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戰略

海軍戰略

海軍戰略是指導海軍建設和作戰的方略。海軍戰略是國家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海軍建設與運用的戰略環境、戰略使命和任務、戰略力量及戰略運用方式。海軍戰略是由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領土範圍、海洋地理環境、科學技術水平、國際形勢以及可能的作戰對象等條件制定的。其內容主要包括海軍的建設、作戰、訓練和科學研究等方面。

簡介

海軍戰略,指導海軍建設和作戰的方略。它從屬於國家軍事戰略,是國家軍事戰略在海軍中的運用。

內容

俄海軍戰略核潛艇正在裝SS-N-23潛射飛彈俄海軍戰略核潛艇正在裝SS-N-23潛射飛彈
海軍戰略是由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領土範圍、海洋地理環境、科學技術水平、國際形勢以及可能的作戰對象等條件制定的。其內容主要包括海軍的建設、作戰、訓練和科學研究等方面。諸如海軍的建設方針,海軍各兵種的構成、比重,領導和指揮體制及部隊的組織編制,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的規劃、生產和儲備,海軍基地、港口的分布和建設,海上戰場的選定和準備,海軍後備力量的建設和戰時動員計畫;海軍的作戰方針,海上戰爭的總目的、總任務,海上戰區的劃分,海軍作戰部隊和勤務保障部隊的部署,控制海上戰略要點,奪取和掌握海洋戰區制海權制空權的行動計畫,指揮和保障系統的組織;海軍教育訓練的方針、原則、體制,以及海軍知識結構的確定等;海軍軍事科學研究的體制和規劃,海軍軍史、戰史、作戰理論和戰略戰術的研究,各種條令、條例的制定,艦艇、飛機和各種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設計論證,研究海洋環境對海軍的影響,海軍的預測學、海軍科學研究方法學等海軍邊緣科學理論的建設,等等,都屬於海軍戰略的範疇。現代海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和很強的突擊威力,並具有戰略襲擊能力的軍種。世界許多國家正競相開發海洋,有的海軍強國企圖稱霸海洋,在海洋權益上的鬥爭日趨激化,海軍的戰略地位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類型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海軍實行不同的海軍戰略。其基本類型有兩種,即近海防禦戰略遠洋進攻戰略。在作戰指導上,實行防禦戰略時,通常進行海上戰役、戰鬥的進攻戰;實行進攻戰略時,在實行戰役戰鬥進攻戰的同時,也輔以必要的海上戰役、戰鬥的防禦戰。

簡史

海軍戰略是隨著海戰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古代海軍的海上作戰行動,多為陸上作戰的從屬部分,因而尚未形成海軍戰略這一概念。隨著海上戰爭和海軍的發展,海上作戰行動逐漸伸向遠洋,從而相對脫離了對陸上戰場的從屬地位。從15世紀末16世紀初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國家為了掠奪海外殖民地,保護殖民權益,爭奪海上霸權,其海軍遠渡重洋,對殖民地進行武力征服,相互之間也進行了多次戰爭,這是產生資產階級海軍戰略理論的基礎。19世紀末,美國已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其海軍有了較強的實力,開始了向海外的擴張。與此同時,美國海軍理論家A.T.馬漢提出適應美國擴張需要的海權論學說和以海權論為中心的海軍戰略理論(見制海權)。他強調要以優勢的海上力量控制海洋,利用公海向海外投送兵力,去占領別國領土,其目標是稱霸海洋。他的學說和戰略理論成為美國海軍理論的基礎,並對其他國家的海軍戰略理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蘇聯海軍從1918年建立起,到1945年衛國戰爭結束及以後一段時間,基本上是一支近海防禦力量;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具有遠洋進攻能力的海軍。70年代以來,美國和蘇聯競相發展新型核潛艇,能夠發射遠程戰略飛彈,除用於戰略襲擊外,主要作為實行核報復(即“第二次打擊”)的工具。美國、蘇聯的海軍部署和活動於世界各大洋,還把商船隊、漁船隊和海洋考察船隊作為他們推行其海洋戰略的輔助力量。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國家的軍事戰略指導下,在陸軍空軍和沿海廣大人民民眾、海上民兵的協同支援下,實行近海防禦作戰,其任務是抗擊外國海軍從海上入侵,保衛本國的領海和海疆,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

