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羽節蕨

歐洲羽節蕨

歐洲羽節蕨,蹄蓋蕨科,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帶有光澤,先端被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葉遠生。分布於黑龍江(饒河、小興安嶺、鏡泊湖、涼水溝)、吉林,針葉林下陰濕處,海拔350-2900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歐洲羽節蕨

種拉丁名:Gymnocarpiumdryopteris(L.)Newman

科中文名:蹄蓋蕨科

科拉丁名:Athyriaceae

屬中文名:羽節蕨屬

屬拉丁名:Gymnocarpium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中國植物志:3(2):071

形態描述

根狀莖細長,橫走,黑色帶有光澤,先端被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能育葉片長(15-)20-30(-50)厘米;葉柄長10-22(-35)厘米,纖細,禾稈色,基部疏被鱗片;葉片五角狀廣卵形或闊卵狀三角形,長寬幾相等,7-15(-2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幾為三等份分裂,通常二回羽狀,小羽片羽裂;基部一對羽片與葉片上部其餘部分幾等大,長三角形,長(3.5-)5-9(-12)厘米,基部寬2.5-4(-7)厘米,基部近截形,柄長(0.8-)1-1.5(-2.5)厘米,中部的柄長約3厘米,一回羽狀,小羽片羽裂;小羽片5-6對,長圓狀披針形,長1.5-2(-4)厘米,寬0.5-2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楔形,無柄,對生或近對生,平展;最大小羽片有裂片約6-10對,彼此接近,長圓形至狹長卵形,長約4毫米,先端圓鈍,基部以狹翅相連,邊緣全緣至淺裂;第二對羽片與基部羽片相距1.5-4厘米,有時具短柄,向上羽片無柄。葉脈在裂片上為羽狀,小脈單一,斜向上,下面明顯。葉乾後薄草質或近膜質,綠色,葉軸及羽軸纖細,不具腺體。孢子囊群小,無蓋,近圓形,生於小脈背部,在中肋兩側各排列成整齊的一行。孢子表面有裂片狀褶皺,上面有穴狀紋飾。染色體數目n=80。

分布

分布於黑龍江(饒河、小興安嶺、鏡泊湖、涼水溝)、吉林(長白山、延邊、通化、安圖、臨江、撫松、四平街)、遼寧(寧城、凌源)、內蒙古(大興安嶺、額爾古納、白狼)、山西(沁源)、陝西(太白山)和新疆(阿爾泰山、布爾津、福海、哈巴河)等省區。生針葉林下陰濕處,海拔350-2900米。也廣布於北半球溫帶的其他地區。模式標本采自歐洲(瑞典)。
等位酶及染色體證據已表明:四倍體的歐洲羽節蕨G.dryopteris(L.)Newman是由亞洲的二倍體羽節蕨G.jessoense(Koidz.)Koidz.和北美洲的二倍體阿帕拉契羽節蕨G.appalachianumPryeretHaufler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四倍體。

植物之蹄蓋蕨科(二)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