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蕨

冷蕨

冷蕨( Cystopteris fragilis (L.) Bernh.),生長在海拔(210-)1500-4500(-4800)米的高山灌叢下、陰坡石縫中、岩石腳下或溝邊濕地。

基本信息

植物特徵

冷蕨冷蕨

根狀莖短橫走或稍伸長,帶有殘留的葉柄基部,先端和葉柄基部被有鱗片,鱗片淺褐色闊披針形;葉近生或簇生。能育葉長(3.5-)20-35(-49)厘米;葉柄一般短於葉片,約為葉片長的1/3-2/3,當生長在石縫時,有時纖細,稍長於葉片,長5-14(-20)厘米,直徑(0.2-)1-1.5毫米,基部褐色,向上禾稈色或帶栗色,鱗片稀疏,略有光澤;葉片披針形至闊披針形,長17-28厘米,寬(0.8-)4-5(-8)厘米,短漸尖頭,通常二回羽裂至二回羽狀,小羽片羽裂,偶有一或三回羽狀;羽片約12-15對,中下部的近對生,幾無柄,斜展,下部1-2對稍縮短,或幾不縮短,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0.4-)2-4(-7)厘米,寬(0.2-)1-2.5厘米,先端鈍尖或短漸尖,並有齒,基部上側與葉軸並行,下側多少斜切,近對生,彼此距離較大,一般約為羽片寬度的1-2倍,1.5-4.5厘米;一回小羽片5-7對,卵形或長圓形,先端圓或鈍尖,並有鋸齒,基部上側平截,下側楔形,無柄或有短柄,邊緣全緣或有鋸齒,或羽狀分裂;中部羽片與基部羽片同形,略長,相距1.2-2.5厘米,近對生或互生;頂部羽片羽狀深裂,僅先端與上緣有粗尖鋸齒;葉脈羽狀分叉,主脈稍曲折,小脈伸達鋸齒先端。葉乾後草質,綠色或黃綠色。葉軸及羽軸,特別是下部羽片著生處多少具稀疏的單細胞至多細胞長節狀毛,甚或有少數鱗毛。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於每小脈中部,每一小羽片2-4對,向頂端的小羽片上側有1-2枚;囊群蓋卵形至披針形,膜質,灰綠色或稍帶淺褐色。孢子深褐色,周壁表面有均勻、較密的刺狀突起。染色體數目n=42,84,126,168。

地理分布

分布於黑龍江(大興安嶺,呼瑪,額爾古納旗)、吉林(長白山)、遼寧(寧城)、內蒙古(呼盟巴林、陶林至集寧、烏拉、五叉溝、大青山、額爾古納旗)、北京(百花山、妙峰山、密雲坡頭、懷柔)、河北(內丘、蔚縣小五台山、承德、興隆、淶源、富平、恆山、康保、武安、赤城、芋縣、大青山)、山西(寧武、五台、源渾、運城、永濟、王寨、霍縣、沁縣、沁水、陽城、靈石、昔陽、文水、垣曲、太原)、陝西(太白山、華山、長安縣南五台山、蘭田)、寧夏(賀蘭山、祁連牛心山)、甘肅(夏河、岷縣、瑪曲、榆中、漳縣)、青海(門源、循化)、新疆(天山、阿爾泰山、崑崙山、奇台、阜康、博格塔、巴里坤、精河、沙灣、薩烏爾山、昭蘇、準葛爾西部山地)、山東、安徽(霍山)、台灣(宜蘭、新竹、台中、南投、嘉義,阿里山、高雄、台東、花蓮)、河南(雞公山、伏牛山、大別山、靈寶、朱陽)、四川西部(峨眉山、理縣、康定、郎木寺、少烏寺、瀘定)、雲南(麗江、中甸、德欽、巧家)及西藏(類烏齊、八宿、比如)等省區。廣布於歐洲、亞洲北部和中部高山(朝鮮半島、日本、蒙古、俄羅斯以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喜馬拉雅山地區)、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模式標本采自歐洲。

藥用價值

【拼音名】 Lěnɡ Jué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寶興耳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stichum moupinense(Franch.)Bedd.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植株高達30cm。根莖短而直立。葉簇生;葉柄長6-10cm,禾稈色,基部被褐棕色、卵圓形鱗片;葉片線形,長15-20cm,寬2-2.5cm,先端漸尖,基部稍縮短,二回羽狀分裂;羽片25-30對,稍散生,近於無柄,狹卵狀菱形,羽狀深裂,基部多少呈耳狀,葉下面灰綠色,葉軸及葉背均疏被鱗毛。孢子囊群圓形,褐色,背生於小脈中間,每裂片有2-4個;囊群蓋中央下陷。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高山林下濕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和胃;解毒。主胃病;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
【摘錄】《中華本草》

植物之蹄蓋蕨科(二)

草本、灌木或少有喬木。葉互生、下部對生而上部互生、或全對生、或輪生,無托葉。花序總狀、穗狀或聚傘狀,常合成圓錐花序,向心或更多離心。約200屬3000種,廣布全球各地。我國有56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