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盆

洋盆

在海洋的底部有許多低平的地帶,周圍是相對高一些的海底山脈,這種類似陸地上盆地的構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

簡介

海底並不像海面那樣善變,一會兒是風平浪靜,一會兒是狂浪滔天。海底的變化漫長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許多低平的地帶,周圍是相對高一些的海底山脈,這種類似陸地上盆地的構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現在,深海鑽探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通過深海鑽探可以揭示海底沉積物的類型和變化。實際鑽探的結果顯示,世界各大洋洋底的地殼都很年輕,一般不超過1.6億年。實際上,海洋的年齡是在距今18億年前形成的。世界上的大洋如此古老,為什麼大洋洋盆的盆底卻如此年輕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直到大陸漂移說再次盛行。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魏格納認為:"2億年前曾經存在一塊聯在一起的古大陸,在古大陸的周圍存在著一個泛大洋,後來古大陸分裂成幾個大碎塊,並且各自漂移到現在地球上大陸的位置。如今的太平洋比古代的泛大洋已經縮小了很多。" 科學家在解釋古老的大洋、年輕的洋盆時,告訴我們:大洋的盆底從中間裂開,在裂開處炙熱的岩漿從地殼下湧出,遇到海水就立刻被立即降溫形成岩石。裂口處不斷湧出岩漿,將新的地層把先前生成的岩石地層向周圍擠壓推移,經過上億年的演變就形成了現在這種海底年齡周邊岩石的年齡最大,而洋底岩石的年齡最小的情況。其實,這個地殼演變過程從地球誕生起就從未停息過。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那些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海盆。

洋盆洋盆

形成原因

海洋裏海水時刻都在運動,因此,海平面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短期的海平面變化,如日變化、季節性變化、年變化和偶發性變化等,這些變化主要與波浪、潮汐、大氣壓、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風暴、海嘯等因素有關,其升降幅度小,而且大多是局部性的。海平面長期的變化主要是指地質歷史期間的海平面的變化。其特點是變化的幅度雖然不大,但其變化的範圍大,甚至是全球性的。人們經常討論的海平面上升,就是指的這種長期性的變化。一些科學家認為,現在,全世界的海平面正處於上升過程中。

由冰川引起的海平面變化是指由於氣候變化變暖導致冰川界線反覆進退,從而引起的海平面升降變化。在氣候寒冷的地質時期,極地周圍形成冰蓋,海洋中的海水量相對減少,海平面隨之降低;當氣候變暖,冰蓋融化,冰水流回大海,海平面又上升。關於海平面的升降幅度,各國科學家估計的數字不盡相同。這主要是看如何估計南極大陸的冰蓋厚度和計算出全世界的冰儲量。據有人推算,世界上冰儲量的95%在南極地區,約為3000萬立方千米。如果有一天,南極地區和格陵蘭地區的冰(約占全球冰總儲量的99%)突然全部融化,那么,世界海洋的海平面將會上升100米。當然,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極小的。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所有的冰川,將在數千年間,逐漸融化,同時,冰川的融化還將伴隨著一片大陸的上升和海洋底質的沉降,因為大面積的負荷因冰川融化從陸地向海洋轉移。

由地殼構造引起的海平面變化,指的是因某種地殼構造運動而引起的局部地區或全球性的海平面變化。局部性的地殼升降運動,能引起區域性的海平面變化。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地殼升降導致海面相對於陸面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的結果。引起全球性海平面的升降變化,是洋盆容積發生某種變化、洋底地殼發生下沉或新洋盆形成。世界洋盆的總容積增大會導致海平面降低;反之,洋底地殼抬升,某些洋盆消失,可使海平面升高。板塊構造學認為,海平面變化與海底擴張速率有關。大洋中脊增生的物質是熱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冷卻,變得緻密,因而洋底岩石圈在橫向擴張移動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下沉。如果洋底擴張速率很快,距中脊頂部一定距離的洋底,沒有足夠時間冷卻到"正常"程度,洋底就比正常情況下高,因而即使總的海水量不變(多數學者認為,古生代以來海水量基本沒有變化),由於洋盆的容積減小,海平面也會升高。相反,海底擴張速度很慢時,海平面則會降低。事實上,海底擴張速率變化引起的海平面變動,周期長達數百萬年,其變化幅度可達300~500米之間。

