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產業化

林業產業化是高效林業的主要生產方式。林業作為大農業的組成部分,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是“十五”計畫和主要目標和任務之一。

簡介

林業產業化是高效林業的主要生產方式。林業作為大農業的組成部分,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是“十五”計畫和主要目標和任務之一。

生產潛力

開發20多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已進入一個新階段,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林、牧、漁各業產值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速度,但是林業增長速度明顯低於牧業和漁業,有的年份甚至低於農業。大農業中的林業發展相對落後。同時也說明,林業生產的潛力遠未發揮出來,存在較大增長空間。只要政策得當,必將促進林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並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做出更大貢獻。

作用

促進生態環境建設

近年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給中國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危害。全社會普遍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重要性,國家加大了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社會各方面力量也積極投身到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

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億萬農民民眾。只有通過各種手段將生態環境建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經濟槓桿來引導農民民眾自覺、自願地進行植樹造林種草,才能真正地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從農民的角度看,生態環境建設的經濟效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參加由國家投資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農民從中獲得勞務收入。二是植樹種草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農民從而獲得收入。不論是從國家財力,還是從生態環境建設的組織與實施上,後者更有利於大規模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從經濟學角度講,目前農民植樹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林業生產的效益較低(林木生產周期長,產業化程度低,各種稅費繁多沉重,木材生產採伐限額管理等)。因此,大力推進林業產業化,修改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提高林業生產效益,一方面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可以加快生態環境建設。林業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只要相關政策運用得當,管理措施到位,不僅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反而會因為經濟效益的驅動,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同時,從能源消耗、廢棄物回收等方面看,木材所具有的可再生、易處理、易回收、多次再利用等特性相對於其他材料更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林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對當地林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密切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

如何產業化經營

(一)依靠資源優勢,發展特色林果,實行產業化經營

發展林業生產對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發展經濟林、擴大營造林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隨著林木產品產量的增加,必將帶動林木產品加工工業的興起與發展,從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江西、福建、山東在這方面都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做法。

1、山東省樂陵市紅棗產業化經營

樂陵是中國紅棗原產地之一,農民具有傳統紅棗種植習慣。九十年代以來,樂陵市針對這一特點,把紅棗生產基地建設作為紅棗產業化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來抓。1996年,研究制定了《棗樹生產發展規劃》,並實行“地隨樹走,誰種誰有,50年不變,允許繼承和轉讓”等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棗樹的種植。小棗成為樂陵市重要的支柱產業,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來源。

在發展棗樹種植過程中,樂陵市除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外,還下大力氣在科技、深加工、開拓市場等方面做文章。

發展棗樹生產,種植是基礎,科技是關鍵。樂陵市首先建立健全了市、鄉、村三級科技網路,充實鄉鎮林業站技術力量;同時為了進一步的品種選育和引種,建立起紅棗複選圃、鑑定圃、采穗圃和品種資源庫,加強同中國林科院、中科院等多個科研單位聯合科技攻關;著重搞好新植棗樹的速生豐產和老棗樹的更新復壯及病蟲害防治。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紅棗進行系列化深層次加工,是提高紅棗產業附加值和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而龍頭加工企業建設則是產業化經營的重中之重。樂陵市在紅棗工程實施過程,重點扶持飲料、棗製品等一批骨幹企業,使小棗加工量達到總產量的15%,加工產值達3億元。

推進小棗產業化經營,市場是關鍵。樂陵市始終把培育幹部民眾的市場意識、培育市場主體、加強市場建設做為一項重點工作。通過建立完善的專業市場,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雙重市場主體,引導農民進入流通領域,提高農民參與流通的組織化程度。先後培育了棗樹協會、專業合作社、聯合公司等各類中介組織。強大的銷售隊伍和有效的流通組織形式,大大活化了小棗流通,促進了小棗銷售。

