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豫劇團

豫劇表演團體。1957年5月在原“寶雞市曲藝實驗團”的基礎上,並招收潼關“復新豫劇團”的四十餘名演職人員聯合成立。

簡介

豫劇表演團體。1957年5月在原“寶雞市曲藝實驗團”的基礎上,並招收潼關“復新豫劇團”的四十餘名演職人員聯合成立。址設建國路劇場,後遷漢中路南段。強彥章任團長,王廣篤、張月樵、劉占春任副團長。團部下設秘書股、組教股、劇務股和男演員組、女演員組、音樂舞美組。初為集體所有制職業劇團,後為全民所有制,隸屬寶雞市文化局領導。

1959年1月,寶雞市戲曲劇院成立,該團屬戲曲劇院領導,更名為“寶雞市戲曲劇院豫劇團”。9月寶雞市戲曲劇院被撤銷,復名為寶雞市豫劇團。是年招收學生六十餘名,隨團培訓。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劇團分為兩派,成立了“東方紅文工團”和“向陽文工團”兩個演出機構。1968年劇團成立了“革命委員會”,該團更名為“寶雞市東方紅文工團”。1971年為普及“革命樣板戲”,寶雞市革命委員會確定將文工團改為“寶雞市京劇團”。因不適宜演出京劇,1973年又恢復原寶雞市豫劇團的建制。1975年招收學生二十名,1976年9月,寶雞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又撤銷寶雞市豫劇團。並在其基礎上成立了“寶雞市文藝訓練班”。粉碎了“四人幫”後,1978年8月才又恢復了寶雞市豫劇團的名稱和編制。

劇目

寶雞市豫劇團主要在寶雞市區和各廠礦演出,有時也出外到銅川、渭南以及河南省一些地區去作巡迴演出。其主要演員有張月樵、馬佩鳳張三喜段秀成、孫樹枝、陳玉鼎、馬伯貞、盧秀琴、鄭瑞斌、徐桂蘭、胡寶財、金玉瓶、楊彩鳳、韓國年等。演出劇目有《佘賽花》、《楊門女將》、《楊金花奪印》、《楊八姐盜刀》、《女駙馬》、《楊八姐遊春》、《金鱗記》、《金囊記》、《轉香壺》、《馬踏十一國》、《合鳳裙》、《麻瘋女》、《洛陽橋》、《白蛇傳》、《穆桂英》、《寶蓮燈》等傳統戲;現代戲有《朝陽溝》、《李雙雙》、《奪印》、《劉胡蘭》、《江姐》、《南海長城》、《人歡馬叫》、《社長的女兒》等。其中《穆桂英》參加了寶雞市慶祝建國十周年獻禮演出,受到好評;《女駙馬》參加了1960年寶雞市青年演員戲曲會演;《佘賽花》於1962年在西安連演三月而不衰;《白蛇傳》由陝西省廣播電台錄音播放。

豫劇團盤點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我國各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