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妍

李海妍是一名副主任醫師,就職於上海新視界眼科醫院。

基本信息

上海新視界眼科醫院副院長

個人簡介

男,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1998年畢業於濰坊醫學院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清華大學醫學部)碩士學位,師從龐國祥教授;2005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清華大學醫學部)博士學位,師從趙家良教授。主要從事屈光手術、角膜和眼表疾病等臨床工作和相關基礎研究。曾在《中華眼科雜誌》、《中國實用眼科雜誌》、《國際眼科縱覽》、《J refract Surg》等國內外各類眼科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曾參與美國眼科學會《眼科臨床指南(PPP)》中文譯本、《角膜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不規則散光診斷與治療》、《眼科精粹系列叢書》等多本眼科著作的編譯工作,曾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多次在國內外眼科學術會議獲獎。 現任上海新視界眼科醫院副院長,已成功完成角膜屈光手術(包括LASIK、LASEK等)數千餘例。其領銜的上海新視

專業擅長

★ 各類角膜屈光手術(包括LASIK、LASEK、EPI-LASIK、波前像差引導的屈光手術以及飛秒雷射手術) ★ 各種角膜疾病的治療 ★ 角膜移植以及眼庫工作 ★ 各種眼表疾病的治療 ★ 乾眼症的治療(淚道栓塞治療等) ★ 其他眼病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學術交流獲獎情況

★ 2003年9月在第七屆全國角膜病及眼表疾病學術會議上獲得優秀論文展示獎 ★ 2004年在北京協和醫院住院醫師日論文演講中獲二等獎 ★ 2004年9月在第九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上獲得優秀展板獎 ★ 2005年9月在第十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上獲得優秀論文獎 ★ 2007年11月獲得美國AAO年會優秀展板獎

近年來發表的眼科專業論著

李海燕&龐國祥:特應性角結膜炎的研究現狀,《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02年第26 (4)期,P210-214。 李海燕&龐國祥:Laurence-Moon-Bardet-Biedl綜合徵1例,《眼科新進展》,2003年第23期,P55。 李海燕&葉俊傑: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3年第25 (2)期,P223-227。 李海燕&龐國祥:瞼緣炎,瞼板腺功能障礙與乾眼症,《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03年第27 (2)期,P67-72。 李海燕&龐國祥:瘢痕性類天皰瘡眼部病變一例,《中華眼科雜誌》,2004年第40 (2)期,P139-140。 李海燕&龐國祥:眼表粘蛋白的研究現狀,《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04年第28 (3)期,P150-154。 李海燕&龐國祥:淚膜脂質層與乾眼症,《中華綜合醫學月刊》,2004年第2 (9)期,P879-880。 李海燕&龐國祥&葉俊傑&郭立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淚膜功能的研究,《眼科研究》,2004年第22(6)期,P634-636。 李海燕&龐國祥&許卓再:2型糖尿病患者的淚膜功能,《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4年第26(6)期,P675-679。 李海燕&龐國祥:眼表粘蛋白的調節因素:眼科新進展&2005&25(2)期,P187-189。 李瑩&李海燕: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後的角膜融解及相關因素分析,《中華眼科雜誌》,2005年第41期,P330-334。 葉俊傑&李海燕&孫鼎&閔寒毅&韓寶玲&胡天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並發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中華眼科雜誌》,2005年第41(9)期,P803-806。 李海燕&趙家良&張華:腺伴隨病毒介導的綠色螢光蛋白基因對體外培養的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轉染的實驗研究,《眼科新進展》,2006年第26(10)期,P737-739。 趙小虎&李海燕&孫同等:飛秒雷射製作角膜瓣併發症的臨床觀察,《眼科研究》,2006年第24(5)期,P529。 李海燕&趙家良:腺伴隨病毒載體在眼科基因治療中的套用,《國際眼科縱覽》,2007年第31 (1)期,P63-67。 李海燕&孫同&譚勇:兩種方法進行薄瓣LASIK手術矯正高度近視的臨床觀察,《眼科》,2007年第16 (3)期,P201-205。 李海燕&趙家良&張華:腺伴隨病毒介導的神經營養素4基因對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轉染,《眼科研究》,2007年第25(7)期,P533-536。 李海燕&孫同&余克明等:套用飛秒雷射製作角膜瓣的準分子雷射角膜原位磨鑲術的初步臨床研究,《中國實用眼科雜誌》,2007年第25(8)期,P866-870。 李海燕&孫同&李瑩,等:波前像差引導的LASIK手術對角膜切削深度的研究,《眼科新進展》,2007年第27(10)期,P764-766。 李海燕&孫同&譚等:角膜屈光手術中眼球鏇轉和瞳孔中心移位的測量,《眼科新進展》,2007年27(11)期,P836-838。

