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灣鎮

洽灣鎮

洽灣鎮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東北近郊,鎮政府所在地距南豐縣城9公里,東連東坪鄉,南與萊溪鄉接壤,北鄰南城縣上塘鎮,西與琴城鎮。南城縣裡塔鎮隔江相望,總面積107.11平方公里。境內河流縱橫,交通快捷,通訊發達。洽灣鎮下轄11個村委會,總計88個自然村,121個村小組,農業戶數3421戶,農業人口15944人,是南豐縣較大的鄉鎮之一。洽灣鎮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有耕地面積22815.2畝,其中水田面積18300畝,旱地4515.5畝,林業用地103305畝,森林覆蓋率達72.6%;境內水庫眾多,池塘密布,水域面積廣闊,達16000多畝,其中水產養殖面積達2819畝。

基本信息

洽灣鎮撫州市南豐縣洽灣鎮
洽灣鎮位於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東北近郊,鎮政府所在地距南豐縣城9公里,東連東坪鄉,南與萊溪鄉接壤,北鄰南城縣上塘鎮,西與琴城鎮。南城縣里塔鎮隔江相望,總面積107.11平方公里。境內河流縱橫,交通快捷,通訊發達。洽灣鎮下轄11個村委會,總計88個自然村,121個村小組,農業戶數3421戶,農業人口15944人,是南豐縣較大的鄉鎮之一。洽灣鎮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有耕地面積22815.2畝,其中水田面積18300畝,旱地4515.5畝,林業用地103305畝,森林覆蓋率達72.6%;境內水庫眾多,池塘密布,水域面積廣闊,達16000多畝,其中水產養殖面積達2819畝。

歷史文化

洽灣鎮洽灣鎮人民政府
洽灣,原名漯溪。因地處滄浪河灣,前方500米與槳坑水匯合,而改名洽灣。滄浪水系盱江較大支流之一,源出黎川雞公山,河寬水深,潺潺長流,山上竹木常從河中“放羊”至盱江外運。據《胡氏宗譜》記載:元末,胡保堂(均保公)由官塘遷游源,沒住幾年,就遷至洽灣。胡姓人氏介紹:游源在盱江畔,距滄浪河入江處不遠,均保公撐筏逆水而上,見此處山勢盤曲,清潭秀麗,虎踞龍蟠,正合祖先逢塘逢井逢源逢溪注水之地必昌之訓,遂攜妻過1620年)告成,又花了三年修理粉飾以壯祠貌,共歷時十六載,耗資數千金。宗祠寬35米、縱深50米,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磚木結構,共256柱落地,為三廂進宮殿式。上廳系胡氏家廟,供奉歷代祖宗之神位;中廳寬大雄偉,兩邊牆上分別書有“忠孝廉節”醒目字樣。左右房為藏祭器、古今書籍之用。廳前的大天井,方方正正,兩個長型花圃,各栽一株桂花、兩株香柏,枝葉繁茂,四季常青;中秋桂花飄香,香播十里外。前廳並列開著三座大門,正門兩旁蹲著一對石獅,兩側門旁各豎一對石屏,“胡氏宗祠”金字大匾懸掛正中上方。宗祠門前是大廣場,平坦開闊,原立12根旗桿,廣場左側是花園,栽有各種花卉,奼紫嫣紅。宗祠兩側,右有仁壽宮關帝殿相連,左有“季仁祠”、“信祠”相依,整個宗祠氣勢恢弘,雄偉壯觀。宗祠建在船尾,顯掌舵壓艄之威。宗祠於清雍正九年和乾隆五十三年進行過兩次大修。解放後,曾一度改為糧倉儲糧,建倉時將內壁與門窗拆除。文革期間又遭大劫,石獅被砸,只剩下一個空架子。天井花圃的香柏不復存在,僅留一株桂樹。上世紀80年代末,糧倉搬遷,胡氏子孫於2000年進行重修,初步恢復其面貌。所幸太平盛世,青龍回首,老桂樹枯木逢春吐新芽。

船形建築

洽灣鎮洽灣鎮
洽灣不僅外貌似船,而且有很多內涵亦可證實,並揭示出胡氏祖先在建村時,就有建造船形建築的構想。鎮東船頭下,也就是碼口街的碼頭旁,有一塊漁磯,為雙層,呈葫蘆狀,上小下大,浸在水中。露出水面的一層,形如舌頭,光滑如玉,長年舔著滄浪河水,是村婦洗衣和老翁垂釣之處。古鎮居民都說這是塊奇石,會長高長大。其中有人給筆者介紹親身經歷:年輕時,他下河游泳,站在此石下層,水浸到唇邊;三十多年過去,如今站在原處,水只浸到胸部。石塊長高了、長大了,原先石塊只有圓桌大,現在已比曬墊還長了。船尾處有一座聖主殿,殿前一塊大石塊,河裡的水不管漲多大多高,都只能浸到石板,進不了殿,應了“水漲船高”的道理。因為是“船”,村民一直遵循著祖傳的老規矩,村中不能打井、打鐵,打井挖淺了沒水,往深鑽,必鑽穿船底,船就會漏水,下沉;打鐵會震動船,不得安寧,所以至今洽灣鎮人仍共用沙灘上一口井。其他地方打井,其水不是乏味就是生蟲子,只有洽灣鎮同飲的這口井水,清醇微甘,冬暖夏涼。

