溮河區

溮河區

溮河區位於河南省南部,信陽市西部,座落於豫鄂兩省之間的長江開發帶與隴海蘭新開發帶的交界處,是河南省的南大門。

溮河區東部與北部與羅山縣、平橋區近鄰,南與湖北的應山、大悟縣接壤,西接湖北省隨州市。是信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溮河區國土總面積1783平方公里,轄8個鄉鎮、8個辦事處,總人口59.4萬人(2010年)。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溮河區位於信陽西 溮河區位於信陽西

溮河區1998年8月設立,因溮河貫境而過而得名,溮河區西周時屬申國,故也稱“申城”。

春秋屬楚,秦漢置南陽郡義陽鄉址,三國魏文帝時稱仁順城,後為義陽縣治;晉初,為義陽縣治,晉惠帝時,義陽郡縣同城;南北朝時僑置司州,又稱“申州”。領義陽、隨陽、安陸、汝南4郡20縣,為州治、義陽郡、縣治所。隋朝時改申州為義州,後定名為義陽郡,州、郡、縣同治;唐武德4年改義陽為申州,天寶元年復稱義陽郡、後又更名為申州,為州、義陽郡、縣治;五代時仍為申州、義陽縣治。

溮河區在信陽市的位置 溮河區在信陽市的位置

宋初為義陽軍治、義陽縣治。宋太宗時改義陽為信陽,為信陽軍治、信陽縣治;元時曾為信陽府治(後降為州)、信陽縣治;明代初為州治,後降為縣治,明成化年間復為州治;清沿明制,為信陽州治、不領縣。康熙年間置分巡南汝光淅兵備道於此,光緒未改南汝光兵備道,領汝寧府、南陽府、光州直隸州,淅川直隸廳。

民國2年改信陽州為信陽縣。1948年10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遷至信陽縣城。

1949年4月1日,信陽解放,分信陽縣設信陽市。7月21日,信陽市併入信陽縣,12月28日,市縣又分治,1952年6月10日,信陽市改為信陽鎮,歸信陽縣轄,1953年7月9日,信陽鎮改為省轄鎮,同年11月16日復稱信陽市。

1960年8月15日,信陽縣撤銷,並歸信陽市。

1961年10月5日,恢覆信陽縣建制,市縣隸屬信陽地區行署。

1998年8月,撤銷信陽地區和縣級信陽市、信陽縣,設立地級信陽市和縣級溮河區、平橋區。  

行政區劃

溮河區轄8個街道、5個鎮、4個鄉:老城街道、民權街道、車站街道、五里墩街道、五星街道、湖東街道、金牛山街道、雙井街道、賢山街道、南灣街道、吳家店鎮、東雙河鎮、遊河鄉、董家河鎮、溮河港鎮、譚家河鄉、柳林鄉、十三里橋鄉、李家寨鎮。

地理環境

地形

溮河區呈西南高、東北低的緩傾地形,西部和南部分別是桐柏山和大別山,東部、北部為淮河沖積形成的平原,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

本區西部和南部由桐柏、大別山環抱,地勢依次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傾斜,最高處四望山海拔906.2米,最低處雙井河寨,海拔不足70米。境內地形複雜,有山地、丘崗、平原。

山地主要分布在區南、西和西南部,面積約105萬畝,海拔高度500-1000米之間,相對高度3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35度以上,多呈山高坡陡,基石裸露,溝谷深邃,山巒連綿之貌。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由於山體風化強烈,有相當厚的殘積物積堆積物,是發展林業、牧業和立休農業的理想環境。  

丘崗主要分布於山地東北、淮河以南,面積62萬畝,海拔高度一般在200-350米之間,相對高度10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下,溮河區沿山地外圍呈不連續的帶狀分布。是經濟作物、稻、麥等糧食作物的主產區。  

沿河平原主要分布在淮河、溮河兩岸漫灘上。在區內淮河平原區主要分布在吳家店、遊河、雙井一帶;溮河平原區主要在城區。地表物質為洪積沖積物,地勢開闊平坦,地層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宜種多種農作物。  

