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犀

中國犀

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它們主要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犀牛一般體長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噸。它有許多獨特的外貌特徵,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不過它們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兇猛異常,往往會盲目地沖向敵人,用頭上的角猛刺對方。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犀中國犀

中國犀牛一般體長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噸。它有許多獨特的外貌特徵,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以又硬又黑呈深灰帶紫色鎧甲似的厚皮,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節;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吻部上面長有單角或雙角,還有生於頭兩側的一對小眼睛。它們雖是身體龐大,相貌醜陋,卻是膽小不傷人的動物。
不過它們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兇猛異常,往往會盲目地沖向敵人,用頭上的角猛刺對方。它們雖然體型笨重,但仍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離內能達到每小時45公里左右。
我國原來有三種犀牛:大獨角犀(印度犀)、小獨角犀(爪哇犀)和雙角犀(蘇門犀)。

分布區域

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方各省,主要棲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緣山地地區。唐朝時,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時,只分布於貴州、雲南。

滅絕原因

它們本該無憂無慮地永遠生活在中國南部,可是它們頭上的珍貴犀牛角成了它們滅絕的主要因素。
自私的人們把犀牛角當成珍貴的藥材,同時也將它與象牙一樣用來雕刻製成各種精美的工藝品,人們還殘忍的將犀牛的皮和血入藥,在我國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記載。人們認為犀牛是上乘中藥,由於犀牛數量稀少,因此越發顯得珍貴,只有有權,有財的人才能享用。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員為了使犀牛角成為自己私有的財產,發出公告,不許民間亂捕犀牛,只許官方獵殺。這樣,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殺濫捕。他們打死犀牛,當場把犀牛角鋸下,然後多數進貢給他們的上司和皇上,為他們以後升官發財鋪平道路。當時最多出動上千官兵,一次能捕幾十頭犀牛。當時民間一些人為了發財也大量偷獵犀牛。如此瘋狂捕殺,到了20世紀初,犀牛在中國所剩無幾。這時的犀牛角更顯得珍貴,但據當時官方資料,在1900年到1910年,僅10年間,官方和民間進貢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這還不包括偷運到國外的。而這之後,犀牛很少捕到了,直至1916年最後一頭雙角犀被捕殺,1920年最後一頭大獨角犀被捕殺;1922年最後一頭小獨角犀被捕殺,在這最後十餘年間,共捕殺不足10頭。1922年之後,沒人在中國在看到任何一種犀牛。

滅絕時間

雙角犀:1916年滅絕。
大獨角犀:1920年滅絕。
小獨角犀:1922年滅絕。

殘留報導

近年來,在中國境內頗有犀牛出沒的報告。
1994年,有報告在西藏山南地區目擊犀牛,從獨角體形巨大看,似為印度犀。
1996年,有報告在西雙版納目擊犀牛,據分析,很象是爪哇犀。
這兩個地區,都與目前的犀牛產地印度和緬甸接壤,隨著環境的改善,犀牛“越境”來中國生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說到底,這犀牛還是進口的啊。如此結論不免讓人有些失望。那么中國就沒有可能存在土生土長的犀牛了嗎?
還真的是有一點可能的。
要說這一點,最為引人注目的報告,是來自於湖南。從七十年代至今,湖南壺瓶山自然保護區犀牛圈林區曾先後多次有人目擊類似犀牛的野生動物,並且被寫入《神秘的壺瓶山》一書。根據調查所稱,儘管當地可能存在犀牛的訊息對外人來說十分新鮮,但當地山民對本地有這種怪獸,並不認為是稀罕事,他們一直把這種動物叫做“犀牛”或者“辟水牛”,而且由於據稱這是神獸,從來不敢捕獵。

