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也有較模糊的稱為密契主義,包涵人類與神明結合為一的各種形式、經驗、體驗,並且強調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現象。神秘主義者的基本信條是世界上存在超自然的力量或隱藏的自然力量,這種力量可以通過特殊教育或者宗教儀式獲得。神秘主義的不同形式可見於所有主要宗教,亦可見於世俗經驗。

來源

神秘主義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的來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1.“神秘主義”( mysticism )一詞出自希臘語動詞 myein,即“閉上”,尤其是“閉上眼睛”。之所以要閉上眼睛,乃是出自對通過感官從現象世界獲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過,神秘主義並不像懷疑主義那樣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它僅僅主張閉上肉體的眼睛,同時卻主張睜開心靈的眼睛,使心靈的眼睛不受現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擾,從而返回自我,在心靈的靜觀中達到真理、智慧。因此,辭書中對神秘主義的解釋一般是“通過從外部世界返回到內心,在靜觀、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狀態中與神或者某種最高原則結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2.神秘主義(Occultism)“神秘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occultism(意為“隱藏或隱蔽”)派生而來的,其基本含義是指能夠使人們獲得更高的精神或心靈之力的各種教義和宗教儀式。神

神秘主義神秘主義繪畫

秘主義包括諸多理論和實踐例如玄想、唯靈論、“魔杖”探尋、數靈論、瑜伽、自然魔術、自由手工匠共濟會綱領、巫術、星占學和鍊金術等。這許許多多的神秘主義對西方文明已經產生影響,而且還在繼續產生影響。神秘主義的基本信條就是世上存在著秘密的或隱藏的自然力。能夠理解並操作神秘的自然力的人,必須接受過神秘知識的教育。這裡,神秘的知識被認為是來自於原始古老的智慧,神秘的自然力被認為可以用來控制環境和預言未來。

基督教

基督教的神秘主義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既為基督教的確立和傳播起過推進作用,也為反對羅馬教會宗教法權的社會宗教運動推波助瀾。“宗教,沒有與社會的歷史相脫離的獨立的歷史。”同樣,神秘主義也沒有脫離社會歷史的獨立的歷史。

東方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神秘主義
東方神秘主義是指印度教佛教道教的宗教哲學。雖然這些宗教包括了大量微妙地交織在一起的宗教原則與哲學系統,但是它們世界觀的基本性質卻是一樣的。幾乎在近東、中東、遠東的所有神秘主義哲學中都可以發現某種程度的這種觀點。

神秘主義詩學

神秘主義神秘主義詩學
《神秘主義詩學》是一部具有思想獨創性的學術理論著作。作者採用獨具特色的文化詩學的視角和方法,深入考察了神秘主義思想文化的內在精神價值、歷史源流以及現代意義,將古今中外眾說紛紜的重要哲學、宗教命題和歷史文化現象“神”,創造性地界定闡釋為“無限的宇宙生命”,並以此為學術基點,提出:神秘主義的思想實質和精神價值,在於詩意性地把握世界,它熱愛生命、讚美生命、提升生命,反對實用主義虛無主義、獨斷主義、教條主義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標舉有限人生與無限宇宙詩意和諧的偉大生命境界,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現實意義和很高的思想學術價值。

《神秘主義詩學》文筆優美、流暢,追求一種思想性、學術性、藝術性融會統一的理論風格,給通常十分沉悶、呆板、枯燥的論寫作注入了許多清新的色彩,增加了閱讀的情趣。《神秘主義詩學》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富於創見的學術著作。

作者簡介:
毛峰1965年生於天津。1986年南開大學法學學士,1993年南開大學文學碩士,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北師大中文系副教授。從1993年起,在海內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詩歌、散文作品二十餘篇,並在台灣出版《神秘詩學》等三部學術專著,總計八十多萬字,涉及美學、詩學、文學史、文化理論等多個學術領域。

弗洛伊德

神秘主義弗洛伊德
神秘主義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的話題,弗洛伊德對此也表示出了自己的研究興趣。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奧秘》一書的最後一章中他談到了對機遇與迷信心理學問題的看法,並用潛意識理論對部分極度巧合事件做了合理的解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
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蘇格拉底

神秘主義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倫理學說: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範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人們只有擺脫物慾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他認為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這種禁慾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後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慾為特徵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系,並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後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