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曇石山文化遺址基本上是一處4000~5000年前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層疊壓著3000多年前的黃土侖文化遺物。2001年,曇石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曇石山文化遺址揭示了曇石山人的社會意識,曇石山文化的源流及與海峽對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緊密聯繫,反映了曇石山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地位,在福建閩越文化中所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烙印,對史前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閩台古文化淵源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等課題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中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崗。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連線閩台兩省的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它的出現,驚現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國務院將曇石山文化遺址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它以曇石山遺址為代表,以閩江下游為中心,以東南沿海為主要分布範圍,幾乎覆蓋福建全境,並連線閩台兩省,是東南沿海原始社會人類勞動生息的縮影,是福建古代海洋文化的搖籃,也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

曇石山文化遺址自1954年發現以來經過8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稱“貝丘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後,其規模將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位於福州城西24公里處的閩侯縣甘蔗鎮,距省會福州僅20公里,占地42.5畝,是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遺址博物苑,它將曇石山第八次考古遺址現場保護並直接展示給觀眾,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閩人先祖生產、生活和墓葬的狀況。
博物館內展出1954年以來曇石山遺址八次考古發掘的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是福建省原始社會曇石山人勞動生息的縮影;黃土文化展覽廳,展現奴隸社會先秦閩族精美的仿銅印紋陶器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考古遺址廳,第八次發掘的30餘座墓葬、陶窯和壕溝等考古遺蹟和文物按原貌展出,讓觀眾有親臨考古現場之感。

歷史沿革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1954年1月,閩侯縣甘蔗曇石村村民在修築閩江防洪堤時,發現了大量白色蛤蜊殼堆積層,後來變成了重要的考古發掘。陽光下的墓葬、陶器和壕溝告訴人們一個驚喜: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
從1954年起,遺址進行了8次面積不等的考古發掘,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出土可復原的器物約2000餘件,另有墓葬、陶窯、壕溝等。“中華第一燈”、曇石山人顴骨、原始瓷器、提線陶簋、殉葬男奴、陶釜等文物堪稱“中華之最”。
2004年,曇石山文化遺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工程全面啟動,總投資近7000萬元。按規劃與方案要求,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建設,以突出反映地域和海洋特色的曇石山文化為主題。屆時,曇石山博物館將建成一個占地108畝、建築面積達6010平方米,融博物館、考古現場和遺址公園為一體的展示園區。遊客可沿著閩江,從閩江入海口的馬尾船政文化到福州的三坊七巷,再到曇石山,用一天時間就可以參觀福州的三張“金名片”,了解福州乃至福建史前歷史到近代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曇石山文化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為“福建第一文化旅遊品牌”。2004年,江澤民同志為曇石山遺址作“曇石山文化遺址”的題字。

中華之最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有六樣堪稱“中華之最”的寶貝:
中華第一燈。在125號墓葬中,出土時,陶燈放在墓主人頭頂,類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長明燈”,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堪稱“中華第一燈”。
曇石山人顴骨。137號墓主人為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其中左側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顴骨塊被稱為“日本人骨”,現在日本人大部分有這塊顴骨。可以證明,日本文化不僅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連日本人種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曇石山人。
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在遺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是中國最早的上釉技術。
提線陶簋。在131號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為中國罕見。
豎立坑中的殉葬男奴。在奴隸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顯然是活埋時掙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隸殉葬的殘酷。
18件陶釜。陶釜相當於現代的砂鍋。在131號夫婦合葬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在這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絕無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愛喝湯的飲食文化。