資料圖:蘇門答臘犀資料圖:蘇門答臘犀

1974年,一名外來的生產隊員到犀牛圈林區採桑椹,遇上一隻豹子,危急之中,密林里衝出一頭全身土褐色,模樣似豬非豬似牛非牛,頭上長獨角的怪獸,嚇得豹子望風而逃,那怪獸也消失在密林深處。全身土褐色,模樣似豬非豬似牛非牛,頭上長獨角的怪獸?
1990年,一位老農在犀牛圈山區砍柴,聽到一陣低沉的腳步聲。隨後,從那腳步聲來源的林子裡鑽出來一頭全身褐色的似牛怪獸,額頭上生一角,體型有黃牛牛犢那么大。那怪獸沒有侵害之舉,只是在老農不遠處慢慢吃草,然後又消失在另一灌木叢中。
1993年,該地杜鵑村一支迎親隊伍路經犀牛圈時,中午時分在一片靠近水塘的草叢中看到三隻似犀牛的動物,據迎親的新郎官描述那些“犀牛”有牛大,但頭似豬,一隻頭上有小角,腿比水牛要粗。當時新郎官他們很害怕,生怕那些“犀牛”會傷人。不過,還好那些“犀牛”只一個勁的吃地上的野草。
1995年,1996年,這種目擊報告也有幾起。
從歷史上說,湖南湖北曾經出產犀牛,古書云:“荊有雲夢,犀兕麋鹿盈之”。湖南省攸縣曾經在洞穴中發現大量一萬年前的犀牛骨骼化石。而壺瓶山北方相望的神農架,曾經發現石化程度很輕的犀牛骸骨,說明直到近代,這裡依然有犀牛的存在。而犀牛圈的地理十分獨特,是峭壁環繞下的一個基本封閉的空間,有“天坑”之說。天坑中植被繁茂,氣候溫暖,人跡罕至。冬季氣溫比周邊地區約高五攝氏度,這種封閉而獨特的環境,可能使一些稀有動物得以在這裡保留並生存下來。除了犀牛,當地還有存在驢頭狼和“花熊”即熊貓的傳說。
根據以上情況判斷,如果在壺瓶山地區殘存著犀牛,其種類很可能是我們稱為“中國雙角犀”的蘇門答臘犀,這種犀牛在古代曾經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前面所提到的錯金銀雲紋犀牛尊,其原型就是蘇門答臘犀。其雲紋裝飾,正是取材於蘇門答臘犀的毛 – 蘇門答臘犀也是近代在中國生活過的犀牛中,唯一有毛的品種。
蘇門答臘犀,也只有這種帶毛的犀牛,才適合已經變成了溫帶氣候的壺瓶山地區,冬天,壺瓶山還是有降雪的。
目擊者的報告,也與蘇門答臘犀接近。這種犀牛體形最小,是犀牛家族中的小個子,最高不過1.4米,和目擊者稱“黃牛犢大小”比較接近。低矮的體形,也使它更適合林中的隱秘生活。
東晉郭璞注《爾雅》「犀似豕」一句時,曾經這樣描述蘇門答臘犀 – “形似水牛,豬頭,大腹,卑腳,腳有三蹄。黑色”
蘇門答臘犀的頭部,是否有幾分像豬頭?
這也符合目擊者所說“似豬非豬似牛非牛”的形容。事實上,它的腳短,腹部大,的確有點象豬。日本世界文化出版社的《生物大圖鑑》裡面有一張鋸掉角的蘇門答臘犀,就更象豬了。
另外,蘇門答臘犀善於洑水,也符合當地山民對“辟水牛”的描寫。據分析,近年來當地發現犀牛的目擊增加,很可能也與最近幾年降水豐沛,使喜水的蘇門答臘犀擴大了活動範圍,同時犀牛圈地區人類活動增加有關。
唯一矛盾的是蘇門答臘犀實際是雙角犀。但因為它的第二個角小而不明顯,被看成一個角並不是不可能的。
難道,在湖南的大地上,還真的孓遺著一支犀牛的後裔,在人類和自然的雙重考驗中艱難地生存著?
雖然這種可能性很小,但我們似乎至少可以在好奇的領域中給他們保留一個疑案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