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H.

海涅,H.

海涅,H.,男,德國人,詩人,1797年12月13日生於杜塞道夫。父親參孫·海涅是猶太商人。母親出身於醫生家庭,受過良好教育。

海涅,H.

正文

海涅,H.海涅,H.
德國詩人。
生平  海涅一生,可分為3個時期:
第一時期(1797~1830)  1797年12月13日生於杜塞道夫。父親參孫·海涅是猶太商人。母親出身於醫生家庭,受過良好教育。海涅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法軍占領萊茵地區時,摧毀封建制度,把猶太人從奴役中解放出來。母親曾希望海涅參軍入伍,或當個文官。1815年拿破崙兵敗,父母要他經商。曾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銀行和漢堡他的叔父所羅門·海涅的銀行里工作。1819年初,由叔父資助開辦的銷售紡織品的“哈利·海涅公司”因經營不善倒閉,經商失敗。1819年秋,經叔父同意進入波恩大學學習法律,與浪漫派代表作家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接近。1820年秋轉入格廷根大學。1821年因決鬥被學校處分,休學半年,不久轉入柏林大學,聽黑格爾講課。在柏林時結識法恩哈根·封·恩澤夫婦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凱等。恩澤夫婦家的文學沙龍是柏林的文學中心,在它的影響下,海涅的第一部《詩集》於1821年在柏林出版。同年去波蘭旅行。繼《詩集》之後,1823年發表《悲劇──抒情插曲》。猶太人不幸的命運激勵海涅反抗壓迫,積極參與柏林的“猶太文化科學協會”的工作。
1823年 5月,海涅回到已遷居呂訥堡的父母身邊。1824年 1月重返格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繼續寫詩,完成了《還鄉集》。同年秋天,徒步去哈爾茨山旅行,後來寫出第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散文作品《哈爾茨山遊記》。從哈爾茨山回來途經魏瑪,訪問了年邁的歌德。
1825年海涅接受基督教洗禮,同年獲法學博士學位。《還鄉集》增訂後與《哈爾茨山遊記》和《北海紀游》中的第一部分組詩,於1826年彙編為《旅行記》發表,引起強烈的反響。同年再度往諾爾德奈,寫《北海紀游》第2、3部分。1826至1827年在呂訥堡寫作類似自傳體的散文《勒·格朗集》。1827年初到漢堡,同年,《旅行記》第 2卷出版。曾往英國旅行。回到漢堡後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發表的大部詩歌,奠定了海涅作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地位。
1827年海涅應出版商科達的邀請,到慕尼黑主編《普通政治新年鑑》。1828年從慕尼黑前往熱那亞,然後經盧卡浴場到佛羅倫斯,重返德國。在柏林和波茨坦寫《旅行記》第 3卷,內容是《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盧卡浴場》,《盧卡浴場》的最後部分是對詩人普拉滕的論戰。1829年去黑爾戈蘭島,同年往漢堡探望母親,並監印《旅行記》第 3卷。
1830年夏,海涅在黑爾戈蘭浴場治病期間,巴黎爆發七月革命,他為此熱烈歡呼。

海涅,H.海涅,H.

