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鎮[北京市延慶縣]

永寧鎮[北京市延慶縣]

永寧鎮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17公里,距市區德勝門90公里,是延慶縣第二大鎮。永寧北依香營鄉、劉斌堡鄉,東臨四海鎮,西部由北至南分別與舊縣鎮、沈家營鎮、井莊鎮接壤,南與大莊科鄉及懷柔縣交界,轄區面積158.7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長24.18公里,東西長19.76公里。永寧古城是人們觀光旅遊的目的地。

基本信息

鄉鎮簡介

古文化街上的地磚古文化街上的地磚

永寧古鎮歷史悠久,以永寧城名作為鎮名。這裡聚八方之風物,集萬古之重載。此鎮在五帝時為縉雲氏所都,夏商時屬翼州統轄,周屬幽州戰國時為燕地,秦漢為上谷郡夷縣,唐末歸儒州,遼、金、元時屬縉山縣;明代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復置隆慶州時建縣,名永寧:“取《書》其寧惟永之意”。永寧城在明清時為縣治,長達246年。

永寧古鎮是京郊文化第一鎮,被北京市列為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該城總面積為56.3萬平方米,古城由新建東西南北城牆及古城牆遺址等景點構成;城有4門:東為“迎暉門”,西為“鎮寧門”,南為“宣恩門”,北為“威遠門”。古城中央設有“玉皇閣”一座,輻射四街;建城後,東為“文教衛生”一條街,西為“手工作坊”一條街,南為“文化”一條街,北為“明清風格”步行商業街。城內有布局嚴謹廟宇42座,分別座落於“和平街”、“利民街”、“阜民街”、“太平街”。城外綠樹成蔭,城內鐘聲悠鳴,環城河水清新,永寧大道寬闊。

地理位置

永寧鎮位於延慶縣中部,距縣城17公里,距市區德勝門90公里,是延慶縣第二大鎮。永寧北依香營鄉劉斌堡鄉,東臨四海鎮,西部由北至南分別與舊縣鎮沈家營鎮、井莊鎮接壤,南與大莊科鄉及懷柔縣交界,轄區面積158.7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長24.18公里,東西長19.76公里。

地質地貌

地形

永寧鎮位於延慶盆地東部,地勢東高西低,東、南、北三面為山區及半山區,中部為平原,海拔在490.6—800米之間。新華營河(媯水河的上游)流經鎮域

永寧鎮的古文化街上,馬匹與轎車和平共處。永寧鎮的古文化街上,馬匹與轎車和平共處。

西部,白河南乾渠、北乾渠從鎮區穿過。

工程地質

永寧鎮東部為山區,不適於進行工程建設,中部為平原,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Ⅱ類區,適宜進行各類建設,東北、西北及南部屬工程地質綜合評價Ⅲ類區,需經適當工程處理後方可進行建設。

地震地質

永寧鎮域範圍內沒有地震斷裂帶。根據國家地震局頒發的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永寧鎮域地震基本烈度為八度。

水文地質

水文地質資料顯示,永寧鎮為地下水富水區,單井出水量2000—3000噸/晝夜。且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清純,含氟量低,適於發展飲料業。

氣候、氣象

永寧鎮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七月份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7.3℃,一月份氣溫最低,平均氣溫-7.6℃。年均降水量372.6毫米。

歷史沿革

永寧鎮政府所在地—永寧城始建於明朝,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劃為延慶縣管轄。

永寧鎮上磨村永寧鎮上磨村

1949年 6月成立永寧鎮,後改為區、人民公社、鄉。

1990年 又改為鎮。

1997年 9月根據北京市民政局頒發的《關於調整延慶縣七個邊遠山區鄉行政區劃的批覆》將清泉鋪鄉撤消併入永寧鎮,合併之後仍稱永寧鎮。

行政區劃

永寧鎮轄1個社區(永寧鎮社區)、36個村委會(河灣村北溝村清泉鋪村羅家台村王家堡村水口子村偏坡峪村、二鋪村、營城村馬蹄灣村、西山溝村、永新堡村、獅子營村、上磨村、吳坊營村、小莊科村前平坊村、孔化營村、新華營村、左所屯村、北關村、西關村、小南元村盛世營村、南關村、太平街村、利民街村、和平街村、阜民街村、王家山村、南張莊村、東灰嶺村、彭家窯村西灰嶺村頭司村四司村)。

人口及土地利用

人口:2007年底全鎮總戶數9643戶,人口約2.7萬,其中農業戶數8502戶,農業人口22427人,非農業人口2924人。

永寧鎮永寧鎮

勞動力:全鎮勞動力9845人。勞動力按從事產業劃分:
第一產業,勞動力4569;
第二產業,勞動力1693人;
第三產業,勞動力1753人;
外出務工1830人。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

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狀況:2007年1-12月永寧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實際完成34520.6萬元,比去年同期31962.7萬元,增收2557.9萬元,即增8%,完成年計畫34520萬元的100%。農民人均勞動所得1-12月實際完成5881.2元,比去年同期5366元,增加515.2元,即增9.6%,完成年計畫5881元的100%。

