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有某氏者

永有某氏者

《永某氏之鼠》是柳宗元撰寓言,描寫老鼠由被寵愛到“被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說明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不可能長久,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也警示人們對壞人壞事,決不能姑息、妥協,要勇於面對、堅決打擊,決不能任由他們胡作非為,暗喻小人得志雖能囂張一時,卻不能長久。

原文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為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

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齧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為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恆也哉!

譯文

永州有個人,畏懼犯日忌,禁忌迷信非常多。他認為自己出生的那年是個子年,子年屬鼠,老鼠就是子年的神,於是非常愛護老鼠,家裡不許養貓養狗,又禁止僕人扑打老鼠;家裡儲存糧食的倉庫、廚房,都任憑老鼠隨便進出吃喝,他一點也不過問。

這么一來,老鼠們就相互轉告,別的地方的老鼠也都來到他家裡,大吃大喝也沒有任何災禍。這個人家裡沒有一樣完整的東西,衣櫃裡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東西,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常常和人在一起活動,到了夜晚,啃東西,咬東西,打打鬧鬧,發出的聲音千奇百怪,鬧得人睡不成覺,他始終不感到厭惡。

過了幾年,這個人搬到別的州去了。以後搬進來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舊鬧得還像過去一樣凶。新搬來的人說:"這群見不得人的東西,偷竊打鬧如此厲害,究竟是怎么弄到這個程度的呢?"便借來了五六隻貓,關閉上大門,撤除磚瓦用水澆灌老鼠洞,雇用僕人到處搜尋追捕,殺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樣,老鼠的屍體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幾個月後才散去。

唉!這些老鼠以為可以一輩子過著那種吃飽喝足而又無災無禍的日子。

注釋

1、【永】即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

2、【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諱而不敢隨意舉動,稱為畏日。

3、【拘忌異甚】禁忌特別多。

4、【生歲直子】出生的年份逢子年。直:通“值”,正當。子:農曆子年,即鼠年

5、【恣(zì)】 放縱。

6、【僮】僕役,奴役。

7、【倉廩】糧食倉庫。

8、【庖廚】廚房。

9、【椸(yí)】衣櫃,衣架。

10、【盜暴】盜吃食品、糟踏物品。

11、【闔(hé)門】關門

12、【購僮】雇用僕人。購:雇用

13,【累累】 一個接一個。

14,【倉廩庖廚】糧倉和廚房。

15、【假】 借。

16、【器】家具

17、【以·····為】把·····當做。

18、【由是】這么一來

19、【悉】都,全

20、【購】雇用,雇

21、【羅】羅網

22、【暴】1 吵鬧 2猛烈

23、【故】原來

寓意

《永某氏之鼠》比喻那些自以為“飽食而無禍”的人作老鼠,指出他們“為態如故”,以“飽食無禍為可恆”,那他們一定會遭到徹底被消滅的慘禍。這則寓言,深刻有力地諷刺了封建剝削階級醜惡的人情世態,諷刺了縱惡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時的醜類。

寓意: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對待那些壞人壞事,決不能姑息、妥協,要勇於面對、堅決予以打擊。決不能任由他們胡作非為。暗喻小人得志雖能囂張一時,卻不能長久。

出處

出自柳宗元《柳河東集》。

《柳河東集》是唐代柳宗元作品集。劉禹錫編。因作者為河東人而得名。原名《柳先生文集》,又稱《河東先生集》。

寓言代表作有《三戒》,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黔之驢》就是其中的一篇。

他寫的山水遊記,文筆洗鍊,既描繪了祖國山水清淳幽靜的自然美,也滲透著作者的身世際遇和鬱悶情懷。山水遊記的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小石潭記》就是其中的一篇。

另外,集中還收錄了他的大量的傳記文學作品。同時,這個集子還收有他寫的古、今體詩二卷,約140餘首。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等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漢族。代宗大曆八年(773)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所以稱柳柳州),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於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劉禹錫、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柳宗元詳細介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與韓愈並稱為“韓柳”,兩人一同倡導了古文運動。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代宗大曆八年(773)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世稱“柳河東”又因曾在柳州任官又稱“柳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衝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同時中進士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一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一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一、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御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一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由於順宗下台、憲宗上台,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一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一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鬱、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一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但並未被重用,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後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來這裡,語言不通,一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那些已經淪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時間算工錢,抵完債即恢復人身自由,回家和親人團聚。此舉受到廣大貧苦人民的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堂,推廣醫學,並使從不敢動土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解決飲水問題。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組織閒散勞力去開墾,僅大雲寺一處開墾的荒地、就種竹三萬竿,種菜百畦。他又重視植樹造林,並多次親自參加了植樹活動。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了一番興利除弊的改革,遺惠一方,實際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區的施行。

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確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吳武陵多次奔走於執政大臣裴度門下,設法營救他離柳州還京。裴度與柳宗元同系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懷著一腔悲憤離開了人間,當時年僅47歲。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後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文學影響後世

雖然活了不到50歲,但柳宗元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餘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鑑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傑出詩才。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並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後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於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緻,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麼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宋人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此論相當中肯。柳宗元的辭賦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不僅利用了傳統的形式,而且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或者是因為兩人雖隔千載,但無論是思想、遭遇,還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處。《舊唐書》本傳雲柳宗元“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戶乙)。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悽惻。”與屈原之作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賦”和“十騷”,確為唐代賦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無論側重於陳情,還是側重於詠物,都感情真摯,內容充實。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並稱為“唐宋八大家”,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於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並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韓柳二人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技巧純熟、語言精練生動的優秀散文。韓柳的古文運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遊記、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樣為後世留下了極其優秀的作品。“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遊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除寓言詩外,柳宗元還寫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雖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記一樣,被千古傳誦。

思想影響後世

文學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個積極投身於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個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把董仲舒這樣的大人物斥為“淫巫瞽史”,指責他“誑亂後代”。他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砷”,這在一千多年前神學迷信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傑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寫的一些關於社會政治的論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體反映,是他參與政治鬥爭的一種手段。《封建論》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論文。針對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制度之爭,柳宗元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分封制暴露出種種嚴重弊端,而新的郡縣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優越性和進步性,因而極力支持郡縣制。對秦始皇的評價,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進步性。《六逆論》、《晉問》等政論文,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世襲特權,甚至認為天子在用人問題上有了錯誤,也應改正。他重視農戰的思想也比較突出,重視勸農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學,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論,往往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這是他思想異於其他思想家之處。

作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將永遠受到世人的尊敬。本文是《三戒》中的第一篇,是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所寫.《三戒》借麋,驢,鼠三種動物的可悲結局,諷刺了社會上的三種人.按作者在"序"中所說,"臨江之麇"所諷刺的是"依勢以乾非其類",就是倚仗他人勢力求得與對方要好的那種人."至死不悟"四個字,既表達了作者的厭惡之情,也勾畫出麋的可憐與可悲.這則寓言故事在寫法上突出的是細緻逼真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如"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寫出犬吞食弱者的本性;"外犬見而喜且怒",用擬人的筆觸刻畫犬的心理活動。《三戒》包括:《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及《臨江之麋》。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業,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臨江之麋選自《柳河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