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義縣

武義縣位於金華市西南部。東經119°27′~119°38′,北緯28°32′~29°03′之間。東鄰永康市,縉雲縣,西接遂昌縣、松陽縣,北靠義烏市、金東區、婺城區,南界麗水市。縣人民政府駐壺山街道,距金華城區28.5千米。面積1577.2平方千米,人口30.12萬,除漢族外,有畲、回、藏、苗、壯、滿、侗、白等少數民族。轄3個街道、15個鄉鎮,計1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46個村民委員會。唐天授二年(公元691) 析永康西境始置武義縣,隸婺州。傳武則天執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因縣東有百義山,故以武義名縣。

簡介

武義地處浙江中部,金衢盆地東南,隸屬金華市。南北長59公里,東西寬50公里,總面積1577.2平方公里,是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公路第一站,區位優勢明顯。金麗溫高速公路、330國道、44省道穿境而過;縣內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 武義縣地形西南高,東北低。境內三面環山,峰巒連綿,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義和宣平兩個河谷盆地。縣內最高處為西部西聯鄉牛頭山,海拔1560米;最低處為北部履坦鎮范村,海拔57米。武義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9℃。年降水量1445.7毫米。年日照時數1963.7小時。年輻射總量108.3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214—242天。 武義素有“溫泉之城、螢石之鄉”的美稱。螢石貯量高達4000萬噸,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現已開發了螢石工藝品。武義溫泉堪稱“浙江第一、華東一流”,日出水量6000噸左右,水溫42℃—45℃,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2002年溫泉度假區首期工程清水灣溫泉度假村開發成功並對外開放。武義縣境內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是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歷史沿革

武義縣境春秋屬越,戰國後期屬楚,秦至東漢屬烏傷縣,三國至隋為永康縣地。唐天授二年(691),始建武義縣,屬婺州。五代至宋不變。元、明、清三朝,雖曾改州為路、改路為寧越府、最後又改稱為金華府,但隸屬關係一直沒有變化。民國元年(1912)屬金華道;民國16年(1927)廢道制,直屬浙江省;民國24年(1935)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1946)撤銷第四行政督察區,再度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7月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宣平縣境,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至西漢為回浦縣,東漢至南北朝章安永寧松陽縣,隋屬栝蒼縣,唐至明洪武屬麗水縣。明景泰三年(1452),建宣平縣,屬處州府,清不變。民國元年屬甌海道,民國16年直屬浙江省,民國24年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1943)5月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1946)再度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4月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同年7月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解放時,武義縣屬金華專區。宣平縣屬麗水專區,1952年改屬衢州專區,1954年,衢州專區撤銷改屬金華專區。1958年5月,宣平縣建制撤銷,縣級機構與16個鄉鎮併入武義縣,另外5個鄉鎮劃入麗水縣。1958年10月,武義縣建制撤銷,併入永康縣。196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武義縣建制。1985年5月,金華專區改為金華市,武義縣屬金華市。

區劃人口

武義縣的行政區劃,建國後經歷了15次調整。至 2001年9月,轄柳城畲族鎮履坦鎮桐琴鎮泉溪鎮新宅鎮王宅鎮桃溪鎮茭道鎮等8個鎮,大田鄉白姆鄉俞源鄉坦洪鄉、西聯鄉、三港鄉、大溪口鄉等7個鄉,白洋街道壺山街道熟溪街道等3個街道。至2005年底,全縣設村委會544個、社區居委會14個、居民委員會2個。
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縣境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則以畲族為主,另外有100人以上的苗族、布依族、侗族,10人以上的土家族、彝族、壯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水族、白族、黎族,10人以下的哈尼族、仡佬族、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藏族、傣族、土族、傈僳族(是次人口普查,列出民族的24個欄目中,武義縣合計有前述的23個民族,另有4人統計在"其他少數民族"欄目之中,還有1人的民族身份未被識別)。2007年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333327人,其中農業人口281975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4‰,人口死亡率6.29‰,人口自然增長率3.15‰。全縣人口密度為208人/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區為6406人/平方千米(含外來流動人口)。全縣共有316個姓,其中1萬人以上的姓氏按人數排列依次為徐、陳、王、朱、李、吳、何、周、張。

