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學

桐城學

桐城學,又稱桐城國故,是以歷代桐城學派諸學說為根基,桐城文化產生的對其自身研究的學術方法和學者的合稱。

簡介

桐城學,又稱桐城國故,是以歷代桐城學派諸學說為根基,桐城文化產生的對其自身研究的學術方法和學者的合稱。從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出發,對桐城諸流派的文藝成果進行科學系統完整評估的特有而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桐城學派。桐城學代表性人物有:方苞,姚鼐、劉大魁、曾國藩等等;在當代則有潘承祥、日不落為代表。
桐城學,興起於清朝中期,而大盛於清代後期,“五四”漸趨衰微,當代興起了桐城文化“尋根熱”。自上世紀末國學熱伊始,桐城學者就對桐城傳統文化進行著重新定位。桐城學的內涵與外延,離不開國學這一最本質的規定。其以獨有的傳統學術方法,研究桐城自成體系的文化形態,因此,桐城學是桐城固有的文化傳統、人文理念和認識方法。
桐城學,產生於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是一個獨立的傳統的文化體系。包括哲學,歷史學,宗教學,文學,美學等。是上古文明三圖(太極/河圖/洛書)衍生的地緣文化群現象。桐城學,主要研究方法是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的研究,對桐城古籍桐城文獻桐城文化,進行綜合研究的學科。因此,桐城學,其實就是國學的一種。正所謂:“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