結構內容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立於館內正門的是復原的曇石山人上半身塑像,一男一女。據了解,這是根據當初曇石山遺址出土的一具男性人骨架(經中國科學院人類學家鑑定,屬於現代人的“蒙古人種南亞類型”,被考古界命名為“曇石山人”的頭蓋骨而復原的。林主任介紹說,曇石山人生活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曇石山一帶是閩江入海口,現今的閩江入海口已向東南推進了80公里),那時已有了農業,會種植水稻、狩獵和漁撈,遺址中發現大量的貝殼堆積,就可以說明5000年前海岸線在曇石山一帶。從館內牆壁上新石器時代的復原圖上依稀見到了四五千年前曇石山人勞作的身影。
館內的二樓擺列著各種出土的文物,有千餘件,是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豬、狗、牛、虎、鹿等獸骨,還有大量的貝殼。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兩樣東西:貝殼和陶釜。那些貝殼,在聽過4500年前江濤海嘯的貝殼就是先民生活的見證。他們過的是漁獵生活,他們以江海交匯處的豐富的水生物為生活的資源。不難想像,在那種洪荒的年代裡,他們真是有福,他們有時連石器都不用打磨,只需就大牡蠣殼做些加工,就能得到各種生活工具。
陶釜,可以說就是現代沙鍋的祖先。這些墓葬里大大小小的陶釜就是他們生前飲食習慣的再現:燉、煲、煮,湯水是重要的飲食內容。曇石山人鄰江濱海,那時就明白河鮮、海鮮不宜同煮,要分門別類地清燉才各有口味。這才驚詫發現,福建人好煲湯、喜美食的習慣原源於此。
緊連著二層文物陳列區的,是考古現場。僅幾步之遙,卻讓我們仿佛邁進了四五千年前的時光。這裡有18座墓葬、2條壕溝、5座陶窯和上層的奴隸殉葬坑、殉狗坑,還有大量出土的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據考古界認定,這些曇古山墓葬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層,距今分別為5000、4000、3000年左右。下層為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文化,中層是最具體現,也是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曇石山文化”,上層為三千年前的奴隸社會文化。從曇石山遺址地層疊壓關係看,可見曇石山人是先秦閩族的直接祖先,閩族的地域包括今閩、台兩省,以及浙江的舊溫、台、處三府屬地,廣東的潮、梅地區,還有江西東南的一部分地區。“可見,大陸與台灣島居民密切聯繫,自四千多年前就有了,遺址的中層文化與台灣的貝丘文化有不少相似之處,這可從出土文物中的彩陶、石錛和拔牙習俗中可以找到直接聯繫。”
撇開沉重的歷史話題不說,最有趣的應該是四千多年前那個殉狗坑。在沒去看之前,就一直想像四千多年前的狗會與現在的有什麼不同。在現場,可以見到的骨架保存得非常完美,側躺的姿勢也相當優雅,以現在家狗的身材來衡量,這坑裡的應該算是只小狗,只是為什麼狗的前後雙腿各自交集在一起?—這是只被活埋的狗,狗主人過世的時候,狗是被綁而活埋的。然而,在這個坑裡,見不到狗被活埋時掙扎的痕跡,因為骨架以及躺臥的姿勢是那樣的平靜和優雅,仿佛心甘情願追隨主人而去。俗話狗通人性,看來,即使是在四千多年前也不例外。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四千多年前,祖先就懂得馴養寵物,享受生活,這不得不讓現代的我們大為驚嘆。
繞曇石山文化遺址一圈花不了兩個小時,卻能深切感受了四五千年閩文化的淵源,這些已經陳列的出來的只是曇古山遺址的一部分,只是葬墓區,還有三分之二沒有發掘,如居住區,生活區,完整的曇石山文化應該包括這些,而這些還在沉睡著的三之二,就在腳下。如果這些完整的先秦閩族文化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其規模將有望超過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重要意義

曇石山文化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這座5000年前原始部落的遺址,日前被認定為先秦閩族文化的發源地,具有中國東南沿海鮮明的古文化特徵。該遺址自1954年被偶然發現,從而揭開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因而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推進了一步。
一走進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福建文明從這裡開始”。這句話,正是曇石山文化的最好寫照。曇石山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以閩侯曇石山遺址為代表,以閩江中下游為中心,連線閩台兩省,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
曇石山遺址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早被命名、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社會晚期文化——“曇石山文化”的命名地,也是福建省唯一經過多次正式考古發掘、積累資料最豐富、開展研究最多、並得到國內外公認的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基地,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學術研究中獨占鰲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