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博物館

柳州博物館

柳州博物館位於廣西柳州市人民廣場東側,是一座擁有先進設施與現代化功能的綜合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柳州博物館館藏各類文物36000多件,主要陳列有《柳州歷史文化陳列》、《柳州少數民族風情展》、《古代青銅陳列》、《古代書畫扇面陳列》、《古代陶瓷陳列》,向觀眾展示出柳州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柳州博物館是國家AAAA級文物旅遊景區,占地面積39畝,建築面積16600平方米,展示區面積8000平方米,轄柳侯祠文物景區、東門城樓文物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柳州博物館柳州博物館

位於廣西柳州市中心人民廣場東側,距桂林市150千米。是一座擁有現代化功能的文博院館類人文風景旅遊區。柳 州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始建於1958年,原址在柳州市五一路6號,2003年7月搬遷到現址。建築面積12872平方米,占地面積17316平方米,展廳面積5800平方米。歷經數十年建設,已發展成為桂中地區文物保護、文物展示和文物研究中心。

該館珍藏曆代文物37100多件,主要包括古代青銅鐵器、陶瓷器、玉器、書畫金銀器、古人類化石及石器、木雕、石雕碑刻、造像、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以壯、瑤、苗、侗族民族民俗文物較為突出,珍貴藏品有西周雲雷紋青銅角形器、戰國扁鍾、漢代虎鈕錞於、銅鏡和銅鼓,以及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清“四王”、近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書畫等作品。基本陳列有《柳州歷史文化陳列》《柳州少數民族風情展》《古代青銅陳列》《古代書畫扇面陳列》《古代陶瓷陳列》 ,向觀眾直觀地展示出柳州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和悠久歷史。

該館建築為古城闕樣式,外牆採用花岩風暴石砌築,典雅厚重。半圓玻璃幕牆象徵壯族銅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外廊21面浮雕,寓意21世紀的柳州和2100年的厚重歷史,浮雕畫面反映柳州史前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現代文化等內容。

該館館藏文物5000多件(不含化石標本),其中以壯、瑤、苗、侗族民族民俗文物較突出。一級藏品20多件,以戰國扁鍾、漢代錞於、鏡和銅鼓為珍貴。 《館藏文物陳列》是該館的基本陳列。以歷代陶瓷、青銅鐵器、書畫、玉石、金銀飾件、雕刻工藝品與古生物和古人類化石等為主要內容。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大部分展出。該館還舉辦過《柳州明代歷史文物陳列》、 《壯苗瑤侗少數民族民俗文物陳列》等專題陳列和柳侯祠輔助陳列。

歷史沿革

1959年1月14日,柳州市博物館成立,館址設於文惠路54號柳州市圖書館東側樓上,主要任務是接管柳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移交的文物。

1959年3月,館址遷至市文化館(原老文聯)二樓,同時開展收集、整理、研究、保護本市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不定期舉辦一些以圖片、模型、實物等形式為主的小型陳列展覽。

1966年,文革開始,館機構癱瘓,柳州市革命委員會將該館與市文化館合併。

1972年7月,恢復市博物館機構,遷址到五一路6號,自此各項業務作逐步走上正軌。

2002年,柳州博物館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

2003年,柳州博物館新館址遷至廣場東側原技術交流站六角樓。

2005年7月,從技術交流站六角樓遷至建設中的新館,新館位於柳州市解放北路37號,人民廣場東北側。

2007年7月,柳州市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2009年5月,柳州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二級博物館。

2009年12月,柳州市博物館申報國家級4A旅遊景區通過了國家旅遊局驗收。

設施布局

柳州博物館柳州博物館

柳州博物館一座擁有先進設施與現代化功能的綜合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柳州市標誌性建築之一。

從柳侯公園西門出來,就看到位於廣場東側被列為國家重點博物館的柳州市標誌性建築之一:柳州博物館新館該館建築為古城闕樣式,外牆採用花岩風暴石砌築,典雅厚重半圓玻璃幕牆象徵壯族銅鼓(沒有採用一般的七彩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外廊21面浮雕,寓意21世紀的柳州和2100年的厚重歷史,浮雕畫面反映柳州史前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現代文化等內容。細膩的雕鑿與雄偉磅礴的樓體交相輝映。