民風民俗

洽灣鎮洽灣鎮
古鎮的先民中,有不少人逆水而上,奔江浙閩等地闖蕩。在外做生意順當,便回鄉謀劃,把宗祠天井兩口塘填掉,栽上香柏、桂花,以求生意如枝似葉,茂盛旺發。沿河建造了碼口一條街,開啟了一排商店,每天早上的露水圩,吸引了周邊村民,很快便成了商貿中心地,熱鬧非凡,長盛不衰。古鎮居民特別看重農曆五月十三,關公磨刀過生日,洽灣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關帝會。胡氏宗祠門前廣場上,高搭戲台,碼口街和沿河沙灘上,用店門板架起長長的貨攤,請來戲班唱連台本戲,居民出動龍燈滿街舞,年年都從四面八方招徠成千上萬人。是日,人們到關帝殿朝拜關帝後,或看戲,或做買賣,整個洽灣人山人海,喜慶熱鬧,戲班一般要唱三四晚戲,鼎盛年連唱過十晚。其聲勢一代勝一代,一年盛一年,傳至今日,仍不減當年。洽灣古鎮中雖有二十多幢大屋,均平常無奇。但胡氏後裔在鎮中建有四座小祠,並在鎮子外圍建造了諸如許君、觀音聖主三仙竹山等十二座殿。滄浪河上架了兩座橋。經過多年船和竹筏從外地運來大批青石板,沿河砌了近2米高的石岸,鋪了5米寬、400米長的碼口街,洽灣鎮所有的大街小巷亦都鋪了大石板,並輻射四面八方,連通向周邊各村的路也鋪了2.5公里遠的大石板。這些石板路經過數百年風雨的沖刷,雖有些損壞,仍在供人使用。

經濟發展

洽灣鎮洽灣鎮密桔
洽灣鎮大力實施“蜜桔立鎮”戰略。鼓勵農民尤其是山區農民利用各種可以開墾的土地栽種桔樹,引導他們進行科學管理,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的標準建設精品園、科技示範園,並加強了南豐蜜桔無公害生產示範基地建設,帶動洽灣鎮蜜桔生產向標準無公害生態化方向發展。洽灣鎮已建成洽灣村、西坪村、黃家村示範基地各一個,蜜桔栽種面積由去年的3.8萬畝增加到今年的4.5萬畝,2007年洽灣鎮南豐蜜桔產量達9000萬斤,蜜桔產業總產值可達1.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6336元,來自蜜桔產業的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繼續穩定糧食生產,堅決貫徹執行中央有關穩定糧食生產精神,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土地向農村種糧大戶手上集中,大力推行“良種+良法”,實現了糧食生產穩步增長。鎮黨委、政府以市場為導向,立足各村地域、習慣等特點,宜種則種,宜養則養,鼓勵和引導農村發展南豐醃菜、草霉、豬、雞、鴨、加州鱸魚美國牛蛙等特色產業。2007年,洽灣鎮水產養殖總量達650噸,生豬出欄1.3萬頭,家禽出欄22萬羽,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以招商引資促工業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洽灣鎮的地理、資源優勢,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小分隊專業招商,以商招商,為洽灣鎮的財政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會事業

洽灣鎮洽灣鎮工商局
加快基礎建設步伐。每年投入專項資金,對洽灣鎮大小水庫及水渠灌溉設施進行維護,先後完成了圳上坑溢洪道加固工程、里陳水庫護坡工程、張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糯坑水庫破壩除險加固工程、梅坑自來水工程、鎮辦公樓、鎮供銷大樓、桔貿市場、派出所辦公樓、綜治大樓、鎮電管所、鎮中心衛院、鎮中心完小、洽灣鎮子固路人行道鋪設、豐東公路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峻工,搞好了集鎮硬化、綠化、亮化工程,極大地改善了洽灣集鎮面貌和民眾生產生活條件。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按照“預防為主、重在治本”的方針,進一步健全了社會治安群防群控體系。加強了予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充實了農民訴求中心力量,由班子成員帶班24小時為民眾提拱服務。加強安全生產,進一步抓好煙花爆竹、公共聚集場所、交通運輸和建築施工等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層層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杜絕了重大安全事故,保持了較好的安全生產秩序,科教文衛邁上新台階。中國小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教學設施進一步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民眾醫療衛生條件得到巨大改善,在現有鎮村兩級醫院的基礎上,投入50萬元在黃家村建設洽灣分院、長嶺衛生所西坪衛生所石際衛生所,方便了周圍民眾就醫。作為南豐縣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示範點,農村合作醫療進一步普及,洽灣鎮參合率達95%以上。計畫生育政策深入人心。通過強化計畫生育控管,落實計畫生育“三結全”,實施“少生快富”工程,健全和完善計生網路,使洽灣鎮計畫生育工作步入了制度化、經常化、法制化軌道。精神文明創建再創佳績。在洽灣鎮範圍內廣泛開展了“文明信用農戶”、“星級文明戶”、“文明小區”、“文明單位”等創評活動,評選推薦了一批省、市、縣級文明村、文明單位。目前,洽灣鎮擁有縣級文明村4個、文明單位3個、市級文明村1個,文明信用農戶600多戶,2003-2005年洽灣鎮連續三年被撫州市委、市政府評為“撫州市文明鄉鎮”,2006年3月,洽灣鎮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江西省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