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

淮軍

李鴻章在晚清時在曾國藩指示下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出於湘軍之後。1861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基本信息

簡介

淮軍淮軍
晚清在曾國藩指使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淮軍出於湘軍。1861年(鹹豐十一年),太平天國上海進軍,上海清軍不能作戰,英國侵略軍增兵又未到。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駐安慶,上海地方官派代表向他求援。
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畫,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國侵略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發展

淮軍出於湘軍,李鴻章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
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國侵略者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
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侵略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
1865年至1868年間,先後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作為清軍主力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淮軍佇列

淮軍營制,出自湘軍。每營五百人,用抬槍、小槍一百二十餘桿。1863年,各營於營、哨官外別延西洋軍官充任“教習”,訓練洋操,並改抬槍、小槍等隊為洋槍隊;其劈山炮隊亦改為開花炮隊。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較多,故每營人數連長夫在內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緒三年),又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因此,在中國近代兵制史上,由湘軍創立的勇營制度,到淮軍則發展為參用西法的制度。淮軍雖承襲湘軍制度,但訓練用洋操,兵器是洋器,並聘有西洋軍官為教習,這和當年湘軍用土法土器與由書生自任教練者迥然有別,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但淮軍並未改變勇營舊制,因而體制本身存在種種矛盾和弊端,例如,營以上指揮困難,統領與統領之間各不相下。淮軍延聘西洋軍官僅用於平時教練,戰時調度仍由將弁。淮軍的統領、營官、哨官都未習西法,作戰時由他們妄行調度,軍隊平日所學全歸無用。

1862年李鴻章率部援滬時
親兵營原兩江總督標兵(湘軍2個營)韓正國
開字營原曾國荃部(湘軍2個營)程學啟
林字營原薛煥部(湘軍2個營)滕嗣林滕嗣武
熊字營原曾國荃部陳飛熊
恆字營原曾國荃部馬先槐
春字營淮軍張遇春
銘字營淮軍劉銘傳
鼎字營淮軍潘鼎新
樹字營淮軍張樹聲
慶字營淮軍吳長慶
以上共13個營,計6500人
至上海後李鴻章任江蘇巡撫
部隊擴為30餘營:
1、春字營張遇春淮軍
2、銘字營劉銘傳淮軍
3、鼎字營潘鼎新淮軍
4、樹字營張樹聲淮軍
5、慶字營吳長慶淮軍
6、親兵營李鶴章接統原淮軍親兵營
7、開字營程學啟湘軍2個營
8、奇字營劉士奇接統原薛煥部林字營(湘軍2個營)
9、熊字營陳飛熊原曾國荃部
10、介字營符信接統原曾國荃部恆字營
11、春字營張遇春淮軍(附水師營)
12、升字營覃聯升原鮑超部將
13、志字營張志邦淮軍新募
14、桂字營張桂芳淮軍新募
15、松字營郭松林原曾國荃部
16、雲字營周士濂原上海雲南防軍
17、盛字營周盛波淮軍
18、傳字營周盛傳淮軍
19、良字營周良才原淮軍親兵營
20、勝字營李勝淮軍
21、建字營吳建瀛太平軍降將2個營
22、玉字營劉玉林太平軍降將2個營
23、有字營方有才太平軍降將2個營
24、昌字營周壽昌太平軍降將
25、忠字營駱國忠太平軍降將2個營
26、榮字營駱金榮太平軍降將2個營
27、群字營余拔群太平軍降將2個營
28、義字營董大義太平軍降將2個營
29、勛字營楊鼎勛原鮑超部將
30、芳字營張士芳蘇北先鋒營
31、濂字營楊宗濂無錫民團
32、得字營徐得勝無錫民團
33、常字營況文榜貴州兵
34、虎字營梁安邦上海防軍
35、護軍營鄭海鰲淮軍
36、護衛營曹仁美淮軍
37、撫標親兵營曹仁美淮軍
38、會字營周志鴻英法訓練軍
其他:
1、陸軍:恩字營,德字營,振字營,學字營,聘字營,鵬字營
2、水師:善字營(孫善成),魁字2營(鄭國魁,鄭國榜),馮席珍營,靳春和營,徐道奎營(鼎軍),李正佩槍船
加募:
1、樹字一營張樹聲
2、銘字二營劉銘傳
3、鼎字二營潘鼎新
4、慶字二營吳長慶
5、開字二營程學啟
續添:
1、忠朴營李昭慶四營
2、泉字營李昭慶四營
3、鳳字營董鳳高七營
4、順字營馬德順騎兵三營
5、仁字營唐仁廉騎兵三營
6、武毅軍郭松林
7、良字營劉秉璋慶字軍
8、樂字營丁壽昌馬步2營3哨
常勝軍餘部:
1、洋槍隊羅榮光(副將)600人
2、洋炮隊李恆嵩(總兵)300人
蘇南作戰時
1、銘軍(5500人)統領:劉銘傳(主要部將:劉盛藻,劉盛休)
原銘字營加上回鄉新募2個營,南匯投降太平軍吳建瀛部建字營3000人,南匯投降太平軍劉玉林部玉字營2個營1000人。
2、盛軍(1500人)統領:周盛波(主要部將:周盛傳,衛汝貴)
由江蘇撫標親軍1500人成立。
3、樹軍(3000人)統領:張樹聲(主要部將:張樹珊)
樹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
4、慶軍(2000人)統領:吳長慶
慶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不足額)。
5、鼎軍(5000人)統領:潘鼎新
慶字營加上浦東防軍組成。
平捻時
淮軍兵力並為:
主力部隊:銘軍,鼎軍,樹軍,盛軍共27000人。
輔助部隊:慶軍,開字營,奇字營,松字營,勛字營等
1、銘軍(5500人)統領:劉銘傳(主要部將:劉盛藻,劉盛休)
2、盛軍(1500人)統領:周盛波(主要部將:周盛傳,衛汝貴)
由江蘇撫標親軍1500人成立。
3、樹軍(3000人)統領:張樹聲(主要部將:張樹珊)
樹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
4、慶軍(2000人)統領:吳長慶
慶字營加上回鄉新募5個營組成(不足額)。
5、鼎軍(5000人)統領:潘鼎新
慶字營加上浦東防軍組成。
6、武毅軍(近2萬人)統領:李昭慶
19個營(馬隊2000人)
7、勛字,松字,桂字營統領:楊鼎勛
總計10000人。
8、慶軍及榮字,常字營統領:劉秉璋
總計6000人。
9、奇字營統領:劉士奇
總計3500人。
10、華字營統領:吳毓芬
總計2000人。
11、開字營統領:王永勝
總計5500人(原程學啟)。
新募:
魁字2營,親兵1營,鳳字7營總計5000人。
唐仁廉馬隊3營