氣候

溮河區 溮河區

溮河區地處淮河以南,屬於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冷暖適中,氣候溫和,光熱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天氣多變的氣候特徵。境內四季平均溫度為15.1℃。春季(3、4、5月)氣溫波動較大,陰雨偏多,季平均氣溫14.8℃,季平均降水292.2毫米;夏季(6、7、8月)天氣炎熱、降水集中,乾旱、暴雨、水澇時有發生,夏季平均氣溫為26.6℃,季平均降水為598.4毫米,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季節。在夏季,若夏季風過強,本地就有可能幹旱少雨,形成伏旱;若夏季風較弱,降水帶會停留在江淮一帶,造成本地降水偏多,暴雨成災。  

境內年平均氣溫為15.1℃,年平均地表溫度為16.9℃,土層深10厘米以下的地溫為16.6℃;全區年平均降水量1109.1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52.3毫米,比降水量多243.3毫米;全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年平均無霜期221天。  

溮河區境內平均太陽輻射量為117.72千卡/cm2;年平均日照為2172.9小時,平均日照率為49%;年平均積溫為5490.4℃。  

區境風向變化具有規律性,一般夏季為偏南風,冬季為偏北風或北風。

全區氣候災害主要有雨澇、旱災、連陰雨、冰雹、乾熱風暴,其中以雨澇和旱災略為嚴重,平均3—4年一遇。  

水文

本區屬淮河流域。淮河從區北邊流過,其支流溮河貫穿區境,區內主要河流有常流水河包括淮河、溮河、杜河、東雙河、譚家河(大溮河)、飛沙河、小溮河、五道河、白沙河、遊河、十三里河等15條,季節性河流包括有石河溝、吳寨河、雙井河、黃灣河、洋河、譚廟河、老官河、五里溝、新申河、青龍河等,其他溝溪50餘條。  

地質

區內的地質構造發育以褶皺、斷裂為主。

褶皺主要是南灣複式向斜,位於灣水庫一帶。在區內長約20公里,寬2-3公里。
斷裂 龜山、梅山(安徽)斷裂,分布於區南灣水庫大壩北側至龜山一帶,走向為290度-295度。傾角為55度-65度,在區內寬幾十米至幾百米不等。 易家灣斷裂,分布於十三里橋鐵佛寺至易家灣一帶,長約5公里。與龜山斷裂平行分布。 石堰斷裂和邱家灣斷裂,分布於區西部。 桐柏-商城斷裂,區內分布於南灣水庫以西至柳林一帶。 七里棚斷裂,區內分布於七里棚-東雙河至武勝關一線,寬約100米。 賜兒山斷裂,位於雙井賜兒山至金牛山十里河一線、長約12公里,是平原與山區的分界。

溮河區處於崑崙山與秦嶺褶皺帶東延部位、屬崑崙秦嶺地槽,亦稱秦嶺褶皺系,出露地層多為古老變質岩系,岩漿岩分布廣泛。

區內歷史上岩漿活動頻繁,既有侵入岩,又有噴出岩。侵入岩主要有變質性基岩(分布在溮河港一帶)、基性中性侵入岩(分布有柳林一帶),超基性岩(分布在南灣、臥虎一帶)、花崗岩(分布於柳林、李家寨、雞公山一帶)。噴出岩呈等軸狀分布,比較零星,區內噴出岩多見於琵琶山、譚山包一帶,以火山岩為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溮河區國土面積1783平方公里。2007年末耕地總資源29427公頃,常用耕地17997公頃,山林面積約11萬公頃,宜漁水面1.1萬公頃,荒灘、荒水、荒塘面積約3000公頃。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些土地資源,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水資源

溮河區水資源總量為14.6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9358萬立方米,人均168.6立方米,含量極為豐富的地區在溮河、淮河平原區。  

礦產資源

溮河區探明的礦種31種,已開採的有8種。其中金屬礦以鐵、銅、鉛、鋅、釔等為主,非金屬礦以蛇紋石礦、膨潤土、螢石、大理石、白雲岩、石墨礦、河砂等為主。  

生物資源

溮河區 溮河區

溮河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動物資源,已查明的野生動物有260多種。其中野生經濟動物有11科100多種,水生動物中魚類就有50多種,水生飛禽10餘種,兩棲動物近10種,受國家、省重點保護的動物近20種。區內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已查明的有維管束植物185科、746屬近2000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有29種。其中澱粉植物80餘種、油料植物70多種,用材樹木300種,果類植物50餘種,纖維及編織植物100多種,飲料植物10餘種,蔬菜植物70餘種,綠肥飼草植物30餘種,花卉植物100多種,藥用植物1400多種。  

