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向

傾向

傾向(注音:qīng xiàng),指偏向於一方,或是發展變化的趨勢,在地質構造面由高處指向低處的方向,用構造面上與走向線垂直並沿斜面向下的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稱作傾向線)表示,是地質體在空間賦存狀況的一個重要參數。出自,宋蘇軾《與大覺禪師璉公書》:“人至,辱書,伏承法候安裕,傾向傾向”。

基本內容

【詞語】:傾向 ㄑㄧㄥ ㄒㄧㄤˋ

【注音】:qīng xiàng

【詞性】:動詞,名詞

【釋義】:

①偏向於一方:請在討論中明確表示傾向|我傾向甲方意見。②發展變化的趨勢:看準傾向。③ 地質構造面由高處指向低處的方向。用構造面上與走向線垂直並沿斜面向下的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線(稱作傾向線)表示。是地質體在空間賦存狀況的一個重要參數。

詞語釋義

傾向 qīngxiàng

1. 傾心嚮往

徒有傾向而已

2. [rely on]∶信賴,倚重

帝甚傾向。——《明史》

3. [incline]∶偏於贊成;傾向

傾向革命

傾向憂鬱

傾向 qīngxiàng

1. [trend;tendency]∶趨勢

沒有避免那種使用暴力的傾向

2. [direction]∶指思想觀點所體現的方向

思想傾向。

詳細解釋

1. 傾心嚮往。

宋 蘇軾 《與大覺禪師璉公書》:“人至,辱書,伏承法候安裕,傾向傾向。” 明 方孝孺《答上清張真人書》:“春和道體何如?山中多高人隱者,無由奉見,徒有傾向而已。” 明 張居正《書胡氏先訓卷》:“余與 正甫 論學最契,謂其出於 羅念菴 先生,余素所傾向者。”

2. 猶信賴,倚重。

《明史·張元禎傳》:“久之,召為《會典》副總裁。至則進學士,充經筵講官。帝甚傾向。”

3. 偏於贊成;偏向。

鄒魯《福建光復》:“ 徐 感於將軍 朴壽等知遇……且諗己部官兵傾向革命,不得已涕泣允之。” 吳玉章《論辛亥革命》:“正是由於全國人民日益明顯地傾向於革命,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先後出現了一些地方性的、小規模的革命團體。” 冰心《我的朋友的母親》:“他就象他的父親,善感,易變,而且總傾向於憂鬱。”

4. 猶趨勢。

瞿秋白《餓鄉紀程》四:“ 中國社會已經大大的震顛動搖之後,那疾然翻復變更的傾向,已是猛不可當,非常之明顯了。”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二章:“這是我們 中國 革命的婦女中一種很值得讚美的傾向。”

5. 指思想觀點所體觀的方向。

秦牧《藝海拾貝·核心》:“悲劇之父 埃斯庫羅斯和喜劇之父 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強烈傾向的詩人。”《 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情節是作品的骨骼,細節是作品的血肉,傾向是作品的靈魂。”

6. 亦作“ 傾鄉 ”。嚮往;欽慕。

宋 歐陽修《與吳正獻公書》:“赴職以來,日享安逸,茲為受賜不淺矣。乃情傾向,豈勝區區!” 明 陶宗儀《輟耕錄·傳國璽》:“臣區區之情,無任傾向,輒罄所見,以贊其萬一。” 明 歸有光《御史中丞李公哀詞》:“公治五經之餘,獨好 司馬遷、 班固書。以余之騃稚樸陋,而公常傾鄉之,每得一語, 忻然誦之,以為有會於心。” 清 方苞《趙處士墓表》:“終日危坐,講誦經史,野人樵牧過者,望見皆肅恭,四方耆舊多傾向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