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詩派

桐城詩派

清朝,桐城詩派,代表人物有姚范(開山鼻祖)、姚鼐、方東樹姚范,字南青,乾隆壬戌進士,官編修,有《援鶉堂筆記》五十卷,學者稱姜塢先生。桐城詩派的形成,他有無可辯駁的發始之功。首先,桐城詩派的巨子姚鼐是他的侄兒,鼐“以從子受業焉;姚氏之學所由起也。”(見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姚鼐除“親受文法於學博(劉大櫆)外”,論學論詩皆“少傳業伯父姜塢編修”(見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叔侄二人在學術上形成了極其默契的傳承關係。其次,桐城詩派的諸多“家法”都是由他發端的。

簡介

無內容

“論詩轉貴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輕。

”這是程秉釗在《國朝名人集題詞》中的論詩之語。敢於同執清代文壇牛耳的桐城文派
比量重輕,可見桐城詩派影響的廣大與夫在文學史上地位的不容漠視。
那么什麼是桐城詩派呢?在討論這個基本的問題時,學者們大多從史
的角度,以時間為經,以地域為緯,條列桐城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從
明代的方法、齊之鸞到晚清的二姚,“彌天獨護桐城派,名世今當五
百秋。”(錢仲聯先生詩)但這只是在做桐城詩史,而未中桐城詩派
的肯綮。桐城詩史與桐城詩派是兩個既不能完全相互重疊,又存在著
多重交叉關係的文學史概念。簡捷地說,桐城詩派並不涵蓋全部桐城
詩史,而只是桐城詩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
里,詩學見解和詩學創作風格近似的詩人通過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而
形成的一個詩歌流派。它的核心人物來自於桐城,故派以地名;而追
隨者則逸出桐城以外,故它不完全等同於嚴格地以地域劃分為界限的
桐城詩史。因此,研究桐城詩派,從空間上來說,應立足桐城,放眼
全國;從時間上來說,則要截斷眾流,將其發軔期界定在清代的雍正
乾隆年間,而無庸遠溯到明代。
如批評明七子
不以錢謙益一味醜詆為然,而是平正通達,不作矯情之論。《援鶉堂
筆記》卷四十評李空同《游百門學大謝》云:“如趙同魯沈啟南仿
倪元鎮畫,下筆又重了”。錢鍾書先生許為“古來評七子擬古,無如
此之心平語妙者。”(見《談藝錄》)卷四十四又謂:“讀何、李諸
公學古詩,轉讀十九首,其妙愈出。正如字書只見石刻,後觀真跡”。
錢鍾書先生亦認為:“是於七子,未嘗盡奪而不與,……惜抱淵源家
學,可以徵信。”(見《談藝錄》)桐城詩派於宋人特重黃山谷,以
之作為優入唐人聖域的梯航。此在姜塢亦初露端倪

《援鶉堂筆記》

卷四十稱山谷“驚創為奇,其神兀傲,其氣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
筌,自得意表”。蓋備極傾倒。又,“魏泰《隱居詩話》極詆山谷。
泰本不恥士類,而糊心眯目,敢於狂吠如此。近世馮班之徒,所見與
泰不遠,而學者奉其盲論,過矣。”儼然乎山谷護法。以古文之法為
詩,本是桐城詩派的當行本色。此中之覆,姜塢亦有以發之:“字句
章法,文之淺者,然神氣體勢,皆因之而見”。“文法要莽蒼硬札高
古”。評韓愈《紀夢詩》曰:“以崚嶒健倔之筆,敘狀情事,亦詩家
所未有。”(均轉引自《昭昧詹言》)故桐城詩派中人對姚范極度為
尊崇,方東樹至謂:“姜塢所論,極超詣深微,可謂得三昧真筌,直
與古作者通魂授意。”(見《昭昧詹言》)論定姚范為桐城詩派的不
祧之祖,應是實至名歸,毫無間言的。

姚鼐

字姬傳,乾隆二十八年進士,著作繁富,學者稱惜抱先生。惜抱是桐城詩派的集大成者,他通過四個方面的努力,空前廓大了桐城詩派的堂廡。其一,惜抱承姜塢緒論,進一步完善了詩派理論。

