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1823~1901)

李鴻章(1823~1901)

1858年冬轉至江西,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 1866年,繼曾國藩署欽差大臣,專辦鎮壓捻軍事務。 1876年,他屈服於英國擴張壓力,訂立中英《煙臺條約》。

李鴻章(1823~1901)

正文

李鴻章(1823~1901)晚清軍政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安徽合肥人。父文安,曾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與曾國藩有"同年"關係,交往甚密。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進士,後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1853年(鹹豐三年)受命隨工部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後在安徽巡撫幕府中任職,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1858年冬轉至江西,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1860年,統帶淮揚水師。湘軍占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其間,選兵擇將,厘定營制餉章,悉法湘軍。1862年(同治元年),編成淮勇五營(劉銘傳"銘字營"、潘鼎新"鼎字營"、周盛波"盛字營"、張樹聲"樹字營"、吳長慶"慶字營"),並指揮曾國藩所調湘軍郭松林部("松字營")及太平軍叛將程學啟部("開字營"),準備取道安慶赴援鎮江。時逃亡上海江蘇士紳乞師援滬,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前往。遂率勇乘英國輪船抵滬,自成一軍,是為淮軍。鏇經曾國藩薦命署江蘇巡撫(後改實授)。地方實權既握,又於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使淮軍在兩年內由六千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淮系軍閥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李鴻章到上海後,受到外國侵略者和國內地主買辦勢力的支持,夥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出犯太平軍,1863年1864年先後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清廷褒功,加太子太保銜,封一等肅毅伯。
在鎮壓太平天國期間,李鴻章認識到外國機械和槍炮的威力,積極籌建新式軍事工業,仿造外國船、炮,開始從事標榜"自強"的洋務事業。1865年分別在上海和江寧(今江蘇南京)創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機器製造局。同年,署理兩江總督,調集淮軍數萬人赴中原對捻軍作戰。1866年,繼曾國藩署欽差大臣,專辦鎮壓捻軍事務。次年,授湖廣總督。其後,採取"就地圈圍"、"堅壁清野"等戰略,相繼在山東、江蘇間和直隸(約今河北)、山東間剿滅東、西捻軍。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從此控制北洋達二十五年之久,並參與掌管清政府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清末權勢最為顯赫的封疆大吏。1873年授武英殿大學士,次年調文華殿大學士,仍留總督任。
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後,立即擴建天津機器製造局,使之成為"洋軍火總匯",供各省軍事需要。通過新式軍事工業的創辦和經營,逐漸認識到軍事工業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以解決經費問題,需要成套的新式工業交通體系以解決原料、燃料、運輸、通訊等問題,於是從19世紀70年代起,進一步擴大洋務事業,由標榜"自強"進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辦"的形式創辦了一系列民用企業,其中較重要的有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總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漠河礦務局等。同時,又著手籌辦北洋海防,以外購為主,自造為輔,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建成一支擁有二十餘艘艦艇的北洋海軍。為培養"自強""求富"所需人才,還創辦各類新式學堂,並派人赴歐美留學。所有這些洋務事業,其主觀目的只是引進某些西方的技術設備、增強國家實力以應付變化了的國際形勢,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但西方近代物質文明的引進不可避免地要導致資本主義經濟的萌發和封建體制的某些破裂,從而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李鴻章辦洋務事業,時間最長,方面最廣,主持最力,聲勢甚大,但成效甚微。在封建體制束縛下的洋務運動,不可能使中國真正富強起來。中外力量對比懸殊的格局,使李鴻章產生了嚴重的"懼外"思想,在對外交涉中始終抱定"委曲求全"的方針。1876年,他屈服於英國擴張壓力,訂立中英《煙臺條約》。1885年中法戰爭中,儘管中國軍民在滇桂邊境已取得重大勝利,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一意企求國際調停,疏於戰備;被迫應戰後,仍圖保存淮軍和北洋海軍實力,招致被動挨打,北洋海軍覆沒殆盡,並於次年與日本簽訂喪權失地的《馬關條約》。此後淮系軍閥勢力瓦解,洋務運動在政治上宣告破產,李鴻章聲名大損,遂入閣閒居。1896年,命充專使赴俄致賀沙皇加冕,並往德、法、英、美諸國聘問。在俄簽訂《中俄密約》,旨在聯俄制日。1899年,出任兩廣總督。次年義和團運動高漲、八國聯軍進犯津京時,調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命偕慶親王奕劻為議和全權大臣。1901年,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同年11月去世。諡文忠,贈太傅,晉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參考書目
 顧廷龍、葉亞廉主編:《李鴻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配圖

李鴻章(1823~1901)李鴻章(1823~1901)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