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詞語]

智者[詞語]
智者[詞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公元前5~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公元前5世紀前智者泛指聰明並具有某種知識技能的人,後來自然科學家、詩人、音樂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稱為智者。由於智者能言善辯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墮於詭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把其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歷史上又成為詭辯論者的同義語。其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智者在思想上接受赫拉克利特的萬物流變思想,肯定運動變化著的感覺現象的真實性,但走向相對主義和懷疑論,認為知識就是感覺,無所謂真假是非之分,把個人的感覺作為真理的標準。

基本信息

名詞釋義

智者
智者zhìzhě
有智謀或智慧過人的人

詞語解釋

zhì zhě ㄓㄧˋ ㄓㄜˇ 智者
(1).有智謀或智慧的人。《韓非子·主道》:“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淮南子·主術訓》:“物之可備者,智者盡備之;可權者,盡權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 元 柳貫 《過閘行》:“聖人乘運智者謀,尚憶當年 河 事始。”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 公劉 《哀詩魂--懷詩人郭小川同志》詩之五:“我,半是智者,半是懦夫。”
(2).即 南朝 陳 至 隋 高僧、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 智顗 (公元538-597年)。 隋 開皇 十一年,受“智者”之號。見 唐 道宣 《續高僧傳》卷十七。 唐 賈島 《送僧歸天台》詩:“妙字研磨講,應齊 智者 蹤。”

智者(Sophists)職業

歷史發展

公元前5~前4世紀希臘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職業教師的統稱。公元前5世紀前,智者泛指聰明並具有某種知識技能的人。後來,自然科學家、詩人、音樂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稱為智者。到公元前 5世紀 ,特別是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智者雖有上述涵義,但多指專門以教授青年而獲取報酬的職業教師。由於智者能言善辯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墮於詭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把智者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而智者在歷史上又成為詭辯論者的同義語 。

代表人物

智者最早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他們的思想奠定了智者學說的基礎。其他代表人物有:普羅狄柯、希庇阿、安提豐、特拉西馬庫和克里底亞等。由於史料失傳,人們對他們的生平事跡和著述狀況所知甚少。對智者的研究,主要依據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等人有關著作中對智者活動、論斷的記載與轉述。

思想內涵

智者沒有統一的組織,政治態度也不盡相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派別,但是在思想學說上,他們的觀點和基本傾向卻是較為一致的。他們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萬物流變思想,肯定運動變化著的感覺現象的真實性,反對愛利亞學派否定感性認識作用的觀點,但又走向相對主義和懷疑論,認為知識就是感覺,無所謂真假是非之分,把個人的感覺作為真理的標準。普羅泰戈拉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是這一思想的典型表述 。智者還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因素,普羅泰戈拉發揮了恩培多克勒關於感性事物是對立性質的混合的思想,進一步提出每一個問題都有互相對立的方面。高爾吉亞通過對“不存在”的3 個論證, 駁斥了愛利亞學派否認非存在的形上學觀點,揭示了思維與存在的差別,接觸到存在與非存在的聯繫與轉化。智者們認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規範,是人類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人們為了避免在互相殘殺中歸於毀滅而約定俗成的產物。這反映了當時民主派要求衝破舊傳統、舊觀念的願望。

深遠影響

他們為了反對傳統思想和宗教神話的束縛,還力圖貶低神的權威,否認神的傳統形象。智者的思想瑕瑜互見。他們宣揚相對主義和懷疑論,認為事物和真假是非以個人的感覺為轉移,熱衷於語言、邏輯的表面說服力,勢必陷入認識上的主觀唯心主義。晚 期 智 者對此加以發揮,醉心於玩弄概念和文字遊戲,成為詭辯家。後來這些思想在歷史上又產生了消極影響,成為懷疑主義流派的思想來源。但是智者思想中也包含著在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積極內容 。它宣告了以宇宙生成為研究對象的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終結 ,開闢了由自然哲學向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哲學轉變的道路,它探索了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肯定了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揭示了思維與存在的差異,這一切標誌著哲學研究的深化;它衝破了傳統宗教神話的桎梏,否定了神對政治法律制度、道德風俗等人類社會生活現象的干預,強調人在自然力面前和在社會生活中的創造作用,具有明顯的反神學意義;其約定論思想,是奴隸主民主派的理論基礎,它不僅啟迪了古代的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對近代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契約論理論也發生了深遠影響。

智者哲學

公元前6~公元5世紀出現在希臘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小亞細亞西部、義大利南部的哲學學說。亦稱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最初發生和發展的階段。