參與編譯的論著

★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眼科診療規範(PPP)》(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神經眼科學圖譜》(人民衛生出版社) ★ 《德國眼科精粹》(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 ★ 《 角膜:理論基礎與臨床實踐》(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7) ★ 《人工晶體與角膜屈光手術》(人民衛生出版社,待出版) ★ 《不規則散光》(主譯)(科學出版社,計畫2009年上半年出版)

中國書畫家雜誌專業畫家

男,生於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八日,漢族,大專文化,中共黨員,在泰山管委泰前居委會工作,居住於泰山箭桿谷。現任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家》雜誌專業畫家、泰安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泰安書法家協會會員。 1991年6月國畫《碧霞祠晴雪》獲泰山區慶祝建黨七十周年書畫攝影展三等獎;1995年1月被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認定為中級研究員;2002年5月話《深山藏古寺》刊登於《泰山文化廣場報》;2002年9月為中國書畫函授學泰安分校學員;2005年5月畫《雲涌峰秀》參加泰安市慶“五.一”、“五.四”書畫展;2005年8月國畫《岱嶽雲起》參加泰安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書畫展;2005年10月國畫《望人松》《仙人橋雪夜》參加泰安美術家作品展;2005年11月國畫《訪友圖》在“新泰安、新風貌”藝術展活動中獲三等獎;2006年6月國畫《神仙府道人家》在首屆“盛世中華”全國書法、美術作品大展中榮獲一等獎;2006年6月被聘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一級美術師和《中國書畫家》雜誌專業畫家 祖輩居於泰山頂鸚哥店,本人生長在泰山的懷抱中,熟悉泰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少年時看到許許多多的畫家來泰山寫生創作,看到他們用手中的畫筆勾勒著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觀,就一路著看畫,目睹著泰山的雄齊的景色,接受著朝夕煙雲的薰陶,萌發著對藝術的追求。省吃儉用買來畫冊紙筆、反覆臨摹或進山寫生,還時長下山來看畫展,接觸的畫家多了,並向畫家請教,並堅持伏案不惰,逐步小有成績。不惑之年經常參加泰安市文聯、美協舉辦的畫展,還經常向報刊、雜誌投稿,並多次獲獎,作品被國內友人收藏。曾經到海南、雲南、桂林、張家界、黃山、五嶽等地域領大自然的神奇,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為下一步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京劇演員

女,河北秦皇島人,1964年生於山海關,著名京劇演員,程派青衣,國家一級演員。現為國家京劇院二團團長、文化部青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戲曲學院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