主要將領

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主要戰爭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為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勛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平定蘇南
1862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李鴻章乘機率淮軍發起收復甦、常的戰役。經過與前來平叛的太平軍反覆激戰,淮軍最終攻克常熟、太倉、崑山等地。在初步掃清蘇州外圍後,李鴻章制訂了三路進軍計畫,中路程學啟統率,由崑山直趨蘇州;北路李鶴章、劉銘傳從常熟進攻江陰、無錫;南路則下攻吳江、平望,切斷浙江太平軍增援的道路。1863年7月,程學啟部兵臨蘇州城廠,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軍自天京往援,大戰於無錫大橋角,太平軍失利。十一月初五,蘇州太平軍守將郜永寬等殺死守城主將慕王譚紹光,開城投降。但淮軍入城後,李鴻章採納程學啟的建議,誘殺了8降將,並遣散餘眾。此後,淮軍節節勝利。1864年,攻克常州,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被捕殺。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
平復捻軍
1865年十月,剿捻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清廷命曾國蒲為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捻,以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餉等後勤事宜。由於湘軍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國藩北上率領的多為淮軍。但是,一方面,當時捻軍正值勢旺,作戰快速多變;另一方面,曾國藩無法有效指揮淮軍。因此,歷時一年半,曾國藩督師無功,清廷不得不於1866年11月改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接辦剿捻事務。1S6u年6月初,西捻軍與淮軍主力劉銘傳、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場激戰,西攄軍傷亡殆盡,張宗禹等二十餘人突圍至徒駭河邊,不知所終,西捻軍從此覆滅。
基隆大捷
1884年10月初,法軍進攻台灣基隆,劉銘傳誘之陸戰,兩面夾擊,大敗法軍。告捷後棄城保滬,取得滬尾大捷。1885年,法軍得不到給養,被迫撤出。
鎮海保衛戰
1885年3月,法艦隊進犯招寶山,時任浙江巡撫的劉秉璋積極備戰,鎮海炮台守備吳傑奮勇抵抗,法軍海軍司令孤拔的座艦被擊中,孤拔身受重傷,6月11日死於澎湖島。
鎮南關大捷
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清兵退至鎮南關。老將馮子材命王孝祺部駐守西峙,自己扼守鎮南關。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將士猛烈搏鬥,將法軍擊退,並乘勝追擊,連破文淵、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茹費理內閣倒台。
黃海海戰
1894年9月17日,中日雙方海軍的主力在黃海決戰。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壑、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旅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衝,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
威海衛之戰
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此戰雙方兵力眾寡懸殊。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祜亨致書了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瞻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土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入,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淮軍公所

