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鎮

桃溪鎮

桃溪鎮地處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西南部,東鄰坦洪鄉,南連柳城鎮,西接西聯鄉,北界白姆鄉。44省道穿境而過,桃溪鎮政府駐地陶村,距武義縣城33公里。桃溪鎮總面積105.6平方公里,總人口1.86萬人,其中畲族1400多人。桃溪鎮工農業總產值1.7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2584元。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桃溪鎮桃溪鎮陶村
桃溪鎮呈西北山地、東南丘陵盆地的地理格局,境內群山連綿,林茂峰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6℃,年降雨量1450毫米,無霜期236天。現有蠶桑、茶葉、板栗、宣蓮、厚朴等經濟特產基地2萬餘畝,其中蠶桑6000畝,年產蠶繭4千擔;名優茶3000畝,年產茶乾3千擔。桃溪鎮個私經濟發展迅速,已形成服裝、鑄造、農副產品加工等支柱產業。服裝行業已成為龍頭行業,現有服裝企業9家,就業人員千餘人。桃溪鎮是武義縣瑩石礦貯量富集地之一,境內瑩石分布面積廣、貯量大、現已累計探明儲量500萬噸,此外還有相當儲量的紫砂土、花崗岩、玄武岩等礦石,均具開發利用價值。

桃溪鎮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桃溪鎮森林覆蓋率73.6%,有林地面積105754畝。其中松木林25204畝,杉木林38458畝,闊葉林32672畝,毛竹林6008畝,油茶林3097畝。建成生態公益林36242畝,開展生態鎮創建工作,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該鎮地處半山區,西北高峻,東南為丘谷盆地,土地肥沃,溪流縱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夏多雨,光照充足。農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籽等,產有茶葉、蠶繭、油茶籽,特產香菇獼猴桃、宣蓮、苧麻等。

名勝古蹟

桃溪鎮桃溪鎮延福寺

延福寺位於浙江省武義縣桃溪鎮福平山,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原名福田寺,宋紹熙年間賜名延福寺。現存的建築以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後殿和兩側廂房。殿間有長生池,殿後有石澗井。山門和觀音堂前有石獅拱門。大殿於元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最為久遠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間,重檐歇山頂。

殿內柱為棱形,側腳有防震功能。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礩;一為礩形柱矗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栿蜀柱,下端雕刻似鷹嘴。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四周牆壁繪山水壁畫和行草書作品,多為明代佳作。山門、天王殿和觀音堂為清代建築,裝飾富麗堂皇。東廂房為明代建築。殿內文物有宋寶祐二年(1254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後殿前有元代石獅一對,殿內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劉演書寫的《重修延福寺記》石碑、明天順七年(1463年)陶孟端書寫的《延福寺重修記》石碑。現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礎建設

桃溪鎮桃溪鎮
桃溪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康莊工程大步邁進。桃溪鎮已建成等級公路54.78公里,25個村通等級公路,通村率92.6%。實現路面硬化50.48公里,硬化率92.2%,農村交通狀況大為改觀,城鄉一體化不斷推進。桃溪鎮小水電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現已建成直源、百丈泄、松溪、大坑等7座小水電站,總裝機3280千瓦,年發電量700萬度。

桃溪鎮先後組織人力6000餘人次,先後投入資金400餘萬元硬化了桃溪鎮7公里左右的公路,整修公路近10公里,完成3項引水入村工程,整治了桃溪鎮的全部河道,整治水塘7個,清理垃圾千餘方,建沼氣池30餘座,修建休閒廣場、籃球場等配套建築20餘座,農民的居住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特色農業

桃溪鎮桃溪鎮
桃溪鎮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桃溪鎮黨委、政府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確定以蠶桑、有機茶、食用菌、畜牧業、高山蔬菜、筍竹兩用林為桃溪鎮重點開發農業項目。桃溪鎮開發荒山荒地種植經濟作物面積達20000畝,其中蠶桑地6000餘畝,毛竹基地4880畝,茶葉基地2551畝,板栗基地1670畝,柑桔基地1350畝,厚朴等中藥基地1200畝,苧麻基地1100畝,枇杷等其他經濟作物基地1350畝。蠶桑面積占武義縣蠶桑面積的50%,是武義縣政府確定的十二條產業帶中蠶桑產業帶的中心發展區。

桃溪鎮畜牧業以奶牛土雞養殖為主,充分利用桃溪鎮遠離城市,無污染,山林面積廣等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天然綠色食品。桃溪鎮工農業總產值2.35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0.6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193元,工業總產值1.71億元,其中個體經濟占97.7%,基本形成了服裝、五金、機械、木加工、醫藥化工等主導產業。旅遊業發展初見倪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前進。

民間藝術

桃溪鎮桃溪鎮

崑曲又稱崑腔,是中華民族的稀世珍寶。清乾隆末年及嘉慶年間,得蘇州崑曲藝人的傳授,金華府所屬各縣不斷出現專唱崑曲的戲班,多達28個。武義崑曲從始發於桃溪鎮陶村和俞源鄉俞源村。

武義崑曲得以保留,成為惟一流傳在金華的崑劇團。武義崑曲曾名噪一時。有《錦釵記》、《長生殿》、《摘桂記》、《琵琶記》、《醉菩提》、《爛柯山》等30多部傳統劇目,以及金華崑曲特有的36部大戲,72部小戲,為中國專業崑劇團之首。

武義崑劇團的許多劇目,還被其他劇種爭相借鑑模仿。婺劇名作《僧尼會》,便由崑曲《思凡》演化而來。武義崑曲是崑曲從宮廷走向民間的典型代表。武義崑曲藝人對傳統崑曲進行了大膽革新。他們大膽吸收地方戲劇粗獷、通俗的特點。語言上,將念白全部由原來的蘇腔改成金華方言。武義崑曲唱腔短,節奏較快。這些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變化,使武義崑曲深受金華老百姓喜愛。故武義崑曲又稱金華草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