藝術經歷

李海燕 家中有四個孩子,海燕是唯一的女孩,從小對舞蹈、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展現出過人的天賦。海燕讀國小時就參加學校的文藝隊,原本想當舞者。1977年考入「河北省唐山地區戲曲學校」,1980年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師從李文敏、周金蓮、劉秀華、佟熙英、張玉英、李喜紅等。在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學習演出了《賀後罵殿》、《紅鬃烈馬》、《朱痕記》、《竇娥冤》、《荒山淚》、《鎖麟囊》、《拾玉鐲》、《盜仙草》等一批京劇傳統劇目,打下堅實基本功。 海燕從戲曲學校畢業後,1987年進「河北省唐山市京劇團」,同年參加全國首屆「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榮獲「最佳表演獎」。1989年榮獲「河北省第二屆戲劇節折子戲優秀表演獎」。1991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演員」,同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 先生義女 李世濟為師,系統地學習程派藝術,演出了《六月雪》、《英台抗婚》、《玉堂春》、《陳三兩爬堂》、《梅妃》等一批程派優秀劇目。她在京劇傳統劇目《法門寺》、《四進士》、《龍鳳呈祥》等也有極為優異的表現。 李海燕1994年調入「中國國家京劇院」工作至今,其間曾因生養一對龍鳳胎兒女,自願犧牲演藝事業約三年時光。1997年以新編劇目《寶馬圓情》參加第五屆「中國戲劇節」,榮獲「主要演員獎」。1998年獲中國戲劇最高榮譽:「梅花獎」,同年進入「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班」學習,並獲文化部「優秀專家」光榮稱號。 李海燕嗓音寬亮悅耳、唱腔韻味純正、演技細膩生動、身段優雅流暢、扮像清麗嬌柔,為程派藝術傳人中的佼佼者。1999年在《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舉辦的全國「評說五小程旦」的活動中,榮登「五小程旦」榜首。2001年,李海燕從「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班」畢業,創作演出的《杜十娘》參加第三屆「京劇節」,榮獲「優秀表演獎」。2005年被上海東方電視台授予「東方戲劇之星」稱號。 海燕近四年又排演了新編歷史劇《張協狀元》、近代劇《秋色漸濃》、《四郎探母》中程派版「蕭太后」、《武子胥》中「浣紗女」,得到內行專家的好評,及廣大戲迷的喜愛與支持。海燕並於2007年春天復排已絕跡舞台多年的程派優秀劇目《文姬歸漢》,努力繼承及傳播程派藝術。 2010年,被任命為中國國家京劇院二團團長。

代表劇目

多年來刻苦學藝打下了堅實的傳統基礎,常演劇目有:《玉堂春》、《英台抗婚》、《陳三兩爬堂》、《梅妃》、《賀後罵殿》、《紅鬃烈馬》、《朱痕記》、《竇娥冤》(又名六月雪)、《荒山淚》、《鎖麟囊》、《三擊掌》、《孔雀東南飛》、《拾玉鐲》、《鐵弓緣》、《盜仙草》、《十三妹》、《戰金山》等。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程派藝術的發展,先後創作排演了《寶馬圓情》、《杜十娘》、《張協狀元》、《秋色漸濃》等各種題材的新劇目,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從藝以來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1987年獲全國首屆京劇演員電視大獎賽“最佳表演獎”;1997年第五屆中國戲劇節榮獲"主角演員獎"。 1998年榮獲中國劇協頒發的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並被文化部授予“優秀專家”稱號;1999年在《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被全國戲曲觀眾評為“五小程旦”之首;2001年在第三屆中國京劇節上演出的新編歷史劇《杜十娘》,榮獲“優秀表演獎”。2002年獲第三屆京劇節“優秀表演獎”,2005年被上海東方電視台授予“東方京劇之星”稱號。