世界海軍戰略潮流

世界海軍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大陸學派”、“巨艦大炮淪”、“海權論”、棱海軍”、“軍事戰略海軍部分”、“由海向陸”等幾大戰略潮流
(1)“大陸學派”產生於19世紀的法國,當時的海軍仍處於風帆時代,法國是個大陸國家,但國土南北兩面臨大西洋和地中海,有漫長的海岸線和許多良港,具有發展一支強大海軍的良好的地理條件。但法國的戰略家們只把海上力量看做是陸上力量的輔助者,以巴隆《海戰論》為代表的“大陸學派”海軍理論認為,法國不應和英國艦隊進行大編隊的海戰,而應依託海岸,用小編隊,直接打擊英國商船隊,這樣可以動搖英國的經濟根基,保障陸上作戰的勝利。“襲商戰”思想成為法國此後一個多世紀的海軍戰略,雖然法國在財力和海軍技術上不遜於英國,1837年時,法國有23艘蒸汽戰艦,而英國只有21艘,螺鏇槳、鏇轉炮塔這些技術都是法國首先套用到戰列艦上的,但法國海軍卻重點發展了大量小型艦艇。由於錯誤的戰略指導,法國海軍無力維護本國海外利益,國運也從此走向衰敗。
二戰中,德國海軍繼承了“大陸學派”的“襲商戰”理論、不但進行大規模潛艇戰,甚至連戰列艦和戰到巡洋艦也作為海上襲擊艦使用。雖然德國潛艇一度嚴重威脅英國的海上生命線,但最終在盟軍水面艦艇和航空兵的聯台打擊下,潛艇戰徹底失敗。
戰爭實踐證明,“襲商戰”只是海軍任務之一,不能把“襲商戰”作為海軍戰略。“大陸學派”的根本錯誤在於,把海軍作為陸軍的附屬,只強調海軍破壞性的一面,而忽視了海軍保護海上航線,促進國力增長的價值。
(2)“巨艦大炮論”產生於19世紀末的英國,當時的海軍已經進入蒸汽機鐵甲艦時代。當時的英國是世界頭號強國,擁有大量海外殖民地.而新興的工業國家德國,卻急於準備建立一支龐走的艇隊,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奪取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國則提出“兩強戰略”,要建立一文能同時壓倒兩個歐洲海軍大國的艦隊。“巨艦大炮論”主張建造堅甲重炮的巨型戰艦,通過艦隊決戰和海上封鎖來奪取制海權。
“巨艦大炮論”賦予了海軍和陸軍的平等地位,其缺點在於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英國、德國和日本都曾為此消耗了巨大的國力。
(3)“海權論”誕生於19世紀末的美國,當歐洲列強進行造船競賽和艦隊決戰的時候,美國海軍的馬漢將軍提出了“海權論”。他把海軍建設上升到國家命運的高度。從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大戰略角度認識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艦外交”、“海軍威懾作用”等觀點,認為海軍在戰時和平時具有“共同價值”。
(4)“核海軍論”誕生於二戰結束後的蘇聯,當時人類戰爭史進入了核時代。在第一顆核子彈投入實戰之後。很多國家的理論界掀起了“海軍無用論”。特別是美國在太平洋上進行的比基尼核試驗,證明了核彈對於潛艇和水面艦艇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就在美國海軍將領們極力維護海軍地位的同時,從1955年開始,由於蘇聯在彈道飛彈技術上的突破性進展,蘇聯海軍卻在“飛彈——核戰爭”軍事理論的指導下,推出了“核海軍”理論。並在這個理論指導下,建造了大量以飛彈為主要武器的核動力潛艇。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為代表的蘇聯“核海軍”理論逐步完善。“核海軍”理論,突出了海軍對岸上目標打擊的作用 (主要是核打擊) 。把海軍的威力從海洋擴展到全球每個角落。“核海軍”理論要求建造以水下核力量為主的均衡型遠洋海軍。蘇聯的“核海軍”理論吸收了大陸學派和海權論的部分內容,同時影響了英國、美國等老牌海上強國的海軍理論。“核海軍”理論實現了蘇聯海軍的跨越式發展,但局限性在於其靈活性不足,難以應付全面戰爭之外的常規局部軍事衝突。蘇聯解體後,“核海軍”理論下建立的蘇聯艦隊,在失去經濟支持的情況下基本喪失了戰鬥力。
(5)“軍事戰略海上部分”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已經走出了越戰失敗的陰影,1986年,美國提出。以實力威懾為基礎實施全球性海上進攻”的新戰略,準備建設一支“600艘艦艇”的龐大海軍。“軍事戰略海上部分”把海軍理論上升到國家軍事戰略的高度。
(6)“由海向陸”誕生於冷戰結束後的美國,由於失去了蘇聯海軍這個強大的對手,1996年美國海軍提出“前沿存在,由海向陸”戰略構想。把美國海軍的作戰對手由海權國家轉變為陸權國家。把美國海軍主戰場,從遠洋轉移列陸權國家沿海地區。把主要作戰目標,由奪取制海權轉變為控制海岸和部分陸地。“由海向陸”的實質,是海權國家壓服陸權國家。