2、江西省銅鼓縣竹材生產與加工

竹子相對於樹木而言,具有生長快,周期短、產量高、用途廣、市場好等特點,一般4-6年生毛竹就可採伐。只要合理經營可以永續利用。江西省是中國竹子重點產區,近幾年,竹業經濟有了飛躍發展,竹業已發展成為從資源培育到加工利用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產業,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農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竹林培育帶動了加工業的發展,竹材膠合板、竹編膠合板竹簾膠合板、竹地板、竹木複合板、竹製裝飾材料等產品發展迅速,形成規模化加工生產。

銅鼓縣針對近年來杉木市場比較疲軟、價格低、農民種植杉木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及時調整林業結構,改造種植竹林,每年不僅有筍收入,而且還有原竹、竹工藝品、竹加工品等收入。現在縣裡農民種植竹子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因為竹子讓農民真正致起富來,擺脫了貧困。

這個縣的江歐集團、騰達實業有限公司,是兩個竹加工龍頭企業,他們把第一生產車間放到林農家中,企業原材料主要來自收購鄉村林農的半成品。林農花二三千元買台機器,在家加工自己生產經營的毛竹成竹地板的竹胚、竹膠板的竹簾竹蓆,每根毛竹能掙取更多的附加值。

銅鼓縣全縣農民收入的大多來自竹材,縣財政的一大部分也來自竹材。由於毛竹加工生產工藝簡單,增值率高,其經濟效益遠高於糧食生產效益,竹產業對壯大地方經濟、增強林業實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顯著作用。

3、山東曹縣桐木拼板加工產業化
曹縣桐木拼板加工起源於莊寨鎮。在桐木拼板加工業發展過程中,曹縣特別注重強化服務功能。曹縣政府成立了經濟環境保護委員會,在全縣開展“萬家企業評行風”活動,定期對經濟管理部門、壟斷性公用事業單位及執法部門進行評議。同時抓好技術信息服務,在青島、濟南、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建立聯絡處,專人專職捕捉信息,為全縣企業提供。實踐證明,加快林業產業化進程,既要有一套完整的政策和過硬的措施作保證,又要建立好服務體系,搞好系列化服務,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隨著桐木拼板加工企業的迅速發展,桐木的供需矛盾開始顯露,桐木的價格開始上漲,帶動了曹縣營林事業發展,農民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

(二)轉變經營機制,改革林權制度,促進林業發展
多年來,各地造林大多實行集體買苗、民眾植樹、護林員管護、集體收益的經營機制,利益不直接,責任不明確,民眾造林的積極性不高。特別是道路林網,由於管護難度大,導致一些地方前造後毀,年年植樹不見樹。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這種傳統的林業經營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現代林業的發展。實踐證明,要實現林業的持續發展,必須改革傳統的林業經營體制,明晰產權,建立起責、權、利統一的經營管理體制。山東省部分縣市在這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鄆城縣綠化使用權拍賣

多年來,鄆城縣農田道路林網建設一直存在“鄉出資,村拿錢,民眾跟著添負擔,年年栽樹不見樹”的問題,土地資源不能充分發揮潛力,造成大量溝、渠、路、堤閒置浪費。其主要原因是由於溝、渠、路、堤所有權和使用權不明晰,權、責、利不統一,沒能充分調動起民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

經過精心調查研究,鄆城縣提出拍賣綠化使用權。綠化使用權的拍賣本著公開、平等、公正、自由競爭的原則,採取公開招標的辦法進行。在拍賣前對所有需要拍賣的道路、溝渠、河堤、坑塘根據當地條件的優劣,管護程度的難易,歇地程度的輕重進行綜合評估,定出合理的拍賣底價,底價一般為每米1—2元。利潤分配在充分考慮道路、溝渠走向,中標者與責任田戶關係的基礎上確定。道路綠化權的中標人負責契約期內所買路段的樹木栽植與管護、道路維護,契約到期後,經批准方可採伐;拍賣方負責聘請技術人員進行綠化設計和技術提導。

