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豫劇團

武漢市豫劇團

武漢市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三年七月,屬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景萼是劇團第一任團長。原址武漢市民眾樂園。

簡介

1979年國慶,武漢豫劇團演出的《跑汴京》豫劇節目單(如下圖),封面上有好多不規範的漢字,也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武漢市文化局1989年國慶舉辦的《武漢市京劇團演出文藝晚會》節目單(如下圖),封頁為大紅色,正上方為黃鶴樓,中間的長江大橋將晴川飯店、龜山電視塔連成一體。白色和平鴿由武漢兩個字拼音字母WH組成,設計別有風味。喜氣洋洋的節目單,比比皆是。每每翻看這些小藏品,我總在心裡祝福我們的祖國強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享受這歌舞昇平的好日子。1979年國慶,武漢豫劇團演出的《跑汴京》豫劇節目單(如下圖),封面上有好多不規範的漢字,也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武漢市文化局1989年國慶舉辦的《武漢市京劇團演出文藝晚會》節目單(如下圖),封頁為大紅色,正上方為黃鶴樓,中間的長江大橋將晴川飯店、龜山電視塔連成一體。白色和平鴿由武漢兩個字拼音字母WH組成,設計別有風味。 喜氣洋洋的節目單,比比皆是。每每翻看這些小藏品,我總在心裡祝福我們的祖國強盛,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享受這歌舞昇平的好日子。
武漢市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三年七月,屬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景萼是劇團第一任團長。原址武漢市民眾樂園。
1949年,隨中原軍區來武漢的文化幹部巴南崗,從鄭州向武漢引進了河南梆子(又名:河南高調,民間稱之為“河南謳”或“靠山吼”),並根據武漢對戲曲劇種的稱謂,提議將之改稱豫劇,豫劇之名因此傳開(《我們跟隨巴老來武漢》,《燭光人生》武漢市文化局、武漢名老藝術家聯誼會編,1999年)。豫劇聲腔屬梆子系統,梆子即“亂彈”,傳播早於皮黃。但我們從觀賞的角度來看,豫劇卻更加通俗易懂,這與河南梆子在上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階段性轉折有很大的關係。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他們成立戲劇學社,改“舞台”為“劇院”,革除舊戲班的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吸納各地戲班加入劇社,創作演出如《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這些現象,與早期話劇班社的運作是極其相似的。武漢市豫劇團自成立到1987年轉向,其間上演了大量的現代戲,邀請過許多話劇導演排戲,這都反映了話劇對該劇種的影響。1951年,常香玉為支持抗美援朝,率劇社來武漢作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的演出。當時的愛國舉動並不像今天這樣鼓譟宣傳,加之常香玉的劇社多用十來歲的小演員,演出上座不佳,是崔嵬說服本地演員與之配戲的。藝術家之間的交往,不可能對藝術交流置之不理。
武漢市豫劇團、越劇團、評劇團整體轉企改制組建的武漢金鶴文化有限責任公司,已完成工商註冊工作。.

經營情況

伴隨改革需要,八十年代未,上級主管部門下文同意劇團轉向,遷址漢陽劇場。工作任務:亦由藝術表演,轉為多種經營,靠自身經營創收,彌補撥款不足。
武漢市豫劇團(漢陽劇場),現座落在武漢市漢陽區顯正街64號,占地總面積6000平方米,地處漢陽區中心繁榮地段,交通道路十分方便,地理位置優越。
適應市場,堅持以文補文正確方向,初步形成了以阿西門歌舞廳、兒童游泳池、少年藝術培訓班、大興路商業經營網點為主體的文化經營格局。經營創收穩步發展,職工安定團結,取得了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機構設定

豫劇團現有職工115人,其中離退休職工60人,在職職工55人,隸屬武漢市文化局領導,劇團領導班子團結,朝氣蓬勃,富有開拓進取精神。轉向後,通過努力,十餘年來,在完成上級目標任務的工作上,多次受到市局的嘉獎。

豫劇團盤點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我國各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