交通運輸

溮河區交通發達,通訊便捷。京廣鐵路和寧西鐵路、107國道和312國道在區內形成“雙十字”交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武漢天河機場1個多小時車程,淮河航運可通達豫、皖、滬、蘇四省市。兩縱一橫光纜在此交織,架起了與世界各地溝通聯絡的橋樑。  

人口

2016年末,全區年末總人口66.49萬人,常住人口66.65萬人。人口出生率11.89‰;死亡率5.52‰;人口自然增長率6.37‰。城鎮化率達到66.31%,比上年提高1.45個百分點。

經濟

綜述

2013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203.7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分別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0.7和0.6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7.9億元,同比增長24.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74億元,同比增長23.4%,稅收收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85%,收入總量、收入增幅、稅收總量、財政收入質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3.9%,較上年提升0.34個百分點,發展的質量持續提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0.5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9.6億元,同比增長14.2%,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區屬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7.1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外貿出口完成3297萬美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三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9978元、20051元,扣除物價因素,同比分別增長11.8%和8.5%。  

2016年,全區生產總值2632318萬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9332萬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961295萬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1341691萬元,增長9.0%。三次產業結構為12.5:36.5:51.0。  

第一產業

截止2010年,溮河區茶園總面積已發展到40.5萬畝,通過認證和即將認證的無公害茶園面積有16.5萬畝。全區茶葉常年產量在1500萬公斤左右,年產值達12.7億多元人民幣。溮河區還是全省的板栗、草莓主要生產基地。全區板栗面積達40萬畝,年總產近2600多萬公斤,產值達17914萬元。  

第二產業

溮河區雞公山 溮河區雞公山

截止2010年,溮河區有各類工業企業51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0多家。以同合火車輪、信陽貝恩銀光公司、二紡機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以輔仁(信陽)藥業、和力達(信陽)藥業為代表醫藥業,以華新水泥、雄獅建材為代表的建築業。2009年,全區限額以上工業產值、增加值分別實現56.66億元、16.65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1.1%、22.3%。  

第三產業

溮河區是信陽市的商貿中心。西亞超市、亞興兩大集團鼎立,沃爾瑪、大商、國美等雲集。人民商場、廣州商場、上海商場等幾大商場競相角逐的市場競爭格局,增強了商業的輻射力。在郊鄉,溮河港、董家河的茶葉市場,柳林、東雙河的板栗市場,已成為豫鄂兩省周邊頗具影響力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2003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年營業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82家,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達22家,湧現出西亞超市、信電集團、浪漫實業、廣大水產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幹企業群體。截止2004年5月,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達18699家,從業人員55217 人,完成增加值44624萬元。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3年,中心城區新增綠化面積11.5萬平方米,新栽喬木1萬餘棵,建成全市綠化觀摩點7處。完成林業生態造林7.8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3.3%,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單位。強力推進新七大道工程建設,西段工程建成通車,東段工程全線貫通。正商大道建成通車,春曉路兵站路建設、城區內河治理工程紮實推進,G107線二改一工程、S224線大修工程全面完成。  

教育事業

截止2010年,溮河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98所(不含幼稚園),其中:公辦學校187所、民辦學校11所;農村中心學校11所,中心國小26所,村級國小121所。經審批的幼稚園61所。

醫療衛生

截止2010年,溮河區擁有綜合類醫療機構18家。新建了疾病綜合防控中心。2009年,溮河區共申報和實施各類科技項目21個,其中國家級項目5個,省級項目7個。溮河區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全市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一類縣,2008年被命名為國家級計生優質服務先進縣區。  

縣政領導

截止2014年4月縣政府領導職務:

區長:邵春傑

區長級幹部:黃永昌

區長級幹部:萬家永

區長級幹部:王萬斌

常務副區長:魏勇

副區長:秦小康

1.

 

2.

 

3.

 

4.