新中國海軍戰略

新中國海軍戰略新中國海軍戰略
(1) 沿岸防禦,新中國建立初期,從1949年到1955年,中國海軍奉行“沿岸防禦”戰略,海軍主要任務是“保衛沿海沿江”,肅清海匪,收復沿海島嶼,突破海上封鎖。這一時期,海軍裝備主要來源是繳獲、購買和仿製。海軍初步建立了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岸防兵部隊和海軍陸戰隊。武器裝備主要以“空、潛、快”為特徵。主要艦艇噸位小,續航力短。
(2) 近岸防禦,從1956年到1970年,中國海軍奉行“近岸防禦”戰略,海軍主要任務轉變為保衛海防。這時期,海軍裝備實現了從繳獲、購買、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轉變,海軍裝備了自主研製的核潛艇。海軍戰鬥力有了較大提高。海軍提出了海上破襲游擊戰理論、海上獨立戰場理論和依託島岸作戰理論。
(3) 近海防禦,從1970年至今,中國海軍奉行“近海防禦”戰略,近海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戰略概念,包括我國全部的海洋國土。這一時期我國主要威脅由大國全面入侵,轉變為局部熱點衝突,特別是一些有爭議的近海經濟區。海軍的主要任務,已經由協同陸軍、空軍進行反侵略戰爭,轉變為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上經濟利益,實現祖國統一大業。
面臨的新問題
從結束到蘇聯解體,世界一直處於美、蘇兩強爭霸的格局之下。而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這一變化,必然會對中國的海軍戰略產生深刻影響。
建國初期,雖然美國對中國進行封鎖,但新中國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蘇聯的貿易和技術引進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在英國為了維護香港的特殊情況下,也不敢完全追隨美國對中國進行封鎖和禁運。國家以發展重工業為主要任務,對海外貿易的需求不大。儘管那時新中國海軍力量非常薄弱,但國防壓力主要由陸軍承擔(韓戰)。海軍的任務也相對很輕,因此,“沿岸防禦”戰略基本適應當時的安全環境。
改革開放初期,雖然中、蘇關係仍然緊張.但在1972年中美關係改善的基礎上,中國逐步打開和西方貿易和技術引進的大門。國家的改革開放戰略,對海外貿易的需求逐漸增加。儘管這時中國海軍力量仍然不夠強犬,但國防壓力仍主要由陸軍承擔(北方對峙)。海軍的任務也相對很輕,因此,“近海防禦”戰略基本適應當時的安全環境。
蘇聯解體後,美、蘇互相牽制的格局不復存在,美國不再需要中國牽制蘇聯,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軍事威脅不斷增加。隨著規模的發展,進口能源、原材料、出口產品的海上通道、已經成為中國的經濟命脈。而中國目前的海軍力量與外來威脅和安全需求相比,是不相適應的,由此產生一系列新問題。
(1) 在近海地區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中如何應對超級大國的武裝干涉。在中國近海的熱點地區,如釣魚島、南沙、台灣等,存在美、日軍事同盟,美、澳軍事同盟。最近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與日本首相安倍也將簽署聯合安保宣言,兩國將進行情報合作,日軍也可以在澳大利亞國土上進行聯合演習,儘管日澳安保宣言級別低於日美安保協定,但很大程度上將意味著兩國關係提升為一種“準同盟關係”。美、澳、日之間這種2+2軍事同盟的存在,使中國近海地區安全形勢複雜化,近海問題可能牽涉到超級大國,並波及範圍更大的地區,這一變化是中國近海防禦戰略需要面對的。
(2) 保證從中國通往波斯灣這條能源通道的安全。即使中國成功地避免或解決了近海地區的危機和軍事衝突,從發展的眼光看,仍然是不夠的。一旦超級大國或地區軍事強國對中國進行海上封鎖,一支為近海防禦而建設的海軍,如何維護中國通向波斯灣的石油航線的安全?
(3) 維護中國在非洲地區的經濟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對外投資項目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非洲和中東地區。雖然中國對很多國家一向奉行友好政策,但由於各種複雜的利益衝突,也出現了由地方勢力,恐怖組織進行的綁架中國工人等現實威脅。應對這些低強度衝突與恐怖成脅,也是海軍戰略需要考慮的內容。
近海防禦與遠洋打擊
中國海軍在近海防禦的基礎上,應該加強遠洋打擊能力。
(1)通過國際合作,應對低強度衝突。在遠洋發生低強度衝突時,中國可通過和友好國家的國際合作,例如提供艦艇臨時停靠和補給,或多國海軍聯台行動,例如科索沃戰爭時,希臘海軍曾幫助中國運輸僑民。同樣,中國海軍也需要幫助友好國家海軍處理髮生在亞太地區的低強度衝突。
(2)有限的遠洋打擊能力是對近海威脅的遏制。假如中國和周邊國家發生武裝衝突或局部戰爭,保持對敵方遠洋航線的有限打擊能力,是對戰爭升級有效的限制手段之一。增加戰爭成本,就是降低戰爭風險。
(3)區域安全交換。假如中國和超級大國發生軍事衝突,中國海軍顯然沒有能力在遠洋和敵國進行艦隊決戰,但如果中國海軍能有效控制對敵方有重要價值的海區,則雙方可能達成默契,保證中國冊只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安全。當然區域安全交換,需要比有限打擊遠洋航線更強的遠洋作戰能力。
(4)陸、海,空軍聯合進攻。假如中國和超級大國發生軍事衝突升級,中國海軍還可以在陸軍、空軍的幫助下,獲得前進基地,擴展打擊範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