雖然全球性的地質構造運動對整個地質歷史時期的海平面變化起著決定作用,但是科學家們認為,從第四紀以來(地質歷史上的最近100多萬年),冰川作用對海平面的變化影響最大。近100多萬年以來,隨著冰期一間冰期交替出現,全球海平面發生了脈動升降。大約在3.5萬年以前,海平面大致接近現在的位置。最近一次冰川作用,則引起了海平面的普遍下降。在末次冰期的最盛時期(大約1.5~2萬年前),海平面比現在低約130米。在冰期低海面時,現在大片陸架淺海出露成陸,那時,日本與中國、亞洲與北美洲(沿白令海峽)、英國與歐洲大陸、澳大利亞與紐幾內亞等都相互連線(中國海洋地質學家研究發現,中國東海的古海岸線在沖繩海槽西坡的陸架外緣)。後來,由於氣候變暖,引起冰川融化,結果海平面逐漸升高。現在世界海平面仍處於升高過程之中。由於引起海平面變化的因素很複雜,調查測量技術上又存在著許多不足,所以,人們對目前海平面變化的歷史及其發展前景認識還有一定局限性。目前的海平面上升,有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是地球上長期水循環的一部分,這個過程的發展趨勢會不會引起新的冰川作用?總之,人們對海平面上升的問題,還不能作出最後的解釋。

長期海平面變化引起的最直接後果是海侵或海退。它導致海岸移動,海陸變遷,對大陸架和海岸地貌、淺海與近岸沉積和礦產的基本特徵產生很大的影響。它能使海岸工程、港灣建築遭受侵襲、淹沒或使之廢棄,還能使河流改道或淤積。研究海平面變化的規律,預測其發展趨勢,對於研究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探索氣候變化規律,以及對於人類生活和生產都具有極大意義。因此,目前各國有關專家正在更加深入地研究這些問題。

目前,由於人們對各種能源的開發利用,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氣體,使地球外部的大氣層變成了溫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溫室效應"。有人計算過,1987年全世界的發電廠、工廠和各種機動車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就達56.5萬噸。這個數字目前還在逐年增加:從1980年至1987年的8年間,全世界二氧化碳的釋放量增加了7.3%,幾乎是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這就是說,大氣污染是造成大氣"溫室效應"並可能引起全球升溫的根本原因。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測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一氧化二氮和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大氣溶膠微粒等濃度一直在增長。全球性的升溫又使地球南北兩極的冰蓋融化海水增多,海平面隨之升高。全球海平面在近百年間上升了5~25厘米。如果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增長速度保持目前的水平,全球氣溫每10年大約上升0.2~0.5℃,至2100年時,將累積上升1.5~4.5℃。全球海平面也將在2050年之前,上升約0.3~0.5米,21世紀末有可能上升約1米。這樣,大氣污染導致溫室效應的最後惡果,將要由人類自己來承受了。當然,對21世紀氣候變化趨勢估計,學者們的認識有分歧。例如,有的學者不認為氣溫升高,反而認為氣溫下降。

海洋裏海水時刻都在運動,因此,海平面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短期的海平面變化,如日變化、季節性變化、年變化和偶發性變化等,這些變化主要與波浪、潮汐、大氣壓、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風暴、海嘯等因素有關,其升降幅度小,而且大多是局部性的。海平面長期的變化主要是指地質歷史期間的海平面的變化。其特點是變化的幅度雖然不大,但其變化的範圍大,甚至是全球性的。人們經常討論的海平面上升,就是指的這種長期性的變化。一些科學家認為,現在,全世界的海平面正處於上升過程中。

減緩氣候變暖的根本對策是控制溫室氣體向大氣排放,尤其是對排放量最大的二氧化碳應加以限制。但是,完全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對經濟發展和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約,特別是對一些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開發中國家影響更大;就是對那些經濟發展水平已經相當高的已開發國家,也是難以完全做到的。這個矛盾如何解決,這是人們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科學家們指出,目前比較現實的減少二氧化碳排入的途徑有兩個:一是改進能源結構,如增加水能、核能等利用的比例;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耗。另外,大力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擴大森林覆蓋面積,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轉化等。人們還應當看到,即使馬上停止一切溫室氣體的排放,長期以來已經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也會長久地留存在大氣中,有的氣體可留存一二百年之久。所以,人類應該採取與前一類政策,相互補充、綜合治理的辦法。涉及其他行業的適應性對策,如加強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監測和科學研究;開展節能技術研究,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針對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危害,加強海岸工程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當然,這些措施還不是根本上去解決問題。

綜上所述,尋求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危害的對策,是一個涉及科學、技術、經濟等多方面的複雜問題,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然而,在研究解決問題時,必須充分認識海洋在這些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眾所周知,海洋作為氣候變化的調節器和控制器,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是能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假如沒有廣闊海洋的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會高出30%~40%。所以,要科學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必須加深對海洋的研究,這樣才能彌補人們對氣候變暖認識上的不足。但是,由於人們對海洋變化的規律認識還不夠,海洋對大氣影響或調節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機理至今還不夠了解。因此,從海洋的角度來科學地解釋大氣"溫室效應"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其二,人們對大氣"溫室效應"給地球帶來的危害程度估計不同。有的科學估計,未來全球氣溫將升高6~7℃,海平面會升高4~5米,"60年內英倫三島將大部沉入海洋","日本列島將沉沒",驚呼"上海、天津、杭州……等沿海大批城市因此而消失,約占全國40~50%以人口的沿海地區將被海水淹沒",等等。當然,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認為目前問題沒有那么嚴重,完全用不著大驚小怪。

