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辭聯

桐城辭聯

桐城辭聯,是指中國桐城賦派的辭賦創作,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對聯體式,是多元文化的體現,是當代對聯的特例。其以桐城文派學說,為理論基礎。從章法上創造了對聯與辭賦最完美的集合,聯居賦中,辭出聯韻,可謂完美無縫。

釋義

桐城辭聯 桐城辭聯,是指中國桐城賦派的辭賦創作,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對聯體式,是多元文化的體現,是當代對聯的特例。其以桐城文派學說,為理論基礎。從章法上創造了對聯與辭賦最完美的集合,聯居賦中,辭出聯韻,可謂完美無縫。於是,以潘承祥為代表的桐城賦派作家群,依據《周易》陽剛陰柔學說,運用哲學“天人合一”之思想,在創造辭賦新境的同時,也創造了一種新的對聯格式---桐城辭聯。

特點

(1)吸收了辭賦之祖屈原離騷》里豐富的養分---抒情詩形式特點,使辭賦聯句更具有可讀性,內容更活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
(2)引入春秋諸子語言之精煉,注重對偶排比。《禮記·表記》云:情慾信,辭欲巧;《左傳》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味在酸之外”(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
(3)從前人著作汲取精華,而形成一種新的聯體。適當忽略文彩,語言講究對稱美。故,當代桐城賦派的大賦小賦中整齊對稱的句式較多。建安時代,曹丕《典論論文》提出“清氣”“濁氣”,就是對稱之美。
(4)突破唐王勃的《滕王閣序》對仗、四六駢式(一唱三嘆、抑揚頓挫),融合韓歐筆法,拓新辭賦聯句意境。“境生於象外”(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圖《與極浦書》)。
(5)以聯傳賦神,以賦達聯意,聯如詩、賦如畫。聯之神似,隱含於賦之形似;賦之神似襯於聯之形似。二者相得益彰。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桐城辭聯,其創作方法側重言與意民族傳統特點厚重,重在言外之意,“文外之重旨”(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把美的本質美的關係緊密結合起來,剛柔相濟。桐城派姚鼐說:“其得於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如金餒鐵;其於人也,如馮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之。其得於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如珠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廓;其於人也,餓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桐城辭聯,最大貢獻在於突破了對聯單一美現象,而從生活與辭賦的關係創造對聯之美。把辭賦之美轉化為對聯關係之美,擯棄了對聯關係之抽象籠統,突出了辭賦對聯之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