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清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過程中的最後一個歷史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自己時代特色並取得了相當成就的歷史時期。清詩之盛,流派眾多,絢麗多彩。比較著名的如河朔詩派(申涵光等)、嶺南詩派(屈大均等)、虞山詩派(錢謙益等)、格調詩派(沈德潛等)、性靈詩派(袁枚等)、肌理詩派(翁方綱等)、桐城詩派(姚鼐等)等。河朔在中國古代指黃河以北的地區,大體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東部分地區。
《說文解字》稱:“朔,凡始之稱。”中國古代把北方看作是萬物之始,因此稱北方為朔方,稱黃河以北為河朔。《尚書·泰誓》中有“惟戊午,王次於河朔”的記載。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時,有河朔三鎮的割據勢力,清朝時有河朔詩派。
簡介
河朔詩派是清初一個地域性的詩歌流派,其中遺民詩人占據了中心地位。他們的領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員包括張蓋、劉逢源、趙湛等人。其藝術風貌恰如當地的山川風貌,多以悲壯、沉雄為主,在藝術上與明七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傳承關係,同時在創作上也開始調整和轉變。河朔詩派是清初北方著名的詩歌流派,其中遺民詩人占據了中心地位。他們的領袖作家是申涵光,成員包括殷岳、張蓋、劉逢源、趙湛等人。清初詩人鄧漢儀曾經指出:“今天下之詩,莫盛於河朔,而鳧盟以布衣為之長,其所交如殷子伯岩、張子覆與、劉子津逮,皆負卓犖之才,堪與古人相上下”。
最早提出河朔詩派名稱的是王士禎。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說:“申鳧盟涵光詩稱廣平,開河朔詩派。其友雞澤殷岳伯岩、永年張蓋覆與、曲周劉逢源津逮、邯鄲趙湛秋水,皆逸民也”。《清史稿》據此記載:“尚書王士禎稱涵光開河朔詩派”。
河朔詩派的詩學源流,正如《清史稿》記載的“涵光為詩,吞吐眾流,納之爐治。一以少陵為宗,而出入於高、岑、王、孟諸家”。至於河朔詩派的藝術特點,則恰如當地的山川風貌,多以悲壯、沉雄、清剛為主。
代表人物
申涵光,明末清初直隸永年(今河北省永年縣)人,字孚孟,一字和孟,號鳧盟,明太僕寺丞申佳胤之長子,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年),卒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一六七七年),年五十九歲。關於申涵光的生平,魏裔介《申涵光傳》記載:少而穎異,博涉經史,下筆為文章,高潔宕逸,超出尋常蹊徑外。《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記載:年十五,補諸生。文名藉藉,顧不屑為舉子業,日與諸同志論文立社,載酒豪游為樂。萬曆六年亂起,議城守,出家貲四百金、錢二十萬犒士。甲申,奉母避亂西山,誅茅廣羊絕頂。與鉅鹿楊思聖,雞澤殷岳、殷淵,定患難交。京師破,佳胤殉國難,涵光痛絕復甦。因渡江而南,謁陳子龍、夏允彝、徐石麟諸名宿,為父志傳。歸里,事親課弟,足跡絕城市。……嘗謁孫奇逢,執弟子禮。奇逢恨得之晚,以聖賢相敦勉。自是始聞天人性命之旨,究心理學,不復為詩。
關於申涵光的詩名,《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記載:日與殷岳及同里張蓋相往來酬和,人號為“廣平三君”。……涵光為詩,吞吐眾流,納之爐治。一以少陵為宗,而出入於高、岑、王、孟諸家。……尚書王士禎稱涵光開河朔詩派。學士熊伯龍謂今世詩人吾甘為之下者,鳧盟一人而已。鄧漢儀在《聰山集序》中甚至說:今天下之詩,莫盛於河朔,而鳧盟以布衣為之長,其所交如殷子伯岩、張子覆與、劉子津逮,皆負卓犖之才,堪與古人相上下。
關於申涵光的著述,據《清史稿》及魏裔介在《申涵光傳》中的記載,有《聰山詩選》八卷、《聰山文集》四卷,《荊園小語》一卷、《荊園進語》一卷、《說杜》一卷以及《性習圖》、《義利說》等。
申涵光與雞澤殷岳、永年張蓋等三人為明末清初畿南三才子,為患難之交。與巨鹿楊思聖也為患難之交,與柏鄉魏裔介為莫逆之交,與太原傅山、崑山顧炎武、容城孫奇逢、磁州張鏡心等也有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