桐城詩派的微言大義

“鼐獨抉其微
而發其蘊”,見於《惜抱軒詩文集》、《惜抱軒尺牘》、《今體詩抄》
者,比比皆是。其二,惜抱獨具隻眼,為詩派確立了一整套的詩學方
法論。如宗旨:“存古人之正軌,以正雅祛邪”(見《今體詩抄序目》),
庶不入詩文魔道。取徑:確定範本,以為汲古之助。古體詩,“吾向
教後學學詩,只用王阮亭五七言《古詩抄》。”(見《尺牘與管異之》);
近體詩,“但就愚《今體詩抄》,更追求古人佳處。時以已作與相比
較,自日見增長。”(見《尺牘與伯昂從侄孫》)。守法:“近人每
雲作詩不可摹擬,此似高而實欺人之言也!學詩文不摹擬,從何得入!
須專摹擬一家,已得似後,再易一家,如是數番之後,自能熔鑄古人,
自成一體。若初學未能逼似,先求脫化,必全無成就。譬如學字而不
臨帖,可乎!”(見《尺牘與紓侄》)存異:“大抵其才馳驟而炫耀
者宜七言,深婉而澹遠者宜五言,雖不可盡以此論拘,而大概似之矣!”
(見《尺牘與陳碩士》)求變:“近人不知詩有正體,但讀後人集,
體格卑卑,務求新而入纖俗,斯固可憎厭!而守正不知變者,則亦不
免於隘也!”(見《盡牘與石甫侄孫》)斯直可為惜抱崇奉之“有所
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下一註腳!其三,惜抱不獨“詩學”精湛,
且“詩功”甚深。生平所作有《惜抱軒詩集》十卷傳世。程秉釗贊惜
抱詩:“精深博大,足為正宗。”(見《國朝名人集題詞》自注)誠

錢鍾書評價

如錢鍾書先生所云:“蓋學識高深,只可明義,才情照耀,庶能開宗,
坐言而不堪起行者,其緒論亦每失墜而無人掇拾耳。”(見《談藝錄》)
惜抱庶幾“坐言”又堪“起行者”,二妙駢臻,宜其開一代風氣。其
四,惜抱年逾不惑,即解組傳道授業,歷主鐘山、梅花、紫陽、敬敷
書院達數十年之久。承學者見賢思齊,向風成會。見於劉聲木《桐城
文學淵源考》著錄姚門及門、再傳及私淑弟子何只數百。以此惜抱詩
學未得及身而絕,而是化身千百,成為桐城詩派的廣大教化主
方東樹,方是姚門四大弟子之一,
“性高介,恆閉門撰述,不隨人俯仰。好盡言:論道術、文藝,必抉
其所以然”。(見馬其昶《桐城耆舊傳》)在詩學上“好盡言”的例
子是精心結撰了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昭昧詹言》。目的是昭示後學,
於古人詩文“求通其辭求通其意之確有依據也。”(見《詹言》跋一)

桐城詩法

因此書具體而微:方仲棐“尤注意於方儀衛《昭昧詹言》,
嘗戲曰:”桐城詩法文法,在此一書中矣‘“。(見吳孟復《馬茂元
傳略》)此書書首有許多泛論詩文的話,內容很精詳,大旨是和姜塢、
惜抱論詩宗旨相發明而更見系統。它又是一部詩學鑑賞名著,在體式
上,是就王漁洋的《古詩選》和姚惜抱的《今體詩抄》所選的詩,駕
輕就熟地運用桐城古文家所專擅的評點之學,首首加以批註,詩律文
心,抉發無遺。如黃山谷《登快閣》”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
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
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方云:”起四句且
敘且寫,一往浩然;五六句對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謂寓單行之氣
於排偶之中者。“啟發神思,授人以范,由此可以體會文章之法。有
人以為:”似此和盤托出,用意為體太陋“。方東樹不以為然:”釋
氏有教乘兩門。教者,講經家也。教固不如乘超詣,然大乘之人,未
有不通教者。……然使語言文字之未知,作者年曆行誼之未詳,而謾
謂‘吾能得其用意之精微,立言之甘辛’,以大乘自處,而卒之謬誤
百出,捫燭扣盤,盲猜臆說,誣古人,誤來學,吾誰欺乎?”(見
《昭昧詹言》跋)兩相比較,覺方說深入情理,不徒作大言欺人。故
歷來詩家皆重視此書。教育家吳汝綸開列中學堂書目時,於詩學一門
特意指示:“王、姚二選,……苦其難讀,教者應並閱方植之所著
《昭昧詹言》為之講授。”(見《吳汝綸尺牘》卷三)詩書畫大師林
散之先生教人學詩即以《昭昧詹言》為宗(見《林散之研究》第一輯)。

吳孟複評價

孟復先生生於1919年,距結束清朝統治已經八年,正值辛亥革命一再遭受挫折,中國的民主革命即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也就在這一年,爆發了“五四”愛國反帝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革命。時代前進的步伐,必然促進學術思想的發展變化。
吳孟復先生尤為欣賞此書:“手把金針親說與,一編昭昧為君師。”
金針度世,沾溉廣博,方東樹算得上是普及桐城詩派的一大功臣。
桐城詩派是清代文學史上在理論上卓有建樹,在創作上頗具特色,
作者眾多,影響深遠的一個詩歌流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