東面5幅浮雕,圖案為柳州博物館館藏的時大彬紫砂壺、西周角形器等鎮館之寶;南面6幅浮雕,主要展現劉三姐傳歌、蘆笙踩堂、斗馬等柳州少數民族文化精華;西面9幅,反映柳州的歷史文化,有白蓮洞人柳宗元、明代八賢、辛亥義士劉古香等人物形象;北面1幅則是現代化的龍城新貌。

柳州博物館始建於1959年,原址在柳州市五一路6號,歷經49年的建設,已逐步發展成為桂中地區文物保護、文物展示和文物研究的中心。柳州市政府在城市改造工程中,決定對博物館進行遷建,總投資達五千多萬元。於2003年7月市博搬遷到現址、解放北路37號,將原技術交流站的兩棟建築改建連為整體;成為全國同等規模城市中最為恢弘大氣、最具歷史韻味的博物館。建築面積12872平方米,占地面積26畝,展廳面積5800平方米;根據柳州博物館當時館藏文物3.6萬件,分為4個主題的展覽,分別為二樓“柳州歷史文化”、“柳州少數民族文化風情”、三樓“柳州古代青銅器”、“柳州古代書畫”等。

柳博藏品來源有出土、捐贈、徵集、文物店調撥、揀選等方式,這些反映柳州史前文明、民族民俗文化、現代文化等內容的藏品豐富,許多館藏文物頗具地方特色,因其精美罕見而成為國之瑰寶

由於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單勇教授(桂林),最終決定把2.8萬件三疊紀、震旦紀時的古生物化石收藏品,悉數捐獻給柳州博物館(市政府獎勵八百萬元)。一批遠古的“客人”入籍龍城,把許多遠古的神秘留在柳州,為龍城平添了濃郁的史前文化韻味。

柳博正式開館前,一樓增加了“古生物化石陳列”,這些古生物化石質地清晰,千姿百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一片化石就是一幅精美的藝術珍品,瀏覽這些古生物化石,就像是在翻閱一部地球生命演化史的百科全書

1965年郭沫若為三江縣程陽橋題詩: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層高),眼前這座“龍潭風雨橋”,是侗族工匠根據三江良口鄉和里村“人和橋”的式樣,按照仿古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築以4:1的比例建成的,橋亭飛檐極具特色。現在走進柳州博物館,聽在“擺古”欄目做過節目的講解員擺“古仔”。

館藏精品

柳州博物館--山水扇面柳州博物館--山水扇面

清·陳半丁山水扇面

陳半丁(1887—1970)名年,字半丁,一作半痴,又字靜山,靜廬、環竹居士、曬翁。浙江紹興人,長寓北京。精鑑賞,善篆刻,工詩善花卉、山水,尤擅花卉,融明清各名家花卉技法而獨創一格。

《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

《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唐)柳宗元撰寫,(宋)童宗說音注。張敦頤音辨潘緯音義。元末竹紙木刻本。線裝金鑲玉16冊、29.7×17.8cm,原書23.5×17.8cm。字型為轉體,字跡墨色稍淡,藍色批點。多印本,字跡欠清晰。半業四周雙邊,烏絲欄。十三行、二十三字,國小雙行同。黑口、雙黑魚尾。書口刻有書名,下刻頁碼。版本字型、紙頁、印工等,有濃郁元末明初版刻風格。國家二級文物。

清·張熊設色花鳥扇面

張熊(1803—1886)字子祥,別號鴛鴦湖外史,嘉興人,久居上海。工丹青,花卉縱逸、蔬果秀潤,山水淡恬,書工行、隸,善篆刻。

清·虛谷竹子團扇

柳州博物館柳州博物館
虛谷(1824—1869)本姓朱,名虛白,字懷,出家後名虛谷,號紫陽山民、倦鶴,擅畫山水花卉,蔬果禽蟲,運用乾筆偏峰,冷峭新奇,別具一格。與任伯年蒲作英吳昌碩被後人稱為“海上四家”。

近代·陳半丁山水摺扇

陳半丁(1887—1970)名年,字半丁,一作半痴,又字靜山,靜廬、環竹居士、曬翁。浙江紹興人,長寓北京。精鑑賞,善篆刻,工詩善花卉、山水,尤擅花卉,融明清各名家花卉技法而獨創一格。