第二時期(1830~1848)  七月革命使海涅的生活發生重大變化,他決定前往巴黎。行前他在漢堡刊印了《新春集》,收入組詩14首,以此結束了青年時代的愛情詩。還有一卷《旅行記》的補遺出版,內有《盧卡城》《英國片斷》
1831年5月海涅到達巴黎,與巴爾扎克貝朗瑞柏遼茲蕭邦大仲馬雨果李斯特喬治·桑等人結識,並與聖西門的信徒們交往。1833至1834年在奧格斯堡的《總匯日報》發表《法蘭西現狀》《論法國的畫家》等報導,並為法國報紙撰寫《德國近代文學史略》(1836年擴充為《論浪漫派》)和《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
這期間海涅和流亡巴黎的德國政論家路德維希·伯爾納發生爭論。伯爾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狹隘的小資產階級激進派,他斥責歌德和黑格爾是“押韻的奴才”和“不壓韻的奴才”,攻擊海涅是“唯美主義者”。海涅於伯爾納去世以後在1840年發表《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忘錄》作為回答。
1834年,海涅在巴黎認識了法國女工克雷斯琴斯·歐仁妮·米拉(即瑪蒂爾黛·米拉),1841年結婚。1835年德意志聯邦議會查禁“青年德意志”派作家的作品,海涅本來不屬這一派,卻名列第一。同時,他與叔父不和,失掉經濟援助,因而不得不接受法國政府提供給受迫害的各國流亡者的救濟金,由此受到他的反對者的攻擊和誹謗。
1843年,海涅從巴黎回國。這次旅行使他開始構思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年底重返巴黎後,他動手寫作這部長詩。年底在巴黎結識了馬克思,這對海涅的思想起了促進作用。此後,海涅常在盧格和馬克思共同編輯的《德法年鑑》上發表諷刺詩。1844年7月,海涅為監印《新詩集》又到漢堡,並從漢堡把《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的清樣寄給馬克思,由馬克思介紹給德國流亡者在巴黎辦的《前進報》上發表。
早在30年代,海涅便有癱瘓症的跡象,40年代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又患嚴重的眼病,幾乎雙目失明。1844年12月底,海涅的叔父去世,遺產中只留給他幾千馬克。這時,他的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視力很弱。他的堂兄卡爾·海涅答應給他一份年金,但以海涅保證不發表關於他們家族的任何文字為條件,海涅被迫毀掉精心寫作的《回憶錄》。現在保存下來的《回憶錄》是後來重寫的。1846和1848年恩格斯每次到巴黎都去看望病中的海涅。
第三時期(1848~1856)  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時,海涅的病情愈加惡化。 5月以後完全癱瘓,在被他稱為“褥墊墓穴”的病床上躺了 8年之久。他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寫作,口授完成詩集《羅曼采羅》,於1851年出版。他還寫了一些散文作品,除《自白》(1854)外,還把40年代為奧格斯堡《總匯日報》寫的通訊精選成集,題為《盧台奇亞》(巴黎的拉丁文別名)。在逝世前幾個月為《盧台奇亞》法文版寫的前言,反映了他的思想中的矛盾。他看到現存社會中貧富懸殊,因而祝願共產主義獲得勝利;但又擔心共產主義社會來臨後那些“無知的偶像破壞者”會毀掉他的《歌集》。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著作
1.詩歌 海涅在文學史上一般被認為是歌德以後德國最重要的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根據他一生的三個時期可以分為 3個階段。第 1階段是早期抒情詩,代表作為《歌集》。海涅在波恩學習期間,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曾在韻律學上對他進行過專門指導,他又酷愛民歌,因此早期的抒情詩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民歌的曲調和韻律。內容大多是抒寫他的經歷、感受、憧憬,特別是愛情的歡樂和痛苦,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北海紀游》組詩是德國詩中最早謳歌大海而又最為精采的詩篇。許多音樂家曾為海涅的抒情詩譜曲。
海涅早期的抒情詩有較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但也反映出詩與現實的矛盾。詩人並未以詩的美掩蓋現實生活中的醜,而是兩相對照。一般浪漫派詩人慣於創造夢境,使人沉湎其中,忘卻現實,海涅則用所謂“浪漫主義的嘲諷”的手法,使夢境破滅,正視現實,包含著對社會的批判。

海涅,H.海涅,H.