自然地理

武義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火山岩帶。境內大面積出露侏羅系上統酸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武義地形西南高、東北低,南部、西部和北部三面環山,峰巒連綿。境內山脈屬浙中山系,包括西南部來自遂昌縣界的仙霞嶺山脈,東南部來自縉雲縣界的括蒼山脈,東北部來自義烏永康的仙霞余脈的八素山脈。全縣千米以上山峰有102座,西部西聯鄉的牛頭山海拔1560.2米,為金華市的第一高峰。境內最低處為北部履坦鎮范村,海拔高度僅57米。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其間樊嶺--大廟嶺東西向橫貫縣境中部,形成武義和宣平兩個河谷盆地,並把縣境內的水流分成錢塘江甌江兩大水系。錢塘江水系位於縣境北部武義河谷盆地,主要乾支流11條,全長384.4千米,集雨面積900.4平方千米;甌江水系位於南部宣平河谷盆地,乾支流18條,全長274.6千米,集雨面積676.8平方千米。兩大水系均系山溪性水系,源短流急、河床比降大,水量豐沛,洪枯水位變化明顯。整個地理格局被俗稱為"八山、半水、分半田"。
縣境的土壤分紅壤、黃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個土類、11個亞類、34個土屬、75個土種;紅壤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48.19%,黃壤占18.67%,水稻土占18.34%,岩性土占13.99%,潮土占0.81%。
境內森林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甜櫧、木荷林區。全縣有木本植物93科,308屬,820種;古樹名木有8723株;是金華市植物種類最豐富的縣。野生動物有29目,71科,265種。其中屬國家I級保護動物4種,II級保護動物32種。
縣境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豐沛。自1962年至2005年的44年間,年平均溫度17.07度,無霜期平均在24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474.49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09%,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1.51小時,年均風速1.33米/秒,常年多東北風。其中自1986年至2005年的20年間,年平均溫度17.292度,無霜期25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534.4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59小時(受環境污染障礙等因素影響),年平均風速1.3米/秒。因境內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災害性天氣頻繁。主要是春播育秧期的低溫陰雨,梅汛期的暴雨洪澇,盛夏的乾旱,春夏秋季的冰雹和雷雨大風,秋季的低溫,冬季的寒潮、冰凍。颱風直接影響不大,但有時亦帶來大面積降雨,形成洪澇災害。

資源特色

“溫泉之城、螢石之鄉”

武義素有“溫泉之城、螢石之鄉”美譽,自然山水和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歷經八百年風雨橫跨母親河的熟溪橋;譽為“浙江第一、華東一流”的武義溫泉,日出水量6000噸左右,水溫42℃至45℃。清水灣溫泉浴場、溫泉山莊是度假休閒的好去處。境內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神秘村落俞源太極星象村;被譽為“江南第一風水村”的省級文保單位郭洞古生態村;以及壽仙谷劉秀壟、清風寨等10多處省市級景區。武川風情多姿多彩,鬥牛、道情、龍燈、抬閣等民俗風情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武義是傳統的農業縣,田園肥美,物產豐饒,是浙江省商品糧、商品豬、出口茶、桑蠶、杉木、毛竹、油茶林基地縣之一。近年來,武義以農村奔小康和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茶葉、優質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蔬菜和畜牧業等特色產業優勢初步形成,農產品美好譽度不斷提高,全縣農產品中有全縣已經有有機食品4隻、國家綠色食品1隻、省級綠色農產品10隻、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7隻。全縣已建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21個,面積8萬畝,有17家企業獲得有機食品生產經營認證。擁有浙江省著名商標2隻,市級知名商標5隻,近年來武義農產品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地舉辦的各種博覽會、農交會中獲得金獎45個。2004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9.4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4.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18元,比上年增加了11.4%。

