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德國宗教與哲學的歷史

論德國宗教與哲學的歷史

《論德國宗教與哲學的歷史》寫於1833-1834年間,是當時正流亡巴黎的海涅對德國的真正的精神面貌加以批判的敘述,他向法國讀者介紹了德國哲學中的革命意義,並使德國人民意識到本國的革命傳統。

基本信息

《論德國宗教與哲學的歷史》寫於1833-1834年間,是當時正流亡巴黎的海涅對德國的真正的精神面貌加以批判的敘述,他向法國讀者介紹了德國哲學中的革命意義,並使德國人民意識到本國的革命傳統。
國內對海涅的研究主要限於他的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而忽視了他的哲學思想。但在《論德國宗教與哲學的歷史》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出,海涅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更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學家。

內容簡介

這本書分為三篇,第一篇論述了宗教史(從基督教的產生到路德宗教改革運動時的德國宗教);第二篇論述德國古典哲學的來源,介紹了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人的哲學和影響;第三篇論述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偏重於表述它的革命意義。從對宗教的批判開始,最終論證了這樣的觀點,即:從馬丁・路德以來德國宗教和哲學的發展是德國社會革命的一種準備。

出版信息

1947年版1947年版
作者: (德)亨利希・海涅
譯者: 海安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1974-01
頁數:163
定價:9.5
裝幀:平裝
叢書: 宗教文化叢書
ISBN:9787100030380
1972年版1972年版
作者: (德)H.海涅著
譯者: 海安
出版社:上海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1972
頁數:150
定價:0.50
統一書號:2017-163

圖書目錄

出版說明
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附錄
論述德國的書信
再版後記

作者簡介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又譯亨利希·海涅,1797年12月13-1856年2月17日1797年12月13日
於德國杜塞道夫,德國著名詩人,代表作有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詩歌《西西里亞織工》,論文《論浪漫派》。童年和少年時期經歷了拿破崙戰爭。海涅出生在萊茵河畔杜塞道夫一個破落的猶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崙的軍隊曾開進萊茵河流域,對德國的封建制度進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拿破崙“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殘人”。法軍的這些改革,使備受歧視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從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哲學,他聽過浪漫主義作家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和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講課。海涅早在20歲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他的早期詩作:《青春的苦惱》、《抒情插曲》、《還鄉集》、《北海集》等組詩,多以個人遭遇和愛情苦惱為主題,反映了封建專制下個性所受到的壓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惱。1820年的冬季學期,他來到哥廷根大學,在那裡,他參加了一個學生組織。然而,僅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離開了學校和這個組織。還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
“我跟一些人一樣,在德國感到同樣的痛苦,說出那些最壞的苦痛,也就說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這些詩句中所抒發的個人感受,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些詩作於1827年收集出版時,題名為《詩歌集》。它們表現了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感情淳樸真摯,民歌色彩濃郁,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其中不少詩歌被作曲家譜上樂曲,在德國廣為流傳,是德國抒情詩中的上乘之作。
從1824年到1828年間,海涅遊歷了祖國的許多地方,併到英國、義大利等國旅行。由於他廣泛接觸社會,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理解,寫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記。
在第一部 《哈爾茨山遊記》里, 海涅以幽默活潑的筆調描繪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國現狀,諷刺嘲笑了封建的反動統治者、陳腐的大學、庸俗的市儈、反動的民族主義者、消極的浪漫主義者;以濃郁的抒情筆調描繪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同時又以深厚的同情,描繪了山區礦工的勞動生活。
在第二部《觀念——勒·格朗特文集》里,海涅描繪了法國軍隊進入故鄉的情景,刻畫了拿破崙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法國革命的嚮往和對德國封建統治的憎惡。
在第三部《從慕尼黑到熱那亞的旅行》等義大利遊記里,描繪了義大利的風光和社會生活,揭露了貴族天主教的反動性,同時對貴族作家脫離現實的傾向進行了批判。
在第四部《英國片段》里,作家描繪了富豪的貴族和資產階級與勞動人民的尖銳對立,揭露了大資產階級的貪婪和掠奪。
這四部札記的主要傾向是抨擊德國的封建反動統治,期望德國能爆發一場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四部旅行札記的創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成長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藝術上,海涅已從青年時代對個人遭遇與感情的描寫,轉向對社會現實的探討,走向現實主義道路。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與懷疑突出的表現在他對共產主義的信念與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正如列寧在紀念赫爾岑時所說,“是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尚未成熟這樣一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的產物和反映”。同時,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局限。1856年2月27日,海涅逝世。

創作背景

1831年5月1日,海涅渡過萊茵河來到了法國,5月初到達巴黎,作為德法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的使者,海涅應法國雜誌《兩個世界評論》的邀約,撰寫了一系列介紹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文章,旨在使法國人民了解德國精神生活的真實面貌。183年,這些文章以《論德國宗教與哲學的歷史》為書名,收入法國《沙龍》雜誌第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