近代·齊白石墨蝦扇面

齊白石(1864—1957)名璜,小名阿芝,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其花卉魚蟲,山水人物,俱生動傳神。

清·劉墉行書扇面

劉墉(1720——1804)字崇如,號石庵,香岩、日觀峰道人、青原,山東諸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保,諡文清。書法初學趙松雪,中年以後,上溯魏、晉,獨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這幅書法扇面是劉墉1783年為郭蓭題寫的,行、草書體穿插使用,極富情趣。

明·董其昌書行扇面

柳州博物館柳州博物館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負重名,能詩善書畫,講求筆墨韻致,風格清潤,書法超越諸家,自成一家,對後世影響甚著。此扇行書,布局嚴謹,行筆瀟灑俊逸。

清·林則徐十一言長聯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一字少穆,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人。嘉慶十六年進士,鴉片戰爭時,他力主禁菸,積極抵制英軍入侵,復遭投降派打擊,遣戍新疆。林則徐不僅是一位有卓識遠見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一位書法家。書法以歐陽詢書體為根底,具有自已的獨特風格。此聯行楷,行筆自然端莊,清新不俗。

景點薈萃

柳州博物館歷史館
歷史館: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風光秀麗,人文鼎盛。從遠古人類留在白蓮洞的足音,到唐代俊偉柳宗元釋奴辦學的舉措,至明清賢良惠及鄉里的恩澤,豐厚的文化積澱滋養著柳州人,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柳州文化,一如浩蕩柳州江、千年流芳。

展覽將柳州五萬年的悠久歷史有機地貫穿起來,既突出重點,又縱覽全局。通過布景方式和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實體,生動而詳實地再現柳州歷史風貌,以經典的亮相展示古城風采,以經典的力量呼喚文化傳承,以經典的鏈環綿延古城文明。

展覽中的文物,它們本身所呈現的或許只是人類漫長進化歷程中的一個片段,一個場景,然而它們卻連綴成一段完整的歷史,讓古城的過往生動地展現於後人眼前。解讀歷史,是建設未來的另一種方式。

民族館:柳州山水秀美、歷史悠久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有壯、侗、苗、瑤、仫佬毛南、回、水、滿、土家等多個民族居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53.3%,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豐富,異彩紛呈。壯族的歌、侗族的樓、苗族的節、瑤族的舞,展示了柳州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本展覽通過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服飾、民族民間工藝等實物,重點展示壯鄉、侗寨、苗嶺、瑤山等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讓我們走村串寨,一起感受各民族古老的鏇律,一同領略五彩斑斕的民族風情畫卷

柳州博物館青銅館
青銅館: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形成,經夏、西周春秋戰國時代,大約經歷了十五個世紀,在商的晚期和西周的早期,青銅的冶鑄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誌而達到高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有新的發展,以至漢代的青銅工藝,仍然呈現出美麗的餘輝。

在古代,從禮制來看,青銅器是貴族世家的標誌,是廟堂中不可缺少的寶器,禮器使用之多寡,更是體現貴族等級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徵。

本展覽展出館藏銅器150餘件,其中西周雲雷紋喇叭形銅器、西周人面紋銅劍、西周螺鏇枚紋銅甬鍾、戰國蟬紋羊角鈕鍾、戰國靴形鉞、戰國人面紋、蛙紋劍漢代青銅蒸餾器和東漢立蛙銅鼓等獨具地方民族特色,所體現的青銅藝術和審美藝術則是南方民族青銅藝術史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而西周雲雷紋銅角、漢代虎鈕錞於等更是難得一見的國寶級珍品。以上這些紋飾精美,鑄造技術高超的珍貴文物,顯示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文化藝術成就,而當時各少數民族的獨特審美情趣也從中得以體現。

扇面書畫館:中國的扇面書畫藝術,尤其是摺扇方面的書畫藝術,被譽為中國書畫藝術寶庫中“別體之作”。

據史書記載,書扇始於東晉, 《晉書·王羲之傳》記述:“在蕺山(今浙江紹興市境內)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以致“人竟買之”。關於畫扇,唐人張房遠《歷代名畫記》中曾有東漢末年的楊修為曹操畫扇,誤點成蠅的記載。

