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灌

淤灌,利用天然河流中含泥沙的水或山洪水進行淤地改土或肥田澆灌作物的灌溉方法,改良低洼地、鹽鹼地、沼澤地及沙荒地的有效措施之一。

淤灌

正文

利用天然河流中含泥沙的水或山洪水進行淤地改土或肥田澆灌作物灌溉方法。中國黃河乾支流汛期夾帶大量泥沙,其中尤以黃河中游支流的含沙量最高,有時每立方米水中泥沙含量可達 500千克以上。泥沙中含有一定養分,灌溉落淤後,即可耕種。淤灌除能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要外,還能起到淤填土地、沖洗鹽鹼、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農業增產的作用,是改良低洼地、鹽鹼地、沼澤地及沙荒地的有效措施之一。
公元前246年,在中國陝西省涇河下游開闢了鄭國渠,結合灌溉放淤,改良利用了大片鹽鹼窪地。《史記·河渠書》載:“用注填閼之水,灌澤鹵之地4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指的就是淤灌。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一古老的灌溉技術在黃河下游引黃灌區大範圍運用並取得了成功。世界上也有類似的經驗,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羅河洪水放淤肥田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淤灌形式 按土地利用狀況分為:①白地放淤。一般在低洼沼澤地、鹽鹼地或沙荒地進行,它不受作物種植的限制,淤得較快,較厚。②灌溉放淤。與農作物灌溉同時放淤,多適用於水稻田。③沉沙放淤。在沿河或背河窪地,為加固堤防淤背,淤高窪地或灌區沉沙池結合放淤。
按灌溉水流在格田內流動的形式分為:①動水漫灌放淤。邊灌邊排,連續放淤。用水較多,淤後溜溝多,粘沙分布不勻,淤地質量較差。②圍堤靜水放淤。適用於地勢封閉而低洼的地方放蓄渾水,沉積泥沙,排除表層清水。此法省水、落淤均勻,但所需時間較長。③動水、靜水結合放淤。在動水放淤接近完成時,倒灌回淤靜水沉澱數次,淤地質量較好,速度較快。
淤灌工程 由灌排渠系、畦埂圍堤、進泄水建築物等構成。淤區面積和布置形式應根據地形、引水流量、土地利用狀況及行政區劃而定。目前多採用中、小型淤區,面積200~2000畝不等。引洪漫地的引洪渠同一般灌區引用高含沙水流的渠道不同,由於洪水歷時短,來勢猛,需要在較短時段內引用洪水,因此引洪渠的渠線短、比降大、級數少、斷面寬且淺。
淤灌技術 斯托克斯定律及由中國黃河水利委員會等單位試驗得出的水流挾沙能力經驗公式表明:泥沙的沉降速度主要與懸沙粒徑成正比,與水流速度成反比。應根據泥沙運動規律掌握好淤灌技術,才能使土地淤得均勻、平、厚。淤灌技術一般包括:①多口門分散進水。需要增大淤區的長度時,採用此法,以保證下游有足夠的落淤量。②局部導流。築擋流牆或挖導流溝,引淤泥至較遠處,並使落淤均勻。③低引高泄。根據地形和落淤厚度修建不同高程的進、出水口,在放淤過程中交替使用各種口門,以減緩淤區水流速度,使泥沙充分淤淀。④先靜後動,以清頂渾。開始放淤時先將出水口堵住,淤區灌滿渾水,關閉進水口渾水澄清後,再打開進水口和出水口,使進淤區的渾水推著清水緩緩前進,泥沙下沉,從出水口排出清水。⑤倒灌回淤。在放淤將結束時,把進水口堵住,改由出水口進水,如此倒灌回淤2~3次,以達到均勻落淤的目的。
適宜淤灌的季節一般以夏季為好,這時水量豐富、含沙量多,沙粒細,養分高,淤地質量好。
存在問題 適宜淤灌的時期往往是作物生長旺季和多雨季節。因此,淤灌易引起內澇或掩埋作物,且存在著淤地與灌溉、淤地與農業生產、放淤漫地與溝渠輸水等矛盾。故需統籌安排、全面規劃和加強管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隨著小流域治理工作的加強和水土流失狀況的逐步減輕,從長遠看淤灌規模及範圍將日趨縮小。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