產生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 6世紀,希臘已進入奴隸社會,在地中海沿岸存在許多希臘城邦,除分布在希臘本土外,在東方的今小亞細亞和西方的義大利等地還有不少殖民城邦。這些城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不平衡,有些城邦,如伊奧尼亞的米利都,地處海濱,是海上交通要道,很早從事航海事業和海上貿易,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迅速,商品貿易比較發達,科學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發展居於前列;有些城邦長期處於自然的農牧業經濟狀態,文化發展比較遲緩落後。在政治上,有些城邦,如雅典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奴隸制民主制,制定了民主的法律制度,有利於文化和思想的發展;有些城邦還處於比較落後的奴隸主貴族專制階段。因此,當時希臘的各種社會矛盾比較複雜。在各城邦內部除了奴隸主和奴隸的矛盾外,還有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奴隸主貴族和奴隸主民主派以及民主派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的矛盾鬥爭。在各個城邦之間也經常發生矛盾衝突和戰爭,還有東方波斯帝國不時入侵,希臘民族同他們長期進行戰爭。希臘哲學正是在這種複雜的社會條件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

發展、演變和分期

古希臘哲學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自然哲學時期

公元前 6世紀,東方伊奧尼亞地方的一些哲學家開始提出世界的問題,探究世界到底是什麼,它從什麼東西演變而成,最後又回歸到什麼東西上去,這些哲學家被稱為伊奧尼亞學派。他們反對過去流傳的種種神話創世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質性的元素,如水、氣、火等;他們最早用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和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不但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而且認為萬物永遠是流動的,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運動的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對立,它們互相聯繫、互相轉化又相互鬥爭,一切都由鬥爭產生。這是最早的思想。列寧稱赫拉克利特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與此同時,在義大利南部出現了具有另一種思想傾向的哲學學派,他們認為萬物的本質不是物質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則,畢達哥拉學派認為是“數”(見畢達哥拉與畢達哥拉學派),以為代表的認為是“存在”,並認為“存在”是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運動變化的只是事物的現象。他們的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這是哲學史上一直有爭論的問題。但他們提出的非物質性的抽象原則,對以後哲學的產生影響很大。
後來的自然哲學家在承認運動變化的同時,都企圖在它們背後找出永恆不變的因素來。認為是水、火、土、氣四種“元素”;則認為是包含有各種不同性質的“種子”,萬物是由它們以不同的比例結合而成的;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見),它們沒有性質上的差異,只有形狀、排列、狀態的不同。萬物是由原子組合而成的。雖然阿那克薩戈拉提出“”作為事物運動的最後原因,為後來唯心主義哲學開了門戶,但這些自然哲學家都是唯物主義者,特別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近代物質結構學說的先導。列寧將他當作古代唯物主義哲學路線的代表。

人本主義和系統哲學時期

公元前 5世紀,雅典已經經過幾次民主改革,在反對波斯戰爭中成為希臘各城邦的盟主,並在伯里克利領導下,實現了發達的民主政治,雅典成為古希臘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由於民主政治的需要,出現了一批以教授演說的論辯術為業的思想家,被稱為“”。他們討論的中心不再是自然界宇宙生成等問題,而集中到人類社會政治倫理方面來,“”成為研究的中心。智者的著名代表是。為了反對傳統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制度和思想,他提出“”的著名命題,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只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為當時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論根據。但他的思想也導致否認的存在。這種思想發展到極端,產生了智者的和。智者的思想在政治上雖然起過進步作用,但卻是古希臘哲學最初的帶有色彩的哲學。
反對智者的相對主義,認為客觀真理是存在的,他要為各種倫理道德範疇尋求普遍的定義。他反對用灌輸知識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張用論辯詰難、找出對方論證中的矛盾的方法,啟發人們自覺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辯證法”一詞的最早來源。蘇格拉底自己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思想主要在他的學生寫的對話篇中保留下來。因此,難以明確區分他們兩人的思想。柏拉圖和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有大量著作流傳至今的人,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創立了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們的體系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中是最早的,也是少有的。柏拉圖認為我們感覺到的種種變動的、有生滅的具體事物,只是現象,它們是相對的,它們的本質是一個同名的、永恆不變的、絕對的“”。比如,具體的美的事物有無數個,“美的理念”卻只有一個,美的事物以美的理念為目的,不斷地追求它,卻永遠不能達到它。所以,理念是具體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體事物之外,並且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人對理念的知識是先驗的,只要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覺就可“回憶”起來(見)。柏拉圖的哲學是典型的,列寧將他作為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路線的代表,和德謨克利特的哲學路線相對立。柏拉圖在後期的對話篇中對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這一普遍的範疇並不是絕對單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聯繫的,這一看法有較多的辯證法思想。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是他批評了他的老師。他把理念稱為“形式”,把物質稱為“質料”,認為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並不是在事物之外獨立存在的,它只在具體事物之中,和質料相互結合而存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在《範疇篇》中,他認為具體事物是“第一實體”,這時候他是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的;而在等著作中,卻認為質料只是潛能,形式才是現實,現實先於潛能,形式決定事物的本質(見、)。他還認為有不動的即純形式存在,這就偏向唯心主義了。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從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變化的哲學體系,對以後黑格爾哲學影響很大。他又用辯證的方法研究了許多哲學問題和,所以恩格斯說他“已經研究了辯證思維的最主要的形式”。亞里士多德還是第一個要將哲學和其他學科區別開來,使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哲學家。他分別地研究了、、政治學天文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各門學科,他是這些學科最早的建立者,是古代希臘最博學的學者。