扇面畫的內容非常廣泛,神話故事、人物形態、峰巒疊石、曲溪流水、村舍樓閣、閒花野草等皆能入畫。明清扇面畫則高度反映了這個領域的藝術成就。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清代的“四王,吳、惲”六家和“八大山人”、“楊州八怪”等都有扇畫佳作傳世。柳州博物館館藏明清及近代扇面書畫精品二百餘幅,經悉心挑選,特舉辦扇面專題展覽以饗廣大觀眾。其間名家林立,名品結集,歷史地再現了中國扇面書畫演變的輝煌時段、精彩華章。

柳州博物館古生物化石館
古生物化石館:生物,由於具有了生命這一特性,而變得絢麗多彩和無限可愛。然而生物也是由於具有生命而充滿諸多的反覆無常和重重劫難。生物從原始的單細胞體進化到如今的多細胞體,在數億年的地質時期中緩慢而艱難地進化著,他們的命運時時刻刻為大自然所左右,或生命爆發,或集體滅絕。但他們卻以不同的方式留下了生存的印記,讓我們能夠藉此窺探已然消失的世界,了解那些我們不曾熟悉的生物。

遠古時代的柳州地域地處亞熱帶,有豐富的生物種群,這些生物種群和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生物種群一致。廣西是古人類起源、發展的重要區域,是世界古人類研究的一個中心,而柳州位於這箇中心的中心區域,柳城巨猿、柳江人、大龍潭人等古人類世界聞名,而第四紀很多古生物伴隨著古人類在柳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柳州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數量大、種類多,具備了地域的廣泛性、獨特性和資源的豐富性。這些化石標本無論是數量、質量、規格、檔次等在國內均不多見,而且大多數為原生地層採集,標本保存相當完好,極具科普性、觀賞性。展出的古生物化石標本由中國科學院吳新智、邱占祥等院士進行修復鑑定和驗收。

在這裡,我們通過柳州博物館館藏的古生物化石標本等實物資料,古生物生活場景復原等形式,系統的展示自生命起源以來各個地質時期的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極其樣貌,再現古生物演變的過程。

茶文化展館:中國是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優秀文化如滿天星星,其中的指向標北斗星——茶文化,就是以茗壺文化為基礎構成的。茶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光耀於世界。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從神農氏時代便開始。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生了變化,由烹茶變為沏茶,對茶壺質地的要求提高了。於是,紫砂壺應運而生,並與中華民族的茶文化緊密相連,交相輝映,傳為千古佳話。“茗壺莫妙於砂”,紫砂壺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近,因而博得古今中外文人的“深愛篤好”。紫砂壺既具有藝術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的特點,使其身價“貴重如珩璜”,甚至超過珠玉。

本館展出的展品系柳州博物館、柳州茶文化研究會及柳州藏家的部分藏品,目的是通過此展覽,與大家一同領略中華民族的藝術理念和文化傳統,將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茗壺文化進行傳承、弘揚和光大。

柳江人遺址
柳州博物館柳江人化石
:柳江人化石包括一個完整的頭骨化石(缺下頜骨),四個胸椎(並粘連有長短不一的肋骨五段)和全部五個腰椎以及骶骨。化石呈灰白色,石化程度中等。肢骨保存的有右側的髖骨、但恥骨部分缺損,另外有左右股骨幹各一段,化石顏色較深,呈灰色,並雜有大小和形狀不一的褐色斑塊。與柳江人化石同時發現的動物化石都是南方山洞裡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里的動物。計有近乎完整的大熊貓骨架、完整的箭豬頭骨、中國犀、劍齒象、鹿類和牛類的牙齒、破碎肢骨。熊貓的頭骨發現於人類頭骨化石的附近,而其他動物化石則發現於膠結的黃色堆積中。熊貓化石和人類頭骨化石上都粘結有同樣的紅色土質,從堆積的性質上看,它們是同一時代產物,比更新世中期為晚。而人類化石明顯是新人階段的原始類型,時代屬更新世晚期。