綠化使用權拍賣,民眾反應積極。綠化使用權拍賣這一方式,極大地調動了民眾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加快了綠化速度,增加了農民收入,使多年閒置的土地栽上了樹,盤活了林地這一長期閒置的“固定資產”,改變了年年栽樹不見樹的被動局面,同時增加了集體積累,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

2、鄒平縣林權制度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鄒平縣八十年代初建立的林業承包經營體制的弊端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主要是人均戶有的承包形式,規模小,經營分散,形不成家庭經濟的支柱,影響了民眾經營林地的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鄒平縣多次實地考察,召開會議探討林業政策,確定了林權制度改革思路並率先在焦橋鎮進行了農田林網綠化權拍賣試點,成效顯著。

林權制度改革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社會性、民眾性、政策性極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鄒平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制定合理政策。首先是依法界定林地。長期以來,林地與農田之間界線不清,矛盾糾紛不斷,林業部門對全縣林業資源進行了調查摸底,根據有關法律及全縣總體規劃,核定了林地面積,發放《林地所有權證》,使林地從耕地中分離,依法固定下來。二是制定各種優惠政策,調動廣大民眾參與承包。主要是鼓勵集中開發,適度規模經營;延長承包期限,平原一般20年不變,山區一般50年不變;適當放低拍賣價格,分期或減緩收取承包費;縣裡每年拿出一部分農業開發資金對承包大戶予以資金傾斜,並制定以獎代補,先乾後補,多乾多補的政策;穩定林業政策,認真兌現契約,在承包期內允許繼承和轉讓,承包到期後,優先考慮原承包戶承包。三是嚴格拍賣程式,規範拍賣契約,中標者當場與村委會簽定契約,司法所公正,林業站及時發放《林地使用權證》。四是加強考核監督,使林地資源轉移到積極性高、責任感強、懂技術、會管理、有經營能力的承包戶手中,並加大對承包戶的監督管理,其所承包的林地必須用於林業發展,不得隨意改變用途。

林權制度改革,提高了鄒平縣林業的整體水平,加快了部分農民致富的步伐,實現了綠了一座山,成了一片林,富了一戶農,帶動了一方經濟發展的目的,林業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得到較好地發揮。

(三)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生產
江西、福建兩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起步於70年代初,主要以杉木、馬尾松為主,樹種比較單一,結構簡單,導致種種隱患,如病蟲害不斷發生、立地質量日益下降;同時,由於片面強調造林數量,忽略了定向培育,盲目性大,針對性弱,沒有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結構的變化未能與林產工業布局和結構緊密結合,資源利用和培育目標脫節,不能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隨著中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使得原本少林缺材的我國,供需矛盾更加日益尖銳。為了解決造紙、人造板用材問題,出現了一批大型人造板企業、造紙企業利用自身的優勢,自辦或主動與林場聯合辦原料林基地,走“公司+農戶”、“工廠+基地”的道路,靠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形成產供銷、貿工林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江西省銅鼓縣1997年瞄準市場需求,利用本縣豐富的竹林資源,建立了江西江歐企業集團公司,主要生產全竹地板等建材產品,為了解決資源不足的後顧之憂,企業通過創辦股份合作、租賃經營、聯合開發等形式,建立了毛竹林基地。福建省永安林業集團公司利用上市公司融資快,企業經營機制靈活等優勢,在永安市周邊地區和離永安市較近的龍巖市漳平縣,建立了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通過與亞林所、桉樹中心、復旦大學合作,引種生長快、市場行情好、用途廣的桉樹和泡桐,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整體效益。福建人造板廠以廠為中心,輻射距離以不超過150公里的7個自然條件優越、資源狀況良好的林場,建立了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福建騰榮達製漿有限公司在三明市的將樂、泰寧、建寧、寧化、清流、明溪、沙縣、尤溪等8個縣內,通過聯營、收購國有、集體和個人的林木資產,經營製漿原料林基地。福建省泰寧縣林業局為盤活現有林木資產、調整和最佳化林業產業結構,實現林木資產重組和森林資源的合理配置,解決林業生產建設的資金困難,與福建省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組建了泰寧青杉林場有限責任公司,專門經營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