活動年表

1983年3月17日,農曆癸亥年二月初三日:紀念程硯秋逝世25周年演出舉辦 中央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市文化局、中國劇協北京分會、中國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聯合主辦紀念程硯秋逝世25周年的紀念活動,自3月16日至3月22日連續演出了7場12個程派劇目。馬彥祥為紀念活動委員會委員,並觀摩了紀念演出的全部劇目。 參演人員:新艷秋、趙榮琛、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江新蓉、林玉梅、張曼玲、呂東明、鍾榮、王學勤、王鳳蓮、張麗麗、李海燕、劉桂娟。 參演劇目:《鎖麟囊》、《六月雪》、《春閨夢》、《荒山淚》、《三擊掌》、《武家坡》、《玉堂春》、《碧玉簪》、《文姬歸漢》、《大登殿》、《青霜劍》、《賀後罵殿》。 1987年11月14日,農曆丁卯年九月廿三日:第一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選賽閉幕 由中央電視台、中國劇協、北京電視台、各省市自治區電視台等單位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選賽閉幕。共評出25名最佳表演獎、26名優秀表演獎。 最佳表演獎獲獎名單 青衣組:董翠娜、張萍、刁麗、劉桂娟、李海燕、侯丹梅 1990年4月24日,農曆庚午年三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唐山京劇團、北京京劇院青年團聯合為亞運會義演 北京市京劇崑曲振興協會、唐山京劇團、北京京劇院青年團聯合,於4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吉祥劇場舉辦為亞運會四場義演,意在抓住時機,推出程派李海燕、馬派杜鎮傑、張派王蓉蓉三位新秀,更有北京市少兒京昆藝術團7至11歲國小員獻禮,表現了京劇之樹長青。此次專場演出為李海燕的成名進京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李海燕演出劇目:《鎖麟囊》、《荒山淚》、《竇娥冤》。 1998年,農曆戊寅年:由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李海燕(中國京劇院)獲獎。 1998年6月27日,農曆戊寅年閏五月初四日,14時:中國京劇院五次赴台演出第五天 中國京劇院、大連京劇團、山西京劇團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舉行公演第五天,此為中國京劇院第五次赴台演出。主要琴師有趙建華、李祖銘、胡啟明,主要鼓師有蘇廣忠、李斌、孫硯軍。 演出劇目 夜場(晚7時) 全部《鎖麟囊》(李海燕,金佩芳,鄭岩,袁慧琴) 1998年6月28日,農曆戊寅年閏五月初五日,14時:中國京劇院五次赴台演出第六天 中國京劇院、大連京劇團、山西京劇團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舉行公演第六天,此為中國京劇院第五次赴台演出。主要琴師有趙建華、李祖銘、胡啟明,主要鼓師有蘇廣忠、李斌、孫硯軍。 演出劇目 午場(下午2點) 《玉堂春·會審團圓》(李海燕) 1998年7月1日,農曆戊寅年閏五月初八日,19時:中國京劇院五次赴台演出第九天 中國京劇院、大連京劇團、山西京劇團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舉行公演第九天,此為中國京劇院第五次赴台演出。主要琴師有趙建華、李祖銘、胡啟明,主要鼓師有蘇廣忠、李斌、孫硯軍。 本晚演出為主要演員清唱,包括于魁智、楊赤(大連京劇院)、李勝素(山西京劇團)、江其虎、李海燕、黃玫、袁慧琴、陳真治、鄭岩。 1999年2月15日,農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吉祥九九——1999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演出節目《中華神韻》(作詞魏子晨,作曲姚明,編舞林陽,演員袁慧琴、胡璇李佩紅、張晶、李海燕、杜鵬、張克、朱強、楊赤、陳俊傑;演出單位中國戲曲學院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修班、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華甸市歌舞團 1999年10月5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慶祝國慶五十周年人民劇場戲曲演出第四天 慶祝國慶五十周年戲曲演出在北京人民劇場舉行,第四天由中國京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鎖麟囊》(李海燕,李佩紅,張火丁,李世濟) 1999年11月,農曆己卯年: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行。演出劇目(多場)《坐宮》(裴艷玲,李海燕) 2000年5月13日,農曆庚辰年四月初十日,19時30分:2000年5月13日長安大戲院演出 長安大戲院本晚由中國京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擋馬》(黃樺,戴軍) 《陳三兩爬堂》(李海燕,陳國森,張威,徐立群) 2000年10月5日,農曆庚辰年九月初八日:北京人民劇場2000年10月5日演出 本日人民劇場由中國京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寶馬圓情》(李海燕,張威,管波,侯連英) 2000年12月24日,農曆庚辰年十一月廿九日:首屆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第一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首屆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 本日演出陣容:趙永偉(《挑滑車》飾高寵)、李勝素(《宇宙鋒》飾趙艷容)、魏積軍(《將相和》飾廉頗)、張火丁(《白蛇傳·合缽》飾白素貞)、趙永墩(《火判》飾火判)、李海燕(《寶馬圓情·打路》飾黃桂英)、鄧敏(《楊門女將》飾穆桂英) 2001年1月1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七日,下午:中國京劇院舉行“新世紀演唱會” 中國京劇院在北京人民劇場以一台“新世紀演唱會”揭開了21世紀初年“新春賀歲演出季”的序幕。 