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12月實際完成18615.9萬元,比去年同期18563.6萬元,增加52.3萬元, 增0.3%,完成年計畫19995萬元的93.1%。其中:工業總產值實際完成6141萬元,比去年同期5031萬元,增加1110萬元,增加22.1%,完成年計畫5785.7萬元的106.1%;農業總產值實際完成12474.9萬元,比去年同期13532.6萬元,減少1057.7萬元,減少7.8%,完成年計畫14209.3萬元的87.8%。
永寧鎮現有耕地49996畝,糧田45046畝;菜田10297畝;魚塘40畝,果園2074畝,林地11.6萬畝。
2007年糧食產量4543.2噸,出售奶牛634頭、出售雞鴨600590隻,鮮奶產量7147.2噸。2007年全鎮農業總產值6963.2萬元。

鄉鎮企業

全鎮現有鄉鎮企業4家,縣辦企業3個,主要行業有建材(磚廠瓦廠)、釀酒、飲料等,從業人員1241人,總收入20131.9萬元。

旅遊指南

自駕車:八達嶺高速到延慶,向永寧方向沿指示路標即可到達,車程約1.5小時。

永寧鎮永寧鎮

乘公交:德勝門乘919路公車到延慶轉乘去永寧鎮上磨方向的公車或小客車即可。
住宿:村裡有40餘戶農家院,可解決餐飲與住宿。農家院住宿20元/床位,60元一個單間。
餐飲:當地的豆腐宴八六席都是招牌菜,人均消費25元左右。豆腐宴以豆腐口感好聞名,八六席則以菜品豐富、場面鋪排為特色,號稱是簡化版的“滿漢全席”,210元一桌夠10人用餐。

古城故事

尉遲恭和樊梨花的寒江城

永寧鎮永寧鎮

永寧城始建於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5年),由大將軍尉遲恭(敬德)監修,叫寒江城。當時城池南面有一條大河,俗稱寒江。

相傳,當年武藝超群的女將樊梨花曾經鎮守此城。樊梨花很注重梳妝打扮,在寒江南岸的山上建起一座梳妝樓。至今,山頂上還能尋找到殘磚碎瓦。據永寧城老人講,新中國成立前夕,城南盛世營村一位叫陳其林的村民,曾在“梳妝樓”廢墟中撿到一隻金鐲,鐲上刻有篆書“樊梨花”三個字。此外,在永寧城東門和北門外,至今還留有樊梨花駐守時用過的校場、點將台、牧馬場和馬廄等遺蹟。大約在遼金時期,這座唐代的永寧城毀於戰火。

明朝百餘年一直修永寧

明朝初年,永寧稱“中所屯”,也稱“終食屯”,為屯兵之所。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駐蹕於永寧西北15公里的團山(又稱獨山,永寧八景之“獨山月夜”即在此)。當時,延慶百姓已於明初被遷往關內,媯川大地日漸荒涼。朱棣見這裡山川秀美,沃野百里,遂下詔,復置隆慶州並分置永寧縣;同時委派原禮部尚書趙羾,大批遷移山西百姓及犯罪官吏,開發建設延慶。

明宣德五年(1431年),陽武侯薛祿奉命統兵前來永寧縣修城駐守。明正統四年(1439年),又在原土石城基礎上加以重建。城為正方形,周長六里零十三步,高三丈五尺,間以磚石砌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因大水致使城郭多處坍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又派參將方振、總監工楊大節予

永寧鎮永寧鎮

以整修,城高增至四丈。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參將張國柱再次修葺。

永寧城是一座標準的城池,東西南北各有一座門樓並設定瓮城;南北中軸線與東西中軸線交會處建一閣樓,名玉皇閣。高30多米,三層;下面兩層設有木質樓梯,供人攀登。玉皇閣造型獨特,飛檐斗拱,畫棟雕梁,雄偉壯觀。可惜的是,壯美的玉皇閣在“十年浩劫”中被徹底毀掉。

人才薈萃永寧城

明正統元年(1436年),永寧即興建縣學,且明清兩朝一直未斷。僅憑現存史志資料記載,明清時期,永寧便有3人中進士。其中,羅通在明永樂十年任兵部尚書;劉九澤明萬曆五年任山西解州知州;李德淦,清乾隆六十年任安徽涇縣知縣。更有武舉人8人:侯銘印、張名臣、郤應武、趙廷彥(以上明朝)、邢士毅、胡采、池朝宗(以上清朝)等,分別授官參將等。

至於近現代,從事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人才以及參加抵禦外侮、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且著書立說、因功受獎的人物更是不勝枚舉。本世紀初,永寧古城被首都規劃委員會列為“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街區”。鎮領導聘請有關方面專家參與制定修復工程規劃方案。

永寧鎮永寧鎮

2002年,工程正式開工;至2003年7月,前兩期工程順利完成。修復的局部古城讓人耳目一新。城中心的玉皇閣,再次以宏偉壯觀、金碧輝煌的雄姿,矗立於明清古民居之間。

