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詣

唐代司空圖關於詩歌創作要求之一。

基本信息

詞意解釋

超詣
拼音:
解釋:1.高深玄妙;高超脫俗。 2.超登;登達。

(1).高深玄妙;高超脫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諸葛厷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唐張說《魏齊公元忠》詩:“齊公生人表,迥天聞鶴唳。清論早揣摩,玄心晚超詣。”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東晉清談之士,酷嗜莊老,以曠達超詣為第一等人物。”元劉壎《隱居通議·古賦一》:“老氏之清虛,釋氏之超詣,味則高矣,而不協於極。”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許暘谷﹞同里錢玉友目為詩家鄉愿,然集中亦有超詣之作。”
(2).超登;登達。唐柳宗元《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故又捨筏西土,振塵朔陲,將欲與文殊不二之會,脫去穢累,超詣覺路。”宋楊萬里《寄題劉巨卿家六詠·詣齋》:“紫鸞自超詣,一日可天地。”

寫作術語解釋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超詣》:

匪神之靈,匪機之微。
如將白雲,清風與歸。
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少有道氣,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超詣”一品是說超脫世俗一切塵垢,而達到比“虛佇神素”、“妙機其微”還要高出一籌的清高境界。“匪神之靈,匪機之微”,它不是心神之靈敏、天機之微妙,而是像清風、白雲之回歸太空,絕非任何人力所能達到,而有不可言喻之妙。“遠引若至,臨之已非”,遠遠的向這種境界行進,似乎已經快要到達,然而臨近一看卻又不是,實際並無途徑可通。他年少之時即有“道氣”,其本性與自然之道相契合,故最終必然與世俗相違背。高人生活在清靜超脫的山林丘壑,“亂山喬木,碧苔芳暉”,口誦心思皆合自然,有如天籟之音,大音希聲,若有而若無,這才是“超詣”的景和情。“超詣”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藝術境界,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蓋絕句之作,本於詣極,此外千變萬狀,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豈容易哉?”說的就是這種藝術上的“超詣”境界。此可以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為例,其心境超脫世俗人間,與自然造化相合,而從藝術意境上說則是脫略形似,傳神寫照,含無窮之意於言詞之外。
司空圖認為,創作詩歌的超詣境界,既不需要藉助神明的靈異,也不需要仰仗造化的幽微。只需要詩人有駕白雲、乘清風飄然世外的情致,即能達到超詣的境界。這是一種脫盡凡俗,超妙故意的境界。但這種境界,遠觀似將到達,臨近卻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即,於吟誦玩味之間,可以體味到超詣之境似老子所說的“大音稀聲”的妙境。司空圖實際上是為自己推崇的“韻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詩歌創作的理想描繪出一個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這種境界的特點不在於引導人們去尋找詩外之旨,展開豐富的聯想,創造“味之不盡”的詩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