首先上場的是于魁智演唱《大登殿》選段。接著李海燕、耿巧雲、於麗、張建國、張火丁、江其虎等10幾位中青年演員陸續上場,演唱了自己的拿手好戲;杜近芳、李世濟、馮志孝、耿其昌等極負盛名的老藝術家也紛紛登台,各展看家本事,為觀眾演唱了各自的經典名段。 2001年1月9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十五日:首屆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閉幕式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首屆全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評比展演閉幕式在長安戲院舉行,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副部長潘震宙、中宣部文藝局局長李牧、文化部藝術司司長馮遠以及有關方面的領導和專家、評審出席了閉幕式並向獲獎演員頒獎。此次演出共有144位演員分成25台節目進行評比展演,經過評審會的評選,榮譽獎和一、二、三等獎各有得主。李海燕(中國京劇院)獲得榮譽獎。 2001年3月18日,農曆辛巳年二月廿四日,13時30分:中國京劇院二團2001年上海演出第三天 中國京劇院二團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午場(13時30分) 全本《玉堂春》(李海燕,江其虎) 2001年6月9日,農曆辛巳年閏四月十八日:中國京劇院八次赴台演出新聞發布會舉行 “中國京劇院大匯演”台北新聞發布會舉辦,于魁智、李海燕等出席。這是中國京劇院第八次赴台灣演出。 6月13至20日在台北孫中山紀念館舉行京劇大匯演,演出十場近20個劇目。 演出團除中國京劇院二團的于魁智、李海燕、江其虎外,還邀請了上海京劇院的奚中路、北京戰友京劇團張萍、楊燕毅、瀋陽京劇院李靜文參加演出。 演出的劇目包括《楊家將》、《朱痕記》、《三家店》、《搜孤救孤》、《鎖麟囊》、《玉堂春》等。 2001年12月16日,農曆辛巳年十一月初二日:由文化部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在南京閉幕。本屆京劇藝術節共有24台節目參加演出。本屆藝術節首次進行單項獎評選。李海燕《杜十娘》中飾杜十娘獲得優秀表演獎。 2002年2月11日,農曆辛巳年十二月三十日:2002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演出節目:京韻大歌舞《喜洋洋》(李海燕、於蘭、杜鎮傑、朱強、魏積軍、安平、翟墨、郭躍進),京劇流派聯唱“國粹流金”《鎖麟囊》選段(李海燕、李佩紅) 2003年1月5日,農曆壬午年十二月初三日,19時30分:長安大戲院2003年1月5日演出 本日長安大戲院由中國京劇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鎖麟囊》(李海燕,李佩紅,張火丁,劉桂娟,遲小秋,馬帥) 2003年1月31日,農曆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演出節目:奼紫嫣紅(梅尚程荀)《梅妃》(李海燕) 2003年2月1日,農曆癸未年正月初一日,19時30分:中國京劇院“2003年新春演出季”第一天 中國京劇院“2003年新春演出季”第一天,在政協禮堂舉行。本日為《迎新春名家演唱會》,參演的演員有(以姓氏筆畫為序):刁麗、於萬增、于魁智、鄧敏、馮志孝、劉長瑜、江其虎、宋小川、張火丁、張建國、張連祥、李岩、李勝素、李海燕、李維康、楊春霞、吳鈺璋、陳真治、陳淑芳、耿巧雲、耿其昌、袁慧琴、黃炳強、管波、魏積軍。 2003年2月3日,農曆癸未年正月初三日,14時:中國京劇院“2003年新春演出季”第三天 中國京劇院“2003年新春演出季”第三天,在政協禮堂舉行。 演出劇目 夜場(19時15分) 《鎖麟囊》(李海燕,王芳) 2003年2月5日,農曆癸未年正月初五日,14時:中國京劇院“2003年新春演出季”第五天 中國京劇院“2003年新春演出季”第五天,在政協禮堂舉行。 演出劇目 夜場(19時15分) 《梅妃》(李海燕,甄建華,陳國森) 2003年12月6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一場 由文化部、廣電總局、中國文聯、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京劇院紀念藝術大師程硯秋誕辰100周年巡迴演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本晚開幕式上,除李世濟、遲小秋、張火丁、李海燕、劉桂娟、郭偉等程派傳人分別演唱程派經典名段,李維康、于魁智、張建國、孟廣祿、尚偉、李國靜等兩代著名演員也分別演唱各自的拿手唱段。 2003年12月7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十四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二場 由文化部、廣電總局、中國文聯、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京劇院紀念藝術大師程硯秋誕辰100周年巡迴演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本晚演出《紅鬃烈馬》,劉桂娟的《武家坡》、《算軍糧》,由杜鎮傑飾演薛平貴;《銀空山》由田冰主演代戰公主,《大登殿》則由李海燕、于魁智、張嵐、管波分飾王寶釧、薛平貴、王母和代戰公主。 2003年12月8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晚:北京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三場 由文化部、廣電總局、中國文聯、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中國京劇院紀念藝術大師程硯秋誕辰100周年巡迴演出”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本晚先由李海燕演出她創演的程派新戲《寶馬圓情》中《打路》一折,大軸是瀋陽京劇院遲小秋的拿手戲《碧玉簪》。 2003年12月13日,農曆癸未年十一月二十日,晚:天津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第二場 中國京劇院在天津舉辦紀念程硯秋誕辰100周年演出。由天津市演出公司承辦,在中國大戲院上演。第二場由李世濟攜徒李海燕合作演出全部《鎖麟囊》。