“有機茶之鄉”

武義是“中國有機茶之鄉”,茶葉是武義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全縣現有茶園11萬畝,2004年茶葉總產量6800噸,總產值2.05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2100噸,產

值1.68億元。茶樹良種化率已達28.6%,為浙江省茶樹良種化先進縣。2004年頒證有機茶總面積達到了1.88萬畝,居全國首位,產量600噸,產值4800萬元。武義山區地理環境條件優越,所產茶葉的自然品質“色、香、味、型”獨特,白毫顯露,色澤翠綠,具有蘭花的清香和鮮醇可口的特點,歷史上就享有一定聲譽,早在1932年,在省農產品展覽會上,武義鴻源協的茶葉獲乙等獎。優良的茶葉內質為名茶生產開發提供了現實基礎,武陽春雨是我縣創製的一隻名茶,產于海拔近千米的牛頭山麓一帶。茶葉受雲霧滋潤,集天地之精華,得自然之靈氣,秉承千百年傳統制茶工藝,加之現代科技精心培育製作,所得品質卓爾不群,其形似松針絲雨,色澤綠嫩稍黃,香氣清高幽遠,滋味甘醇鮮爽,獲得了品茶大師和消費者的者的一致認可。武陽春雨自1994年開發成功以來,在各類名茶評比中屢獲殊榮,當年獲首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一等獎,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1999年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第三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獲特等獎、中國國 際茶
博覽會國際名茶金獎;2001年獲浙江省精品名茶金獎,同時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2004年武陽春雨茶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名茶。“武義大米”

武義是浙西南重點產糧縣之一,是全國雜交早稻示範縣,“武義大米”享有盛名。近幾年,我縣以優質、高產、高效為目標,以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省農科院等科技單位為技術依託,聘請袁隆平院士為顧問,有力推動了優質大米的生產開發和普及推廣。1997年,從南湖雜優中心引進香兩68等組合進行試種。2001年累示範推廣面積達34353畝,建立了100-1000畝高產示範方29個;2001年又大面積示範推广部頒二級優質米的晚稻超級稻組合面積達3.5萬畝,占晚稻面積的21.2%。2004年在王宅等地建立的浙江省唯一的國家雜優中心P88S/0293兩系超級稻示範方116畝,平均畝產達650公斤以上,高產田塊畝產達712.07公斤。今年又建立了4800畝的超級稻新組合試種基地,進行大面積的超級稻P88S/0293等新組合試種、示範。
武義是國家外貿部確定的為全國三大出口梨基地縣之一,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栽培蜜梨,是省內主要蜜梨產地之一,栽培品種有早熟的翠冠、西子綠、新世紀、菊水和中熟的黃花、清香等。“桐琴牌”蜜梨入選了全省十大名梨,獲得了國家級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全縣蜜梨總面積達到13000餘畝,年產量1萬噸,年產值近2000萬元。
武義縣南部山區海拔650米以上耕地達8萬多畝,植被173萬畝,是理想的生產高山無公害蔬菜地區。目前全縣高山蔬菜面積達3萬畝,創產值4500萬元,有3萬山區農民從事高山蔬菜產、供、銷等業務。武義高山蔬菜量大質優,種類豐富,四季豆品質優、銷路好、效益高、面積大,已成為高山蔬菜的主栽品種。
武義的宣蓮是中國三大名蓮,曾被選為清朝宮廷貢品,是武義縣傳統名貴特產,因產於原宣平縣得名。有近500年歷史。宣蓮顆粒碩大,圓冰潤飽滿,酥而不爛,味美爽口,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近年來,武義縣積極採取措施進行培育,引進了新品種“太空蓮3號”和“十里荷1號”進行種植推廣,並大力進行宣蓮品牌開發,現已註冊了“鄉雨”、“蓮童”、“湯記”等宣蓮品牌。目前,武義共有宣蓮種植面積3000餘畝,年產量約200多噸,產值近1000萬元。
武義是傳統的畜禽飼養產區縣,也是著名特產“金華火腿”的主產區之一。2004年全縣畜牧業產值達2.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9.62%.已成為全縣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全縣家禽飼養有389萬羽,其中以三黃雞為主的優質土雞有150萬羽。已註冊的“少妃牌”本雞供不應求。我縣圈養麻鴨歷史悠久。浙江省著名商標“田歌牌”蛋鴨系列產品,遠銷杭州、上海、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全年生豬飼養量33.1 萬頭,山羊飼養量1.45萬隻。

