癃津液別篇》,又見《甲乙經》卷一第十三。
黃帝問岐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願聞其說。
輸,逆致也。水谷入於口,逆於腸胃之中,化為津液,凡有五別,則五臟津液。凡所言液者,通名為津,經稱津者,不名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舉五液,請解其義也。
平按:《甲乙》無“余知其然也,願聞其說”九字,《靈樞》“說”作“道”。注“逆致”、“逆別”,別本“逆”均作“送”。
岐伯答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
五味走於五臟四海,肝、心二髒主血,故酸苦二味走於血海。脾主水谷之氣,故甘味走於水谷海。肺主於氣,故辛走於膻中氣海。腎主腦髓,故鹹走髓海也。
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
津液各走其道。
目為泣道,腠理為汗道,廉泉為涕道,鼻為涕道,口為唾道也。
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
上焦出氣,出胃上口,名曰衛氣,溫暖肌肉,潤澤皮膚於腠理,故稱為津也。
平按:“上焦”《靈樞》作“三焦”。《甲乙》“膚”下有“者”字。《靈樞》“為”下有“其”字。
其留而不行者,為液;
水谷精汁,注骨屬節中,留而不去,謂之為液。
平按:《靈樞》“留”作“流”。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因熱而腠理開而出者,謂之為汗。
寒留於分肉之間,沫聚則為痛;
寒留分肉之間,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為痛。
平按:《靈樞》、《甲乙》“沫聚”作“聚沫”。
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溜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此解溺氣多之所由也。
平按:《靈樞》“澀”作“濕”;“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
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水。[平按:“水”《靈樞》、《甲乙》作“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急則肺葉舉,舉則液上溢。夫心繫舉,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呿而泣出矣。
呿,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並滲於目,為泣。呿者,泣出之時,引氣張口也。
平按:“肺葉舉,舉”《靈樞》作“肺舉,肺舉”。“夫心繫舉,肺”,“舉”字《靈樞》作“與”,《甲乙》作“急”。《靈樞》“呿”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緩,緩則氣逆,故唾出。
蟲者,三蟲也。郭者,胸臆也。谷消之時,則蟲動上下,腸胃寬,充郭中,故腸胃緩而氣上,所以唾也。
平按:“故緩”《靈樞》、《甲乙》作“故胃緩”。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平按:“陰”《靈樞》、《甲乙》作“陰股”。]陰陽不和使,則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骨脊痛而胻痠。
補益腦髓者,谷之津液和合為膏,滲入頭骨空中,補益於腦;滲入諸骨空中,補益於髓;下流陰中,補益於精。若陰陽過度,不得以理和使,則精液溢下於陰,以其分減髓液過多,故虛而腰痛及腳胻痠也。
平按:《靈樞》、《甲乙》“使,則”作“則使”。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臟腑陰陽不得和通,則四海閉而不流,三焦壅而不瀉,其氣不得化為津液,水谷並於腸胃不消,別於迴腸而留下焦,不得入於膀胱,脹於下焦,溢入於身,故為水脹也。
平按:“並於”《靈樞》作“並行”。
此津液五別之順逆。
此上五別,是為津液順逆之義。
平按:“順逆”《靈樞》作“逆順也”。

主要病證

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

津液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生理機能而發生疾病津液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生理機能而發生疾病

物質基礎,又是人體功能活動的產物。津液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生理機能而發生疾病。臨床見到的津液病證很多。主要有津液不足和水液內停兩種。津液不足可因生成不足和耗損過多而引起。飲水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水不化津等可致津液生成不足;大量出汗、劇烈吐瀉、過多利尿可使津液耗損過多。主要表現口渴咽乾、唇焦舌燥、皮膚乾皺、乾癟、目澀鼻乾、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上少津、脈細數等症。持續高熱,耗傷津液,也可致津液不足。水液內停是指人體內非生理性的水液停留,是津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狀態,多因肺、脾、腎對津液的輸布、排泄發生障礙,如肺臟失於宣降,氣不布津;脾臟不能運化,水不化津;腎臟失於開闔,水氣泛溢等,使機體的局部或全身停積過量水液,表現為水腫、痰多、腹脹、泄瀉、小便不利等。

津液的病證影響多臟腑的功能,如津液不化、停滯為水飲,水飲侵凌心臟,則出現心悸;水飲上犯肺臟,則見咳嗽;水飲停於胸脅,則見脅下脹滿、咳唾疼痛;痰飲停於胃腸,則見胃脹納少、噁心嘔吐、腸鳴泄瀉、口黏乏味;痰結咽喉,則咽喉梗塞不利;痰留經絡,則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此外,由於津液與氣血關係密切,津液停滯不化,就會導致氣機阻滯;津液虧乏,造成血燥生熱,或血液流通欠暢引起血瘀;津液丟失過多,也可能形成氣隨津液外泄,出現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