海涅的抒情詩雖然主要是歌詠愛情,但具有新時代的內容,例如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讚揚,對封建主義復辟及其主要支柱教會、貴族的蔑視,對新興資產階級的市儈習氣及其道德的反感,在詩中都有所表現。在《歌集》最早的一部分《青春的煩惱》中,也有《兩個擲彈兵》這樣政治色彩鮮明的詩篇。
第 2階段的主要詩歌創作是:包括《時代的詩》在內的《新詩集》、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和《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海涅在30年代思想更加成熟,他研究了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後來又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並且親身參加了當時的革命運動,因此,在文藝創作上他一方面反對脫離現實的浪漫派詩歌;另一方面又反對當時毫無詩意只有革命口號的所謂“傾向詩”。長詩《阿塔·特羅爾,一個仲夏夜的夢》(1843)便是以跳舞的熊為比喻,對內容空洞的傾向詩的作者們進行辛辣的諷刺。海涅在這首長詩的序中說,當他看到偏狹的同時代人怎樣粗魯、拙劣而蠢笨地了解人類理想,他就更加忍不住要加以嘲笑。他認為新的時代完全可以寫出詩意濃郁、內容新穎、符合時代精神的詩篇。以《時代的詩》命名的政治詩,就是用優美的詩歌形式表現新的認識、把政治觀點和美學思想有機結合的詩篇。因此他的詩歌既有強烈的戰鬥性,又有很高的藝術性。《教義》《警告》《傾向》《等著瞧吧》以及諷刺普魯士國王威廉·弗里德里希四世的《中國皇帝》和鞭笞德國小資產階級的《闡明》等都是政治與藝術巧妙結合的優秀之作。
海涅自稱《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是一部詩體的旅行記,它將顯示出一種比那些最著名的政治鼓動詩更為高級的政治”。作者把1843年漢堡之行的所見所聞用光怪陸離的夢幻表達出來,揭露和諷刺德國的封建割據、市民的庸俗、普魯士的專橫,同時也表達他的哲學觀點、政治信念和對人類前途的希望。這部長詩是海涅詩歌創作的頂峰。1844年西里西亞爆發紡織工人起義,海涅寫了著名的《西里西亞織工之歌》。恩格斯撰文稱讚這首詩說:“德國當代詩人中最傑出的一個亨利希·海涅參加了我們的隊伍,發表了宣傳社會主義的詩歌。”海涅這個時期的詩歌,直接為1848年革命的準備吹響了號角。
第 3階段:1848年革命失敗,海涅癱瘓不起,但他仍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1851年出版的《羅曼采羅》《1853年至1854年詩集》,以及一些遺詩,有的寫歷史事件,有的是“時代的詩”的繼續發展。詩歌的情調有時悲憤填膺,有時憂鬱滿懷,但是諷刺的鋒芒和細膩的抒情並沒有消失。海涅在死的預感中也沒有放棄對祖國和人類將來的希望,他的詩還洋溢著戰鬥的豪情。《決死的哨兵》《奴隸船》等是這一階段有代表性的名篇。
2.旅行記 1822年海涅在給作家伊默爾曼的信里說:“詩歌歸根結底只是一件美麗的次要事情。”1826年他寫信給詩人米勒說:“我作為詩歌作者已經結束,散文把我擁入它寬闊的懷抱。”這說明,這時海涅已經感到用散文來戰鬥更直接、更有力量。他把《歌集》比作“商船”,把《旅行記》比作“戰艦”,《歌集》這艘“商船”將由《旅行記》這艘“戰艦”護航。4卷《旅行記》,從《哈爾茨山遊記》《英國片斷》,涉及的範圍很廣,反映作者的思想在進步,戰鬥的自覺性在加強。到晚年他認為時代的偉大任務是“全人類的解放”,他就是在為“人類解放”而奮鬥。

海涅,H.海涅,H.

海涅的《旅行記》在體裁和風格上在德國文學中堪稱獨步。作者以漫談的口吻,海闊天空,揮灑自如,遊記中有政論,政論中又有豐富的詩情畫意。例如《哈爾茨山遊記》在對德國大學煩瑣主義的教學以及對容克貴族和市儈進行諷刺的同時,還有精采的風景描寫;《勒·格朗集》回憶童年的生活,其中對拿破崙的頌揚,顯示出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淵博的知識;《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對復辟時期的德國給以有力的抨擊;在《盧卡浴場》里與普拉滕的論戰是對於詩歌中迴避現實、模擬古典形式主義的批判;在《英國片斷》里,作者已看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在表面繁榮的背後是勞動人民悲慘的生活;在《盧卡城》里,海涅表示了對革命的堅強信念。從《旅行記》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發展的過程,1830年他熱情地歡迎七月革命,1831年離開德國前往巴黎,是他思想發展的必然的行動。

海涅,H.海涅,H.