經濟概況

武義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縣、開放興縣、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圍繞“東北部地區機聲隆隆,重點發展工業;中部地區車水馬龍,重點發展旅遊業和效益農業;西南部山區滿目蔥蘢,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的區域發展布局,通過招商引資、工業園區建設、下山脫貧等重點工作,提升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加快農業產業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五金製品、印刷包裝、文教用品、汽摩配件、旅遊休閒用品、農產品加工等六大特色產業集群。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35.5億元,增長12.0%,人均GDP達1300美元;財政總收入3.25億元,增長 30.3%,農民人均收入3202元。2003年1—6月,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22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36億元,共引進工業企業110家,協定利用外資2641.5萬美元。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了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被有關經濟學家稱譽為“武義現象”。 武義效益農業成效明顯。全縣形成了茶葉、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等12條特色產業帶,糧經比例為56:44,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化行銷初顯成效。依託生態優勢,著力發展有機無污染的“綠色”農業。有機茶園頒證面積達萬餘畝,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有機茶之鄉”。全縣種植無公害高山蔬菜近3萬畝。全縣已有武義名茶公司、新洲制茶有限公司、金星食用菌公司、田歌實業公司、成長乳業公司等規模農業龍頭企業30家。 以旅遊業為重點,造就三產新沸點。武義縣境內自然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已相繼開發了太極星象村俞源、古生態村郭洞以及壽仙谷、劉秀壟、清風寨省級旅遊景區等10多處旅遊景點,溫泉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清水灣溫泉度假區一期工程竣工並對外營業,成為度假休閒的好去處。

風土人情

武義民俗古樸,人民尚義好客,鄉情濃郁淳厚。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在遊歷武義時有感於此地的山水勝跡與遺風民俗,賦《宿武陽川》詩一首:“川暗夕陽盡,孤舟泊岸初。嶺猿相叫嘯,潭影自空虛。就枕滅明燭,叩舷聞夜漁。雞鳴問何處?風物是秦余。”雖歷經朝代更替,風雲變幻,卻依然保存著傳統民風,勤勞、善良、尚義、好客,有著獨特的田園和山里人家風情。
武義以漢族為主,有少數民族8個,其中畲民萬人,聚居在柳城畲族鎮(原宣平縣所在地)。歷史悠久的畲族,有著豐富的民族風情,獨具特色的畲族民歌,有史歌、嫁女歌、戲名歌、勞動歌、情歌、新民歌以及哀歌、雜歌,農曆三月三是傳統的對歌節。畲族傳統風俗的婚姻、喪葬和傳統節日的習俗,尚保存著本族特色,服飾、生活習俗、民間信仰等方面,也依然展現著古老的傳統。