淮軍公所,是一座具有南方和北方風貌的混合建築體。整體布局嚴謹,當你步入其間細觀之,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築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其建築特色突出了一個“精”字。在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稱得上藝術品。總之,這組具南北風韻合璧不俗的院落群體,布局錯落有致,雅而不俗,比例得當,實為一組佳作。如今我們身置其中,注目凝神去仔細品味和賞讀它時,似乎可以看到這些大師們的屏息凝神之態,聽到當年工匠們的行刀刻刃之聲,充分體現了藝人們深邃的生活感悟,豐富的藝術情趣,強烈的審美追求和卓越的表現技巧。而我們也確飽嘗了一次難得的藝術享受。
這座具有南北方特色的古建群體,在我國北方是少有的,保留更是幸運的,它是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從歷史的角度看“淮軍公所”更有其獨特的內涵,是任何事物不能替代的。在中國近代軍事發展史上,了解和研究“淮軍”這一軍系的興亡盛衰,對於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扣問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是有著一定現實意義的。如果說淮軍興起於安徽省的安慶,而終止就在直隸省的保定,“淮軍昭忠祠暨公所”為準軍畫了一個圓滿句號。它傳承著豐厚的歷史內涵,集史料和建築藝術於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歷史課堂,也是一處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有人把建築稱之為“石頭的史書”、“凝固的樂章”,比喻是非常恰當的。
淮軍公所建築風格南北兼容,別具一格,規模宏大。從現存建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迎賓院、戲樓、享堂、昭忠祠均為徽式建築風格,而北部的幾個院落則是北方的四合院形制,兩種風格形成鮮明對照,既能感受到北方建築的古樸渾厚,也能欣賞到南方建築的精巧秀美。每幢建築上,無論是磚雕、石雕或木雕,件件都稱得上藝術品。隨著歷史長河的流逝,從全國範圍看,作為記敘近代淮軍歷史的古建築,如今多蕩然無存,而充分體現晚清徽派祠堂建築風貌,在我國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就是保定淮軍公所了,實是難得。因此,淮軍公所自然就成為具有較高文物價值和研究、欣賞清代徽派祠堂建築的最好實物史料。1984年,保定市政府公布此處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擬定維修和保護措施;1993年被河北省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聯合評定為河北省唯一的一處國家級優秀近現代建築。
淮軍公所地處保定古城區西南隅的淮軍公所全稱“淮軍昭忠祠暨公所”,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於光緒十四年至光緒十七年(1888年—1891年)經專摺奏準,奉詔修建的“淮軍昭忠祠”及“公所”(淮軍辦公駐地)合一的建築群,占地約30畝。此祠是繼蘇州、無錫、武漢之後為祭奠在戰鬥中陣亡的淮軍將士修建的第四座“昭忠祠”,也是規模最宏大的一座。淮軍公所位於保定市環城西路220號,是李鴻章為紀念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陣亡的“將士”而建的昭忠祠,併兼有安徽會館之功能。李鴻章死後改為李鴻章祠堂。
淮軍公所規模宏大,整體呈不規則矩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約40畝,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7個區域。一是正門以內的前院,為辦公和迎送客人之所。二是戲樓和公祭區,位於前院的後部。三是生活住宅區,有三個院落,位於戲樓的後部。四是神廚庫,即伙房,位於前院的東側。五是死亡將士紀念區,兩個院落,位於前院的西側,兩個院落東西廊的牆壁上,刻滿陣亡“將士”的生平。六是荷花塘,即花園區,位於該所的西南部。七是停放車馬的馬廄區,位於該所的西北區。由以上布局可以看出規模之大。

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軍團

在人類漫長的軍事歷史中,誕生了無數戰功赫赫、威名遠播的戰鬥軍團,從古羅馬橫掃歐亞非的羅馬軍團到驅逐匈奴封狼居胥的羽林軍。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誕生了無數名將的軍團們值得人們銘記與追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