遺址中沒有發現石器或其他工具。頭骨上的主要骨縫都已有中等程度的癒合,牙齒已有相當程度的磨蝕,大概年齡在四十歲左右。頭骨中等大小,眉脊較為粗壯,眉間部肥厚,額部稍稍傾斜,額結節和頂結節不明顯突出,肌脊較弱,乳突部粗壯,但乳突細小。總的看來,似為男性的頭骨。椎骨較為細緻。骶骨寬度中等,上部曲度平緩,下部則彎曲度增大,月狀關節面下延達第三骶椎水平,這些是男性骶骨的特徵。髖骨也較細緻,髖臼明顯向前,髂骨部分較為張開,但髂窩較淺。髖骨與骶骨的月狀關節面互相吻合,明顯屬於同一個體,因此可以確定是男性的個體。

頭骨與體骨以及髖骨同時發現,色澤和石化程度也相互一致,可以認為是屬於同一個體的。骰骨的色澤較深,是否與頭骨和體骨屬同一個體,難於確定,但骰骨既由同一地點發現,又沒有發現重份的人類骨骼,所以可能全部人骨化石同屬於一個中年男性個體。

從頭骨頂面觀察,頭骨呈卵圓形,最寬處在後三分之一處,額結節和頂結節不顯著突出。顱頂不呈屋脊狀,枕部向後突出,突出部上方有一平扁區域。乳突細小,特別是在右側,呈乳頭狀。乳突之上為一明顯的乳突上溝和乳突上脊,下頜窩淺。頭長189.3毫米,頭寬142.2毫米,頭骨長寬指數為75.1,雖屬中頭型,但近於中頭型數值的下限。由大孔前緣點到前囟點的高度為134.8毫米,因而頭骨的長高指數為71.2,雖屬正頭型,但近於正頭型的下限。頭骨的寬高指數為94.8,屬正頭型。表示柳江人頭骨有著中等的高度

柳州博物館柳州博物館
頭骨在正中矢狀面上從鼻根點到大孔後緣點的全弧長為374.0毫米,額骨弧長136.5毫米,遠大於全弧長的三分之一,即大於374.0/3=124.7毫米,相關達12毫米,而現代人頭骨的前囟點則約在三分之一處。

柳江人的眼眶寬闊而低矮。眶寬由頜額點測起,左側為42.0毫米,右側為43.1毫米,眶高左側為28.7毫米,佑側為29.0毫米,眶指數左側為68.3,右側為67.3,全屬矮眶型。

柳江人的鼻短而寬。鼻長45.8毫米,鼻寬26.8毫米,鼻指數58.5,屬最寬鼻型。鼻骨大而寬,鼻樑稍凹。

柳江人頭骨的鼻根寬為10.6毫米,由鼻骨脊到此弦的最小高度為3.0毫米,因而鼻根高寬指數為28.3。在現代中國人中,男性的鼻根寬平均為7.6毫米,女性平均為7.0毫米,所以柳江人頭骨的鼻根寬比任何現存的人種為寬闊。由此,表示柳江人頭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柳江人頭骨雖屬中頭型,但在中頭型的下限,接近於長頭型。前囟的位置較現代人的為後。眉嵴相當粗壯,額部稍向後傾斜。面部短而寬,眼眶也相應地矮而寬。柳江人頭骨面部的鼻顴角為143.5度,介於蒙古人種與澳大利亞──尼革羅人種之間。鼻根寬指數(23.9)很低,屬於澳大利亞──尼革羅人種範圍之內。但是,總的來說,柳江人明顯屬於蒙古人種的系統。柳江人頭骨屬中頭型。顴骨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寬,鼻樑稍凹,鼻根點並不低陷。鼻梨狀孔下像不成銳緣而低凹。鼻前窩淺。鼻前棘小。犬齒窩不明顯。齒槽突頜程度中等,上門齒呈鏟形,這些都是蒙古人種的性質。

從柳江人頭骨的形態特徵,頭骨的顱蓋高指數和前囟位指數,前囟角和額角等來判斷,可以確定柳江人是早期智人類型,較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和四川資陽人為原始,是迄今在中國以至整個東亞發現的最早的新人化石。從形態特徵上判斷,柳江人為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一種早期類型,為迄今在中國以至整個東亞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的代表。

柳江人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與之相距僅2公里的白蓮洞遺址,是一處包含了石器時代晚期經中器至新石器早、中期的史前遺址,其時間跨度今37000至7000年。兩者的相互結合對研究華南地區史前文化將起極大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