其三,人們的科學技術對策也不相同。有人提出,"利用太空禁止來遮擋部分陽光、降低地表溫度的辦法;發射巨大強紅外線光束,引爆大氣層中的三氯化碳氟化合物使之破壞和瓦解;發射大功率太陽能衛星,將太陽能轉化為微波,再將微波轉化為電能,為人類提供能源不再使用化石燃料;在高空同溫層噴射二氧化硫,使之化合成硫化物,起到阻擋陽光,達到降溫效應等等。這一連串近似於科幻的措施,在一些人看來是無法實現的。他們認為,假如真成為現實,地球和人類就會毀滅無疑,然而,提出這些構想的科學家們,則對自己的方案充滿信心。

其四,有人提出用消除颱風的辦法來制止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因為海上生成的颱風對一些地區的氣溫將產生影響。這種看法只看到颱風對氣候不利影響的一面,忽略了颱風對氣候有調節作用的一面。例如,每年連續不斷的颱風,可以使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溫潤多雨,否則的話,這一地區很可能是乾旱少雨,淪為沙漠。

人們在討論全球氣候變暖對策的時候,還要解開許多自然之謎,並在解釋自然之謎的過程中,尋求保護地球環境的辦法。由於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有些問題可能在短時間裡還無法去認識,暫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人類終究將會認識自然,找到保護地球的辦法。

海洋學相關知識(四)

浮性生活期
沙面生物
沙間生物
沙紋
沙波
沙壩島
殘留沉積
浮冰群
條件密度
沙內生物
浪基面
正壓海洋
測波桿
歐亞板塊
濁積物
沉積腐殖質
沉積生物
沉積物通量
沉積物界面
淺海帶
沉積物捕集器
淺海動物
沉積動力學
淺水係數
次表層流
流環
氧飽和潛水
污著生物
氧潛水
永久性溫躍層
活性磷
水質監測儀
活塞取芯器
活體螢光技術
次表層水
次級種群
洋中脊玄武岩
氧化膜
水生群落
桁拖網
泥面生物
泥質海岸
泥內生物
氣邊界過程
水生生態系
機械式溫深計
波鋒線
水層虛反射
水層耦合
氣相互作用
水層改正
水層區
波浪衍射
氣界面
水密
波浪爬高
橫盪
板塊會聚
水產栽培
水產養殖場
模擬潛水
水中視程
極地冰
波控三角洲
水中牧場
水中對比度傳輸
水中對比度
水下採油系統
水下通訊
機會種
板內火山活動
沿岸泥沙流
沿岸水
沼澤生物
油氣水處理系統
油柵
水下照度計
河源物質
河控三角洲
毛初級生產量
橢餘波
水下壩
橢余擺波
水下信標
活性矽
板塊碰撞
洋殼
沙嘴
沿岸流
沉箱
沉積速率
浮性卵
浮式防波堤
浮式軟管
浮式結構
浮式碼頭
浮力沉墊
板樁
浪感電磁場
測深儀
氧最小層
氧最大層
濁流
板塊邊界
橢圓余擺線波
淺海聲道
淺海傳播
氣爆震源
流渦
流型
氣源物質
流體動力噪聲
水層生物
氣泡效應
洄游魚類
橢圓餘弦波
波齡
波高
波陡
波能譜
波群
氣舉
毛細波
波浪預報
比鹼度
水下結構
水下爆破
波浪水槽
波浪散射
波浪推算
波浪折射
波浪反射
波流
波周期
波剖面
波候
比容偏差
泛大洋
泊位
河界面
橈足幼體
河口灣
雜食動物
氯量
氯度比值
沙壩
機載紅外輻射計
氮磷比
次級生產量
氯度
濁積岩
淺灘
次級生產力
沉井
流冰
洋盆
水力模型試驗
瀉湖
波紋
波級
波浪荷載
氧分壓
標準海水
氣密
水生生物學
模組
浮冰
測波儀
水中能見度
淺水波
洋中脊
死亡率
波浪水池
泛大陸
橫搖
河口治理
河口化學
溝弧盆系
水下切割
污染物
棧橋
水色
水系
水生生物
水深測量
水尺
水團
氣象潮
水芙蓉
波浪能
氮循環
水下焊接
淺海沉積
板塊構造學
板塊
水產養殖
水下機器人
河口鎮
沉積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