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位於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內。碑立於大理國段索順明政三年,即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土於城北舊石城遺址。碑高1.25米,寬0.58米,厚0.16米,碑文分上下兩段。上段為正文,下段為職官題名,共212字,字多簡筆或別體。碑文敘述大理國主段氏(白族)聯合三十七部(彝族)出戰滇東一些部落後,在石城會盟的情況。

基本信息

簡介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中國宋代大理國碑刻。立於段素順明政三年,即宋太祖開寶四年(971)。為段氏政權與37部會盟時所立。因會盟地點在石城 (今雲南曲靖城北),故又稱石城會盟碑。碑現在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內。碑文記載大理國段氏政權派三軍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率軍平定滇東幾個部落的叛亂後,與“東爨烏蠻”的37個部落在石城會盟,並頒賜職賞的史實。雙方用詛盟的方式表示恪守盟約,是研究大理國官制和歷史以及宋代雲南民族關係重要實物資料。因此次會盟尚無見載於史籍,故其價值更顯可貴。1961年中華人共和國務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碑身長方形,高1.25米,寬0.58米,厚0.16米。碑文分上下兩段。上段正文,11行,左行,正書;下段職官題名,8行,右行,行書,共212字。碑額上刻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邑人喻懷信題記,敘述此碑出土及移置經過。

此碑明正德《雲南通志》已著錄,後埋入土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營兵於石城遺址中掘得。道光二十九年(1849),移至城內奎星閣,鹹豐二年(1852),移至城北武侯祠,嵌之壁間。1937年移碑於曲靖第一中學內並建碑亭保護,1962年國家撥款修繕碑亭,加固

碑座。1989年改建碑亭。

曲靖旅遊百科

素有“滇黔鎖鑰”、“雲南咽喉”之稱的曲靖,距省會昆明市135公里,地區面積338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多樣,民族風情各異。來這裡可領略到彝、壯、苗、瑤等各民族獨特的語言、服裝、風俗和信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