3.評論著作 海涅從1831年到巴黎後,寫了一系列關於宗教、哲學、文學、繪畫、音樂、戲劇的文章。30年代最重要的是《論法國的畫家》《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論浪漫派》等。海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溝通德法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糾正法國斯塔爾夫人《論德國》一書中的錯誤觀點;同時讓德國人了解法國大革命的傳統和成果,認識本國的落後,克服消極因素,看到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促進德國的革命。海涅在《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一文中,一方面批評德國唯心主義的古典哲學,一方面也指出,在德國哲學家晦澀費解的文字後面,隱藏著革命思想。他認為,德國哲學家進行了一場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哲學革命。他堅信,在哲學革命之後,政治革命會隨之而來。海涅的這些見解受到恩格斯的讚揚。《論浪漫派》對德國文學的發展作了簡要而精確的分析,對德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人物萊辛、歌德、席勒等給以實事求是的評價,從而捍衛了德國文學的進步傳統。海涅對當時風靡一時的浪漫派文學也作了一分為二的分析,認為浪漫派文學在政治上是反動的,但在藝術上仍有可取之處。海涅的這兩部著作思想深刻,眼光遠大,遠遠超過同時代有關著作的水平,直到現在還有一定的價值。40年代到50年代,海涅還寫了《路德維希·伯爾納,亨利希·海涅的備忘錄》《自白》《回憶錄》《盧台奇亞》,這些文章論述了文藝評論與創作的關係,文藝與現實、文藝與政治的關係,哲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的關係等。這些評論一反過去理論文章枯燥的文風,優美瀟灑,清新雋永。
4.小說和戲劇 海涅寫過一些小說和劇本。小說有《巴哈拉赫的法學教師》,內容是中世紀迫害猶太人的故事,初稿寫於1824年,1833年曾被焚毀,1840年從殘稿中整理出三章發表。《施納貝勒沃普斯基先生的回憶錄》寫於1826年,1834年發表;《佛羅倫斯之夜》於1836年寫於巴黎。這些小說都是未完成的片斷。悲劇《阿爾曼梭》和 《威廉·拉特克列夫》見於1823年的 《悲劇──抒情插曲》,1851年發表他在40年代寫的舞劇腳本《浮士德博士》
關於海涅的評價  海涅生活在一個過渡的時代,在當時的德國,政治上從死氣沉沉的復辟時期轉入革命潮流的到來;哲學上從唯心主義轉入唯物主義,文學上從浪漫主義轉入現實主義。這些轉變反映在他的著作中,正如梅林在《中世紀結束以來的德國史》里所說的:“非常協調地體現了在這一世紀內先後交替的三大世界觀的色彩和形式……海涅自稱浪漫主義派最後的幻想之王,但是他卻又用響亮的聲音嘲笑浪漫主義,使它在世界上無容身之處。海涅一直為資產階級自由的理想而奮鬥,然而他又極其猛烈地抨擊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種種姑息折衷和紛爭不休的缺點。海涅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發現了共產主義,並且一再預言,共產主義在未來必將無可阻擋地取得勝利,他頗以此感到自豪;然而他卻從沒有消除自己內心對共產主義的恐懼。”
海涅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歌和散文在德國和其他各國的文藝界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是他在生前和死後都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和待遇。從馬克思恩格斯以來所有革命的、進步的人士都推崇他,愛護他;而一些頑固的、反動的勢力則憎恨他,污衊他,德國法西斯專政時期甚至把他的名字從德國文學史中勾銷。在中國文藝界,從“五四”以來,海涅的詩歌受到廣泛的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涅的著作一再有新的譯本出版,尤其是他思想精透、筆鋒犀利的散文引起更多的注意。
海涅著作較新的版本:
《海涅著作與書信》,考夫曼編,10卷,1961至1964年於柏林出版。
《海涅全集》,布里格勒布編,6卷,1968至1976年於慕尼黑出版。
《海涅全集》校勘本,溫德富爾編,16卷,1970年起陸續於漢堡出版。
另有紀念版,包括全部著作、書信和生平資料,魏瑪德國古典文學研究與紀念中心編,計畫50卷,1969年起於柏林陸續出版。

 參考書目
 E. Galley, Heinrich Heine, Stuttgart,1963.
 H. Kaufmann, Heinrich Heine, Geistige Entwicklung und künstlerisches Werk, Berlin, 1968.
 M. Windfuhr, Heinrich Heine, Revolution und Reflexion, Stuttgart,1969.
 J. Müller, Heines Prosakunst, Heidelberg, 1969.

配圖

海涅,H.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