民間舞蹈《鯉魚跳龍門》

《鯉魚跳龍門》是我國浙中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舞蹈,說的是一群

鯉魚不畏艱險,歷經磨練,終於跳越“龍門”,成為翱翔四海之“巨龍”的故事。鯉魚,活潑可愛,象徵吉祥,意寓豐足。古時正月十五,武義家家戶戶都要扎些形似鯉魚的龍燈,加入鬧元宵的行列,穿街走巷,載歌載舞,喜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間舞蹈《鯉魚跳龍門》,由武義縣文化館創作人員根據民間“鯉魚龍燈”改編而成。《鯉魚跳龍門》由30餘名少男少女演出,一條條栩栩如生、灑脫活潑的鯉魚,在波浪中戲游、搏擊,展現出江南少女美麗婀娜、南國小伙瀟灑倜儻的風采。在悠揚歡快的樂曲聲中,“鯉魚”翩翩起舞,在急越高亢的音樂中,“鯉魚”翻滾跳躍,最後,“龍頭”昂揚騰空, “龍身”搖動擺舞,將舞蹈推向高潮。《鯉魚跳龍門》榮獲第九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最高獎-優勝獎。民間舞蹈《花轎迎賓》

民間舞蹈《花轎迎賓》,以其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 表現了武義民間迎娶婚嫁、喜慶吉日、熱烈歡快的民俗風情,《花轎迎賓》由武義縣文化館、桐琴鎮、東乾民間藝人根據流傳在桐琴一帶的“轎車”“走馬燈”、“啞背瘋”等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不斷改編加工而成。《花轎迎賓》採用假人抬花轎,由坐在轎內的演員進行表演, 因假人的腳和演員的腳串聯在一起,假人前進後退、左搖右擺,表演自如。現在,《花橋迎賓》的花轎從一頂增加到十頂,二十個假人臉譜各異,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十頂花轎表演了《濟公巧救新娘》、《碧玉簪》、《拾玉鐲》、《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和《八戒招親》等五個戲劇故事,兩頂花轎一齣戲,生旦淨醜樣樣全,且花轎表演動靜相間,聲形並茂。

廟會

柳城“廟會”在農曆五月十六日,五月十七日為宣平城隍誕辰。誕辰前,柳城三坊裝飾抬閣,至十六日,抬城隍神像和台閣出廟遊行,並演戲慶賀。十四至十七日,四方商賈雲集,四鄉人民來觀者成千上萬。解放後,柳城沿襲廟會物資交流之俗,將五月十六日變為一年一度最熱鬧的夏季物資交流會,至今仍延續不衰。1986年起復現抬閣上街遊行。

舞龍燈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武義縣柳城每年都要舉行三天的舞龍

燈活動。鎮內三個村分別舞一條板龍,一路鼓樂,店家、各單位則鳴炮迎接,還要包給他們紅包,遠近民眾都紛紛前往觀看,武義大多數鄉鎮和較大的村都有龍燈隊,每年元宵節除在當地舞龍燈外,還跨鄉鎮舞,有的還舞到縣城鬧元宵,以展示“眾龍”的風采。擎台閣

武義的柳城、泉溪、俞源等鄉鎮有擎台閣的傳統,都是百姓為紀念有貢獻的歷史人物而興起的。柳城台閣為紀念清康熙年間宣平知縣韓宗綱,泉溪台閣紀念宋朝抗金忠臣李綱,俞源台閣紀念明朝國師劉伯溫。擎台閣時,以童男童女扮成各種盛裝的戲曲人物,綑紮固定在台閣上,由大人抬著遊行,配上多種民間樂器演奏,熱鬧異常。

圓夢節

俞源太極星象村有個圓夢勝地--洞主廟,建於南宋,距今750餘年,素有“洞天清幽,避暑仙府”之美稱,每年正月十三和農曆六月二十六是傳統的“圓夢節”。正月十三,白天,村里要舉行“擎台閣”民間文娛活動,意在消災攆禍,期望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全村大街小巷擠滿了觀眾,熱鬧非凡。夜幕降臨,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紛紛住入洞主廟清幽閣,席地而臥,圓“春夢”。農曆六月二十六,前來圓夢者更多,期間,俞源村每年都要演三天四夜古裝戲,奇怪的是,每年這期間,即使久旱無雨,該地總要下一場喜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