武漢大學副教授

女,1965年生,河南新鄉人。歷史學學士,法學碩士,博士在讀,副教授。主要從事生命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論 文 1、 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探討,《獨著中華醫學叢刊》2001年第1期 2、 愛國主義與近代中國的憂患意識,第二作者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3、 論我國優良的家庭道德教育傳統,《文史哲研究》2001年第1期 4、 高新技術中的倫理問題及其教育原則,《醫學與社會》2002年第6期 5、 鄧小平的量化決策思想,《鄖陽師專學報》 2002年第12期, 第二 6、 基因診斷技術中的倫理及其教育問題研究,《中國醫學倫理學》2003年第 6期 7、 儒家的仁愛原則和傳統醫德,《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著 作 1. 《公共關係學》,第3副主編,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年。 2. 《人文社會醫學導論》,參編, 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年。 3. 《政治理論課專題講座》,參編,第2作者,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年。 4. 《醫學倫理學》,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5. 《中國重大文史公案》,參編,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6. 《醫學倫理學》,參編,2002年12月 科研項目 1、基因技術中的倫理問題研究,課題負責人。2001 2、“兩課”教學法研究,參與。2001,0、8 萬元 3、武漢地區醫科大學生醫德教育跟蹤調查,參與,2001,0、5萬元

