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水位

枯水位

枯水位屬工程橋樑建設名詞,指地面水流近於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補給而維持比較穩定且較低的水位。多產生於流域內少雨季節。也有依據歷年觀測資料確定一上限,低於此限的水位即稱枯水位。

定義

枯水位枯水位

在江河、湖泊的某一地點,經過長時期對水位的觀測後,得出的,在一年或若干年中河流水體枯水期的平均水位,稱為枯水位。

枯水

枯水是河流處於最低水位時之稱,又稱低水。主要由流域蓄水,特別是流域地下蓄水(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補給。在汛期,流域降雨豐沛,雨水一部分形成徑流和耗於蒸發;另一部分積蓄在流域地表蓄水處(窪地、河網和湖泊等)和土壤及岩層的空隙中。此時,流域蓄水量增加。到了乾旱時期,流域的徑流量和蒸發量大於降水的補給量,流域蓄水量逐漸消退,河水位降落,流量減小,直到出現枯水。對一些小河流,在乾旱季節,地下水補給可能中斷,出現乾涸斷流現象。

事件

長江武漢段現“60年一遇”枯水位

2011年5月17日,武漢長江大橋橋墩下的水位線已“露底”。持續的乾旱少雨,使長江武漢段水位持續下降,與歷史同期相比,武漢關水位比常年偏低6米左右,達“60年一遇”枯水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