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向》

《傾向》

《傾向》文學人文雜誌,1993年創刊,由當時旅居美國的貝嶺、石濤和居住中國大陸的孟浪、陳東東等海內外詩人、作家共同發起創辦。到2000年夏季為止總共出版了13期。在相隔整整7年之後,2007年冬季該刊以網路形式出版了第14期。

基本信息

簡介

《傾向》《傾向》

《傾向》(Tendency),前身為中國詩人貝嶺、老木、西川、陳東東等人1988年創辦於北京的地下詩刊,後停刊。一九九三年,《傾向》作為流亡的文學和人文思想刊物在美國波士頓創刊,由流亡美國的中國詩人、作家和在中國國內的詩人、作家和知識分子創辦,由貝嶺、孟浪編輯主持。傾向雜誌每期約三十萬字,刊發詩歌、散文、小說、文學評論、文化評論及譯文等。二○○三年《傾向》因翻譯和編輯出版哈維爾的系列著作而成為傾向出版社。

主要編輯

貝嶺:旅美大陸詩人貝嶺是在美國創辦的文學人文刊物《傾向》的創辦人,也是海外流亡的中國文學代表人物之一,他亦對中國六○年代以來的地下文學有深入研究。

孟浪:是上海地下文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貝嶺與他是一九八四年在北京認識的,並建立了文學和事業上的深厚友誼。一九八五年,就合作編輯了地下詩選《當代中國詩歌七十五首》。他在上海和其他地下詩人們主持編輯了《大陸》、《海上》和《中國詩歌前浪》等地下詩刊。這些出版物和在中國其它各地同時出現的地下刊物和地下書籍,如在四川出版的《當代中國實驗詩歌》、《次森林》、杭州出版的《十種感覺》、南京出版的《他們》、老木在北京編輯的《新詩潮詩集》等其它出版物構成了八十年代中國地下詩歌的主要景觀。孟浪是當時最重要的地下詩人之一,也是頗富盛名的地下文學活動家,他參與了各地的地下文學出版活動。

影響

《傾向》在大陸的文學界和知識界有很重要的影響。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底,《傾向》在北京的創刊紀念活動約有八十多位作家、畫家、知識分子和異議人士參加,數百本雜誌全部送出。大陸的思想界、知識界及作家和知識分子視這份刊物為他們生活中一份不可或缺的雜誌。不久前在八月份,一批以劉小波、包遵信等領銜的大陸作家和知識分子在為《傾向》能夠獲得資助而寫的一封信中特彆強調,作為一份在中文世界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和文化刊物,《傾向》不僅著眼於現在,更關注未來,它對遏止中國大陸目前普遍瀰漫的價值倫喪、道德墮落及金錢至上的風氣有著特別的意義。我們目前每期向中國大陸各地的大學、圖書館和個人寄贈一千本。

《傾向》在海外還成為知識分子對思想和文化作深度透視的一個陣地。

評價

《傾向》是一份認真、嚴肅的雜誌,它所能反映和傳遞的是一種更為內在的聲音和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我想,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份這樣的雜誌,或連一份這樣的刊物都無法使其生存下去,這個民族的思想界就太不幸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需要這樣一份刊物。在中文世界,這樣的刊物應該更多,而不只是僅僅一本。當然,這裡有一個讀者市場的問題,但這類刊物的讀者正是我們需要培養的。刊物應該培養人民養成好的閱讀品味,而不應使自己淪落為取悅人民卑俗情趣的讀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