 

5.

 

6.

 

旅遊資源

雞公山、南灣湖、大深溝瀑布、白龍潭瀑布、滴水岩、香如故植物園、天倫廣場、龍王寺、賢隱寺、鄂豫皖革命紀念館  

地方特產

信陽毛尖、板栗、草莓、南灣魚、香菇、木耳、甲魚、蓮藕、乾豇豆  

信陽市行政區域一覽表

區域面積人口郵編政府駐地
溮河區1783平方千米65.91萬464000湖東街道
平橋區1889平方千米84.67萬464100平橋街道
息縣1836平方千米102.61萬464300譙樓街道
新縣1554平方千米36.19萬465550新集鎮
羅山縣2077平方千米75.35萬464200城關鎮
潢川縣1638平方千米85.36萬465150定城街道
光山縣1835平方千米92萬465450紫水街道
商城縣2117平方千米77.74萬465350赤城街道
淮濱縣1192平方千米75.86萬464400淮濱大道
 

河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河南省全省轄:17個地級市,50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88個縣
鄭州市中原區 | 金水區 | 二七區 | 管城回族區 | 上街區 | 惠濟區 | 鞏義市 | 新鄭市 | 新密市 | 登封市 | 滎陽市 | 中牟縣
開封市鼓樓區 | 龍亭區 | 順河回族區 | 禹王台區 | 金明區 | 開封縣 | 尉氏縣 | 蘭考縣 | 杞縣 | 通許縣
洛陽市西工區 | 老城區 | 澗西區 | 瀍河回族區 | 洛龍區 | 吉利區 | 偃師市 | 孟津縣 | 汝陽縣 | 伊川縣 | 洛寧縣 | 嵩縣 | 宜陽縣 | 新安縣 | 欒川縣
平頂山市新華區 | 衛東區 | 湛河區 | 石龍區 | 汝州市 | 舞鋼市 | 寶豐縣 | 葉縣 | 郟縣 | 魯山縣
安陽市北關區 | 文峰區 | 殷都區 | 龍安區 | 林州市 | 安陽縣 | 滑縣 | 內黃縣 | 湯陰縣
鶴壁市淇濱區 | 山城區 | 鶴山區 | 濬縣 | 淇縣
新鄉市衛濱區 | 紅旗區 | 鳳泉區 | 牧野區 | 衛輝市 | 輝縣市 | 新鄉縣 | 獲嘉縣 | 原陽縣 | 長垣縣 | 封丘縣 | 延津縣
焦作市解放區 | 中站區 | 馬村區 | 山陽區 | 沁陽市 | 孟州市 | 修武縣 | 溫縣 | 武陟縣 | 博愛縣
濮陽市華龍區 | 濮陽縣 | 南樂縣 | 台前縣 | 清豐縣 |  范縣
許昌市 魏都區 | 禹州市 | 長葛市 | 許昌縣 | 鄢陵縣 | 襄城縣
漯河市源匯區 | 郾城區 | 召陵區 | 臨潁縣 | 舞陽縣
三門峽市湖濱區 | 義馬市 | 靈寶市 |澠池縣 | 盧氏縣 | 陝縣
南陽市臥龍區 | 宛城區 | 鄧州市 | 桐柏縣 | 方城縣 | 淅川縣 | 鎮平縣 | 唐河縣 | 南召縣 | 內鄉縣 | 新野縣 | 社旗縣 | 西峽縣
商丘市梁園區 | 睢陽區 | 永城市 |寧陵縣 | 虞城縣 | 民權縣 | 夏邑縣 | 柘城縣 | 睢縣
信陽市溮河區 | 平橋區 | 潢川縣 | 淮濱縣 | 息縣 | 新縣 | 商城縣 | 固始縣 |羅山縣 | 光山縣
周口市川匯區 | 項城市 | 商水縣 | 淮陽縣 | 太康縣 | 鹿邑縣 | 西華縣 | 扶溝縣 | 沈丘縣 | 鄲城縣
駐馬店市驛城區 | 確山縣 | 新蔡縣 | 上蔡縣 | 西平縣 | 泌陽縣 | 平輿縣 | 汝南縣 | 遂平縣 | 正陽縣
省直轄濟源市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