瀋陽化工學院講師

1975年生,生物工程教研室教師,講師,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碩士。主講《生命科學導論》、《生物工程科技英語》等課程。除教學工作以外,主要從事植物逆境生理與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主持並參加省教育廳項目2項,在《植物生理學通訊》、《瀋陽化工學院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北京大學漢語學院副教授

女,副教授。1971年6月出生於安徽省。199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原漢語中心)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漢語學院工作至今。1997年9月赴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亞非學院任教一年。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曾任口語教研室副主任、主任。2003年10月赴英國牛津大學漢語教學中心任教半年。 [學術研究] 一、研究領域 對外漢語教學口語、辭彙及測試 二、發表論文 1)李海燕:談初級漢語課文教學中的“聽讀”訓練,《北大海外教育》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 2)李海燕:由留學生在文言翻譯中的錯誤問題談對外文言教學,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亞非學系系刊,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出版社,1998.12;《北大海外教育》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李海燕:“一下子”與表示短時間的幾個副詞,《華文教學與研究》廣州華苑學術版),2000年第3期 4)李海燕:從教學法看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材的語料編寫,《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第4期 5)李海燕、趙昀暉:留學生看圖說話中的辭彙量調查,第七屆全國漢語教學討論會,2001年7月,四川成都。《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6)李海燕、蔡雲凌劉頌浩:口語分班測試題型研究,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2002年8月,上海。《世界漢語教學》2003第4期 7)劉德聯、李海燕:對外漢語教學評估偏差分析及糾偏對策,對外漢語教學學會北京分會第三屆學術年會,2003.10,人民大學。《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 8)李海燕:“是……的”的語用分析,《漢語教學學刊》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三、承擔科研項目 1)2000年—2002年參加國家漢辦項目(共3人:楊德峰任雪梅、李海燕):“中越合編基礎漢語教材及教師手冊”。(共三冊)2002年底已經結項。本人執筆全部課文(共65課)和第三冊教師手冊的編寫。 2)2003年9月參加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規劃重點項目(共6人:劉頌浩、蔡雲凌、汪燕、李海燕、馬秀麗朱勇):“聽”“說”的水平等級標準的系統劃分和描述,2004年2月完成研究報告:《聽、說的水平等級標準的系統劃分和描述》,6萬7千字 3)2003年5月承擔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科研項目:第二版口語系列教材編寫,本人承擔其中《初級漢語口語》第1冊具體編寫工作。教材已於2004年出版。 4)2003年5月參加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科研項目:視聽說教研室信息資料建設。已完成。 5)2005年承擔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科研項目:《初級漢語口語》教學參考用書編寫。已完成。 6)2005年參加北京大學主幹基礎教材《新絲路商務漢語分技能系列教材》項目,(李曉琪主編,李海燕、林歡、崔華山編寫)。 四、出席學術會議 第七屆全國漢語教學討論會,2001年7月,四川成都 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2002年8月,上海 [出版教材] 1.戴桂芙、劉立新、李海燕:《初級漢語口語》(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0 2.李海燕:《文言津梁》,SLOVENIA盧布爾雅那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 3.李海燕:《漢語快易通——初級口語聽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4.楊德峰、任雪梅、李海燕:《中越合編基礎漢語教材》,2002年 5.李海燕:中國古代文化故事(第二輯)《中國戲曲故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4, 6.戴桂芙、劉立新、李海燕:《初級漢語口語》(第二版)1、2冊及提高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該套教材獲得了《200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工程》重點立項 7.李曉琪主編,李海燕、林歡、崔華山編著:《新絲路商務漢語考試仿真模擬習題集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教學情況] 擔任過初級、中級、高級等各個等級的口語課、精讀(語法)課、商務漢語課、報刊閱讀課、古代漢語課、聽力課、語音實驗室課,以及用日語講授中國古典詩詞課,並多次舉辦過主題為中國古代戲曲藝術、北京的胡同、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文化講座,教學對象包括漢語進修生、預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