文藝復興時期

義大利畫家拉斐爾繪的《雅典學派》圖中站立者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希臘化和羅馬哲學時期

公元前 336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即位,他建立了跨越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這個帝國雖然很快就瓦解了,但希臘文化以亞歷山大里亞城為中心得到了廣泛傳播,歷史上稱為希臘化時期。當時自然科學如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均迅速發展,為這些科學成就作出哲學總結的是唯物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見),他接受並發展了的原子論。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和原子之間只有形式、排列和狀態的不同,伊壁鳩魯卻指出原子的重量也是彼此不同的,因而在運動中能夠產生偶然性的傾斜。這樣,他就比較正確地解釋了的關係問題,並且猜測到了事物運動的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
當時,由於戰爭頻繁,社會動亂不安,哲學討論的重點轉移到倫理方面,探討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幸福是什麼等問題。有 3大學派對這些問題作出了不同的回答:①伊壁鳩魯學派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認為快樂是人們生活追求的目的。但他們不是庸俗的享樂主義者。他們反對放縱情慾,認為身體的健康和精神的寧靜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他們反對宗教迷信、和。②主張宿命論和,認為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服從命運的安排,順應自然而生活。他們宣傳宗教信仰,反對追求快樂,主張克制一切欲望,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③以為代表的認為,對事物不能有任何知識,甚至不能肯定它們究竟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最好對一切保持不肯定的態度,不作任何判斷,以免引起無謂的爭論和煩惱。皮浪主張對一切要無動於衷,以求得心靈上的平靜。他甚至說,聰明的人應當象豬一樣不動心。後兩種觀點反映了奴隸制沒落時期奴隸主階級頹廢的心理。

古羅馬哲學

羅馬的奴隸制是希臘奴隸制的繼續,古羅馬的哲學也是古希臘哲學的繼續。古代羅馬哲學,一方面是以和為代表的唯物主義,他們堅持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學說,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迷信。盧克萊修的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伊壁鳩魯的哲學,是唯一保留下來的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完整著作。另一方面,在當時奴隸制已經進入沒落時期的歷史條件下,各種唯心主義哲學盛行。懷疑論和斯多阿主義繼續流行,其中斯多阿主義甚至一度成為官方哲學,連羅馬皇帝奧勒留也信奉它。此外,還產生了的和以為代表的神秘主義哲學。羅馬時期最大的唯心主義哲學派別是以為代表的,它實際上是將斯多阿主義、伊壁鳩魯及懷疑論的學說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內容相結合的大雜燴。它的主要特點是發揮柏拉圖學說中的神秘主義思想。普羅提諾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神秘的“”。它是絕對的、超存在的神,由它流出萬物。正是這種神秘主義哲學為當時新興的基督教提供了理論基礎。羅馬後期開始產生“”,使哲學淪為宗教神學的工具。從此古希臘羅馬哲學向中世紀哲學過渡。

古希臘哲學的歷史地位

在西方哲學的發展史中,古希臘哲學是它的幼年時期。
最初的希臘哲學家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他們不滿足於原始宗教和神話,根據自己的直觀,以人類正常的常識為依據,用自然現象本身來說明世界;他們從無限多樣的自然現象中看到它們的統一和聯繫,看到它們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看到它們的矛盾和對立。因此,最初的希臘哲學家都具有自發的或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最初的唯心主義哲學是在階級偏見、宗教影響和認識的片面性中發生髮展起來的。即使是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他們也將世界當作一個整體而從總的方面來觀察。馬克思說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他們受到的歪曲比較少,因此能夠向我們提供比較正確的、雖然是幼稚的。

