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藥柃

格藥柃

格藥柃(學名:Eurya muricata Dunn)為山茶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高2-6米,全株無毛;樹皮黑褐色或灰褐色,平滑;嫩枝圓柱形,粗壯,黃綠色,小枝灰褐色或褐色,連同頂芽均無毛;頂芽長錐形。植物的樹皮可提取栲膠,花為優良蜜源。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該種在外形上和黑柃(E. macartneyi Champ.)很相似,但後者的花葯不具分格,花柱3枚,離生以及葉乾後下面呈紅褐色等易於區別。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格藥柃格藥柃

中文學名:格藥柃

拉丁學名:EuryamuricataDunn

別稱: 刺柃(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分類系統: 恩格勒系統,1964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葉革質,稍厚,長圓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5.5-11.5厘米,寬2-4.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有時近闊楔形,邊緣有細鈍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或淡綠色,兩面均無毛,中脈在上面凹下,下面隆起,側脈9-11對,兩面均不甚明顯或在上面稍明顯;葉柄長4-5毫米。花1-5朵簇生葉腋,花梗長1-1.5毫米,無毛。雄花:小苞片2,近圓形,長約1毫米;萼片5,革質,近圓形,長2-2.5毫米,頂端圓而有小尖頭或微凹,外面無毛,邊緣有時有纖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4-5毫米;雄蕊15-22枚,花葯具多分格,退化子房無毛。雌花的小苞片和萼片與雄花同;花瓣5,白色,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子房圓球形,3室,無毛,花柱長約1.5毫米,頂端3裂。果實圓球形,直徑4-5毫米,成熟時紫黑色;種子腎圓形,稍扁,紅褐色,有光澤,表面具密網紋。花期9-11月,果期次年6-8月。

生態環境

格藥柃格藥柃

多生於海拔350-13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緣灌叢中。

地理分布

產於江蘇南部(蘇州、宜興、吳縣)、安徽南部(黃山、祁門、宣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中部、北部和南部(樂昌)、香港、湖北東南部(道山、武漢)、湖南東部和南部(衡山、南嶽、通山)、四川中部(峨眉、萬源、雅安)及貴州西北部(赤水、綏陽、遵義)等地。

套用價值

格藥柃冬季開花,花白色,小花密集,具微香。漿果球形、大小似珠,熟時多呈紫黑色,具光澤,密集枝幹,十分可愛,為不可多得的觀花、觀果園林植物。

其它用途

格藥柃格藥柃

樹皮含鞣質,可提取烤膠;花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

相關的種

與(格藥柃 Eurya muricata Dunn)相關的種有:
濱柃(Eurya emarginata (Thunb.) Makino)
光柃(Eurya glaberrima Hayata)
格藥柃(原變種)(Eurya muricata Dunn var. muricata)
毛枝格藥柃(變種)(Eurya muricata var. huiana (Kobuski) Hu et L. K. Ling)

變種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僅在於:頂芽和嫩枝被短柔毛,至少頂芽被短柔毛。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7-9月。
產於浙江南部(慶元、淳安)、江西中部以南(新建、泰和、廣豐、武寧、宜黃、瑞金、寧都)、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城步、黔陽、芷江、洞口、永順、會同、沉陵、新晃、雪峰山)、四川東南部(南川、秀山)、貴州中部以北(赤水、黃平、梵淨山、貴陽、江口、印江、石阡、平壩、貴平、施秉、松桃、貴築)、及雲南東南部和南部(文山、景東、雙江、勐海、廣南、硯山、邱北)等地;生境和原變種相同。模式標本采自貴州江口。

茶科——柃木屬植物

柃木屬約130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及西南太平洋各島嶼。我國有81種,13變種,4變型,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個別種類可達秦嶺南坡,多數種類分布於廣東、廣西及雲南等省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