明皇陵差點選在永寧

永寧城是塊風水寶地。它在延慶盆地東端,地處平原與山區的結合部;北依佛峪山(俗稱佛爺頂),西臨九龍山。

說起九龍山,可是頗有來歷。其山有九道山樑,連綿起伏,中間後凹,構成“椅子圈”形;山前開闊,于山麓可南眺群峰。風水先生講,這是出皇上的地方。

據說,明成祖朱棣在北京稱帝後,想尋一塊陵寢寶地,就派劉伯溫四處勘查。劉伯溫來到永寧,一下子看中了九龍山。當時九龍山前有個村莊叫跑馬灣,村前還有條小河名叫泔水河。劉伯溫想,明朝皇帝姓朱,“豬”在這裡有泔水吃,再理想不過了。

朱棣視察後也欣喜萬分,決定遷移附近老百姓,興建陵寢。跑馬灣的村民不願搬家,就想出一個主意,把村名改成屠家營,還刻石、做舊,立於村邊。等劉

永寧鎮永寧鎮

伯溫再次帶人來時,發現村名變了,很是惱火。因為,“屠”就是殺呀。屠家是要殺豬的,那還了得!就把族長抓起來拷問究竟。

族長說,這個村的正名是屠家營,從元朝起就一直這么叫;那時,駐紮在永寧的蒙古人整天在這個村屠宰牛羊,所以把村子叫屠家營,後來,老輩人還立了界碑呢。至於跑馬灣,只是個俗名罷了。

劉伯溫看過界碑後,十分無奈,便報告朱棣,打消了其在這裡建陵的念頭。

後來,朱棣就把明朝皇陵建於現在的昌平縣十三陵一帶。1949年後,屠家營人將村名改為新華營

古鎮風情

先有永寧城,後有十三陵

永寧鎮永寧鎮

站在古城街道的盡頭,筆直的街道可以一眼望穿。視線隨著兩側規整的商鋪,一直延伸到遠處玉皇閣通亮的門洞中。沿著街道的幾個岔口溜達一圈,就會發現在它的東南西北分別建有城門———迎暉門宣恩門鎮寧門威遠門,而且四門都建有瓮城,外帶護城河。這屬於典型的北方方城的布局。無論是古城的格局還是城門的派頭,都能讓人感受到當年永寧古鎮的大氣。明清時期,這裡就立為縣治,明成祖朱棣曾在北巡延慶時在此設永寧縣,之後開始興建十三陵,於是就有了“先有永寧城,後有十三陵”的說法。
城中復建的玉皇閣,在高大的門洞之上又有三層飛檐斗拱的塔樓,門洞也是四面通達,氣勢頗顯恢宏。據說玉皇閣的歷史更早,閣內石碑記載,此閣建於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5年),因此比滕王閣還要早上8年。如今的玉皇閣成了永寧古城裡的一個地標性建築,走到這裡就等於到了古城中心,再分別朝不同方向進發,就能拐進十字型街道中的各個分支。

古鎮難擋年輕一面

之前的古建築大多被毀,兩旁雕樑畫棟的店鋪都是近年來復建的。不過,藥材、絲綢古玩等店鋪鱗次櫛比,再加上街道里喧囂的叫賣聲,給這裡營造了一

黃龍潭雖然不大,但形成的湖泊卻波光粼粼。黃龍潭雖然不大,但形成的湖泊卻波光粼粼。

種明清時期商業風頭正起的繁華景象。一桿巨稱橫在半道里,寄予著公平交易和“秤心如意”;而那段刻繪的古錢幣浮雕的馬路,代表的則是人們對財源旺盛的嚮往。
古鎮又難擋年輕的一面。琉璃瓦和窗欞上的色彩炫麗奪目,當遊人正在為街道旁斯文嚼著草料的馬忘神的時候,近旁駛過的轎車連同它刺耳的汽笛,又提醒著大家,別忘了這是一座既古又新的城鎮。
媯水河的源頭就在永寧鎮上磨村的黃龍潭媯水河水勢浩淼,但黃龍潭卻只是一小窪潭水,生著青草的沼澤地占據了絕大部分,給人一種接近乾枯的印象,不免讓人有點失望。
黃龍潭的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常年溫度基本保持在10℃左右。寒冬臘月,潭水不但結不了冰,還經常騰騰地冒白氣,而夏天,潭水卻很清涼。每逢辦廟會,人們就把啤酒往潭水這個“天然冰櫃”里一擱,過段時間撈出來是絕對的冰爽。
黃龍潭的水從馬路下的河溝流過,在另一邊卻形成了一大片湖泊,在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倒映著岸邊的垂柳,一群小孩沿著岸邊對游曳的小魚苗窮追不捨。據說前兩年這裡曾是一個虹鱒魚養殖場,昌平等地的虹鱒魚苗都是在這裡培殖的。後來,因為投放飼料影響水質,魚場被關閉。現在雖難看到大塊頭的魚,指頭肚子大的小野魚倒是不少。同行的永寧鎮經發辦主任劉秀琴幾次惋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要是六七月份來,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非常漂亮,真有一種江南水鄉的味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