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黨

清流黨一般是指1880年代-1910年代,於中國清朝朝廷不畏當權者敢直言上諫之朝官。這些人雖然崇尚君主制度,卻對朝政弊端卻敢提出建議,對於改善清朝末年之中國現況,頗有助益。另外,雖說清流黨有黨之名,其實私底下並不營黨結私,至於領導者則以張之洞、陳寶琛及張佩綸三人為首,又稱清流派。

清流黨一般是指1880年代-1910年代,於中國清朝朝廷不畏當權者敢直言上諫朝官。這些人雖然崇尚君主制度,卻對朝政弊端卻敢提出建議,對於改善清朝末年之中國現況,頗有助益。另外,雖說清流黨有黨之名,其實私底下並不營黨結私,至於領導者則以張之洞陳寶琛張佩綸三人為首,又稱清流派
晚清統治集團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所謂清流,是指那些標榜風節,不畏強御,遇事敢言,評議時政,指斥當道,不與權貴同流合污,深負清望的士大夫。同光之際,由於內政不修,外侮日深,都察院內的一些御史言官和詞苑講官出而指陳時政,彈劾奸邪,力倡整飭紀綱,改革弊政。慈禧太后為牽制恭親王奕訢和以李鴻章為首的地方實力派,有意縱容清流黨。一時間台諫生風,爭相彈擊,凌厲無前,煊赫一時。1884年(光緒十年)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流人物以軍機大臣李鴻藻為首領。因前清流人物多為北方人,故又有北派清流之稱。中法戰爭中,“不習戎事”的清流健將,被派往地方典兵。隨其代表人物張佩綸等因戰事失敗而遭譴革,前清流遂沒落解體。翁同龢潘祖蔭聯袂而起,結納以清議見長的士大夫,逐漸形成後清流。因後清流人物多為三江、福建人,故又有南派清流之稱。在政治上,後清流較前清流更為開通務實,為實現革新內政、抵制外侮的抱負,竭力擁戴光緒帝,甲午戰爭後嬗變為帝黨。
這些人是些優秀的學者,出身翰林,長於奏疏,但在外交和軍事上既無實際經驗,也無真知灼見。在爭奪安南的中法戰爭(1884-1885年)中, 他們譁眾取寵,正如在伊犁危機中那樣主張好戰方針。他們自稱為清流黨,其中呼聲最甚的,一為在伊犁危機中博得盛名的張之洞,一為在目前的中法危機中效法張之洞的張佩綸。清流黨藐視法國為‌“強弩之末”,認為它是個瀕臨崩潰的國家。他們主張以戰爭來捍衛中國的榮譽和朝貢國,譴責姑息必然會縱容貪得無厭的敵人提出更多的要求。他們聲稱,中國如果在安南問題上立場堅定,就會遏制日本在朝鮮、沙俄在滿洲,以及英國在緬甸的冒險行動。他們指出,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於人在膽氣與美德方面的素質,而非取決於武器:人的精神決定勝負。他們嘲笑地抨擊李鴻章:‌“法國奸計婦孺皆知,唯獨李中堂一無所知”;‌“竊慮李中堂為法人所愚弄,而朝廷又為李中堂所愚弄。”他們還鄙夷地將李鴻章比作臭名昭著的宋代奸臣秦檜(1090-1155年),並對其他一些主和派大肆恫嚇。李鴻章對一位朋友抱怨說:‌“不當事之徒草率妄言,仆不勝其憂……彼等輕議政事,繼之臧否人物,大多言語欺凌不堪。”
1884年7月12日法國發出最後通諜,索償大筆賠款,並要求立即執行李—福協定。中法又展開了一些談判,卻均無果而終。清廷由於害怕法國進攻中國本土,將清流黨的兩位領袖張之洞和張佩綸分別調往防禦要地: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張佩綸會辦福建海防。8月23日,法國海軍將領孤拔(Courbet)率領十二艘法國船艦對福州發動全面攻擊,在一小時內擊沉和擊毀十一艘中國兵船,並將1866年由法國幫助建造的福州馬尾船廠全部摧毀。張佩綸在山頂上見此情形率先脫逃。但他向朝廷的奏摺卻以模糊而華麗的言辭歪曲事實,以致北京還以為中國贏得了這場海戰。幾日後,真相大白,張佩綸被戍邊,清廷最終也不再猶豫,向法國正式宣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