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山東兗州一家以機製紙及紙板製造為主的大型企業,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木漿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太陽公司擬投資興建毛白楊原料林基地。基地建設採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太陽公司與農戶簽定收購契約,按活立木每立方米400元保證按時敞開收購,公司向種植毛白楊的農戶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並由公司擔保付息在第三年至第五年每年由信用社或銀行向種植戶提供貸款做為生產經營幫助,樹木成材後收購時將苗木款及貸款一併扣除。太陽公司這一經營方式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在育苗基地建設上,太陽公司採取了向農民租賃土地的方式。太陽公司採取的這種訂單式林業生產應該是今後林業生產的發展方向。

“公司+農戶”、“工廠+基地”的經營模式,不僅盤活了林木資產,使尚處於中幼林階段的林分提前發揮其經濟效益,解決當前營林資金的困難,增強林業部門的還貸能力,通過吸納合作公司、工廠的資金,加大營林投入,使林分單位面積的產量大大增加,實現森林資源高產、高效、持續利用;另一方面擴大了用材林基地聯營規模,解決了林業部門分流人員或下崗職工的再就業,為可持續發展和山區人民脫貧致富提供良好的機遇。同時,造紙和人造板等企業利用林業部門現有的資源,豐富的營林經驗,營造速生豐產原料林基地,為自己供應數量充足、品質優良、持續均衡、價格低廉的原料提供保障,把資源優勢同資金、技術、人才、管理、觀念等優勢結合起來,共同開發,共同富裕,使基地化帶動林業產業的上檔升級,真正實現林紙、林板、林工一體化。

(四)發展林木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江西、福建兩省部分地區,依託當地豐富的人工杉木林和毛竹資源,相繼發展市場需求大的各類竹材人造板、竹地板、竹杉符合地板、杉木地板、細木工板等,大大提高了竹資源和人工杉木林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使附加值成倍增長,初步改變了長期以來以原木、原竹低值使用或廉價調運出省的狀況。

資源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森林作為可再生的資源,是發展林業產業的最大優勢,一定要讓潛在森林資源中的巨大能量發揮出來,在產品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使死的資源變活。真正實現農民增收,有利於社會穩定;實現企業增收,有利於經濟發展;實現財政增收,有利於政權穩固。

林業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林業稅費名目繁多,稅費過高,增加了林業企業的負擔,減少了農民的收入。林業稅費繁重一直是林業的“老大難”,壓制了林業生產者和經營者造林的積極性,對森林資源和林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危害,阻礙了林業發展。林業稅費增加,生產成本提高,最終還是轉嫁到國有林業生產單位和農民的身上,減少了農民的收入,不僅影響農民的積極性,而且嚴重阻礙了商業資本注入和投資渠道的拓寬。

2.林政資源管理的“瓶頸”現象依然制約基地的發展。長期以來,木材生產一直受到採伐限額管理的限制。基地建設一般根據定向培育速生豐產用材林,生長周期依樹種長短不一,短期的如桉樹只要6-7年就可以砍伐;有的基地需根據企業產品工藝要求進行輪伐,如福建騰龍達製漿有限公司生產的絨毛漿需要的杉木材從4-14公分均可,但如果嚴格按照採伐限額管理,就會嚴重影響原料的供應,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採伐限額管理是否可在分類經營的基礎上,對不允許砍伐的生態林堅決管住,不開任何口子,對工業原料林依法制定有利於調動經營者積極性的採伐限額管理方式,以市場調控為主,打破對原料林基地發展的限制。

林業術語

森林是生命之源,林業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生態建設最根本、最長期的措施。在可持續發展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應該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森林這一主題涉及環境與發展的整個範圍的問題和機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