今世影響

以後西方各種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的思想,都是從古希臘哲學思想中發展起來的。由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發展起來的原子論學說,不但是以後的唯物主義,而且是近代科學的先導;以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辯證法思想,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創立的古代的系統哲學,雖然大多是唯心主義的,但其中包含的理性主義因素,在以後西方的哲學和科學文化的發展中,起過重大的作用。同時,古代希臘哲學中還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和形上學,如、懷疑論、神秘主義、相對主義、折衷主義以及各種頹廢沒落的人生哲學,影響著以後的各種消極思想。直到今天,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仍舊是許多學者不斷進行研究的課題。

同名歌曲

簡介歌名:智者
演唱:Vitas歌詞Мудрец智者(翻譯:Дима)
Давнымдавнонасветежилодинбольшоймудрец.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一位先哲
Онговорил:Когданибудьвсемупридетконец.
他說:總有一天,一切都會走到盡頭
Ненадонадсвоейсудьбойвамголовуломать.
不要為自己的命運絞盡腦汁
Всевовремяпридетктому,ктоумеетждать.
對於那些能夠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Онжилспокойновхижинесредикрасивыхскал,
他在美麗山崖中的小屋裏過著平靜的生活
Подзвезднымнебомвтишинесмыслбытияискал.
在寂靜的星空下探詢存在的意義
Всегдаонбылсовсемодин,ивтомвиновенсам.
因為自己的過錯,他總是獨自一人
Людейнадухневыносиливерилвчудеса.
不能忍受凡人,堅信奇蹟會出現
Итаконпрожил10летвдалиотсуеты
他遠離喧囂,度過了10年
Новерилон,чтосбудутсявеликиемечты.
但是他相信,偉大的夢想終究會實現
Икак-тотеплымлетнимднемсталсказочнобогат,
一個溫暖的夏日裏,他成為了傳說般的富翁
Сажалоняблонювсаду,аобнаружилклад.
他在園中種下一棵蘋果樹,結果卻發現了寶藏
Ичерезвремясредискалпостроилондворец.
過了不久,他在小屋那裏建起了一座宮殿
Онговорил:Когданибудьвсемупридетконец.
他說:總有一天,一切都要走到終點
Ненадонадсвоейсудьбойвамголовуломать.
不要為自己的命運絞盡腦汁
Всевовремяпридетктому,ктоумеетждать.
對於那些能夠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詩詞

原文

智者
寒山
智者君拋我,愚者我拋君。
非愚亦非智,從此斷相聞。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雲①。
焉能住口手②,端坐鬢紛紛。

注釋

①侵晨:破曉、清晨。侵,漸近。
②住口手:停止口與手的動作。

譯文

聰明的人拋棄了我,愚蠢的人又被我拋棄。
那非愚非智的朋友,彼此卻斷了音訊。
夜晚在明月下放歌,清晨與白雲共舞。
怎能束縛住口手?端坐中白了雙鬢。

賞析

寒山此首詩之詩意,前半首取自南朝沈炯《獨酌謠》。原詩為:“獨酌謠,獨酌獨長謠。智者不我顧,愚夫余未要;不愚復不智,誰當余見招。所以成獨酌,一酌傾一瓢。”(《樂府詩集》)原詩表現在茫茫人世同道難求的寂寞。所謂智者,是聰明的人,而這種人往往有機巧之心、經濟之心;所謂愚者,雖無機心,卻又愚魯冥頑,這兩種人作者都遠離。他期待那種大智若愚、返璞歸真的所謂不愚復不智者。這種對世人的去取態度,也還是寒山的態度。而寒山之與沈炯不同之處在於,他走出了失望與寂寞,他在雲山之中找到了明月白雲作為自己朝夕相處的伴侶,在這種相伴中他得到了樂趣。這得趣於自然的境界,也已超過了沈炯。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寒山反對一味地“端坐”。由啟發心智、開放智慧而言,慧能之後,許多禪師都主張禪不在坐臥。寒山封禪的看法,也在其精神內容,而不在其外表形式。

作者簡介

寒山(約691~793)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長安人,出身於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後隱居於浙東天台山,享年一百多歲。嚴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於天台山寒岩。這位富有神話色彩的唐代詩人,曾經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隨著二十世紀的到來,其詩卻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接受並廣泛流傳。正如其詩所寫:“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